雷鶯鶯
1986年,Sperber和Wilson提出關聯理論,隨后其學生Gutt運用關聯理論對翻譯進行研究,并提出關聯翻譯理論、指導和解釋一系列翻譯活動,漢語中的成語作為一種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信息的語言形式,其翻譯也受到眾多譯者的關注。本文將從關聯理論視角對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中的成語進行探討,以尋求最佳關聯為目的,分析并總結成語翻譯的方法。
一、關聯理論與關聯翻譯理論的主要觀點
根據Sperber和Wilson關聯理論,關聯性是制約演繹推理的原則,而語境效果則是衡量關聯性的一個必要條件,二者之間成正比。此外,還需要人們在處理信息上所付出的努力,處理努力與關聯性之間成反比。關聯理論中有兩個重要概念,分別是信息意圖與交際意圖,其中信息意圖是指使聽話人明白或者更加明白的一組假設,而交際意圖則是使交際雙方具備該信息意圖,交際成功與否主要在于意圖的傳遞與識別。即說話人明示信息意圖與聽話人推理交際意圖這一明示一推理的過程。
在關聯翻譯理論的指導下,譯者作為信息的傳遞者,首先要對原作者的信息意圖進行推理,然后將自己所理解的原作者的交際意圖明示給譯文讀者,讓譯文讀者進行推理以獲得最佳關聯。因此,翻譯就是一個譯者進行推理與尋求最佳關聯的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往往會通過各種翻譯策略與方法幫助讀者理解譯文,促進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的溝通,以實現最佳關聯。
二、關聯理論下的成語翻譯方法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加深,翻譯已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符號的轉換行為,更多的是文化形式的轉化,成語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豐富的語言精髓,也逐漸受到翻譯研究者的重視,越來越多的譯者正對成語的翻譯方法展開研究,包括語用學、社會符號學、目的論等多個角度。
譯者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對成語進行翻譯時,要認真考慮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各自文化背景和認知語境的差異,以實現最佳關聯為原則去探析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差異,將意譯、直譯、增譯和減譯等多種翻譯方法相結合,最大程度地傳遞原文中成語所表達的交際意圖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讓譯文讀者用最小的認知努力來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并獲得與原文讀者盡可能相同的認知效果。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先是作為原文的讀者,對原文進行第一次明示-推理,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第二次明示-推理則是在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通過譯作這一媒介產生的。那么,如何讓譯文讀者最大程度地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則需要譯者對原文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進行合理有效的搭配和取舍,實現譯文與原文的最佳關聯。筆者根據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中的成語翻譯,從信息意圖與交際意圖兩方面總結三種以實現最佳關聯為目的的翻譯方法(下文中的“形”指信息意圖,“意”指交際意圖)。
(一)存形達意法
存形達意法是指譯者在進行成語翻譯時,既保留原文的信息意圖,又有效傳達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采用直譯原文字面意思的方法將原文的信息意圖與交際意圖都傳遞給譯文讀者,這種翻譯方法適用于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具有相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的情況,原文的字面意思和隱含意義與譯文的字面意思和隱含意義基本相似。例如,“鳥語花香”譯為“the singing birds and fragrant flowers”,這樣的譯文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又能準確地傳遞成語背后的文化含義,讓譯文讀者用最小的認知努力就能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實現原文與譯文的最佳關聯。
(二)釋意存形法
在漢語成語中,有大量英語中并不存在或互不相通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譯者在翻譯這些成語時應盡可能地向譯文讀者還原并傳遞原文的文化含義與歷史背景,一方面要保留原文的信息意圖,即存形,另一方面采用注釋的方式對譯文讀者不能理解的重要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解釋和說明,即釋意,這樣既能讓譯文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和形式,又能讓譯文讀者理解原文所傳遞的文化含義,實現最佳關聯。例(1)
原文:其實,古人早就以雞喻人了,《尚書·牧誓》里就有“牝雞無晨”之句。
譯文:As a matter of fact, our forefathers long ago already drew an analogy between the hen and a human, as witness the Chinese idiom “No hen crows at dawn” (meaning “No woman is to usurp mans power”) in The book of history; mu shi.
其中英文括號中即是對“牝雞司晨”的解釋,可以方便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含義。
(三)棄形意譯法
棄形意譯法是指譯者在翻譯漢語成語過程中,為更好地詮釋原成語的文化含義,即實現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需要放棄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語言形式,即信息意圖,才能實現原文與譯文的最佳關聯。例(2),我不假思索地隨口講話。譯為:I chattered away freely.
(四)形意兼備法
形意兼備法是指譯者在原文成語的翻譯過程中,對較易被譯文讀者理解且能獲得最佳關聯的字面信息保留其形,對于譯文讀者難以理解的信息則采用意譯的方式傳遞其交際意圖,在一個成語的翻譯中實現信息意圖與交際意圖的完美結合,以實現最佳關聯。例(3)這自然是書生之見,不免通達的人一笑。譯為:All this is undoubtedly the pedantic view of a bookish person—a view which must sound ridiculous to all sensible gentlemen.
三、結語
以上四種翻譯方法中,存形達意法能同時保證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準確傳遞,關聯性最強。棄形意譯法雖能使譯文讀者輕松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但字面信息會有缺失,影響漢語成語的生動性。釋意存形法最大的弊端在于添加的注釋會影響讀者的思路,增加讀者的信息處理量,使關聯性減少。形意兼備法則需要譯者清楚地認識哪些該注重形哪些該注重意,如何實現兩者的完美結合。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應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對漢語成語進行翻譯,做到形、意兼備,實現最佳關聯。
(湖南文理學院)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從關聯理論看散文翻譯中的文化缺省與補償策略——以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為例”(項目編號:16C11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