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石浩明
隨著各國環境在不同程度上的污染加重,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加強,各國紛紛提出碳減排措施。商業銀行在業務轉型的過程中與碳減排相結合,開展碳金融業務,是新時代下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現狀
(一)綠色信貸。2014年,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增強社會環保、節能減排的理念,積極探索“碳金融”業務領域,推出電子平臺低碳服務,有效引導企業和個人的綠色交易行為。根據《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2014》統計,截止2014年底,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7.59萬億元。其中,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6.01萬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的9.33%,貸款所支持項目預計年節約標準煤1.67億噸、水9.34億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當量4億噸。截至2014年末,“兩高一?!毙袠I貸款余額2.3萬億元,節能環保貸款余額1.87萬億元,同比增長16.85%,共計支持15,718個節能環保項目。
(二)碳理財產品。我國部分商業銀行推出了與碳排放權掛鉤的理財產品。2007年8月,深圳發展銀行(現平安銀行)推出“聚財塵”飛躍計劃,該理財產品掛鉤“歐盟第二承諾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合約(2008年12月合約)”,間接投資期限為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2008年,中國銀行推出“匯聚寶”綠色環保理財產品,與碳排放權掛鉤,產品收益與二氧化碳排放額度的期貨合約掛鉤;2008年9月26日,深發展發布了4只與碳排放權相關的理財產品;2010年,光大銀行發布第十期“低碳公益”理財產品----陽光理財“T計劃”。
二、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碳金融產品和服務不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處于初步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碳金融產品主要集中在綠色信貸業務上,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體系。
(二)碳金融業務規模不足。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占其各項貸款所占比重的絕對值仍然較低,節能環保貸款余額仍然低于“兩高一?!辟J款余額。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在其經營業務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業務規模不足。
(三)碳金融組織機構及人才建設落后。國內開展碳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大多將碳金融業務當作附屬業務,沒有專門的碳金融組織機構用以開展碳金融業務、處理碳金融事務。同時,在商業銀行中缺乏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碳金融業務,不利于商業銀行經營業務的創新與轉型。
(四)缺乏碳金融業務風險管理體系。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仍然處于摸索階段,商業銀行在開展碳金融業務的過程中,會面臨許多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等。而我國商業銀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不利于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的健康發展。
(五)碳金融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雖然我國為促進碳金融的發展,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法規,但是在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過程中,仍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在商業銀行碳金融產品的創新、碳金融業務推廣中,沒有具體的參照法律,碳金融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
三、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一方面,做好基礎業務的開發與推廣,不斷完善綠色信貸模式,挖掘綠色信貸客戶,創造綠色信貸收益;另一方面,加大碳金融產品研發投入,加快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開發碳基金等衍生金融產品、參與全球碳金融市場、支持減排項目企業上市融資等。
(二)制定碳金融業務激勵措施。第一,政府可以對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給予一定的貸款貼息;第二,加大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的資金投入,支持節能環保科研項目;第三,通過減免稅收等優惠收受政策,鼓勵企業客戶以及個人客戶投資碳基金、碳債券等金融衍生產品;最后,對發展碳金融業務做出突出貢獻的商業銀行進行資金獎勵和名譽表彰等。
(三)加強碳金融組織機構及人才建設。商業銀行可以參照赤道銀行準備,以發展綠色金融為目標,成立碳金融專門機構。在專門機構的負責下,碳金融業務的發展需要吸納更多的專業人才,商業銀行應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儲備,引進節能減排、低碳環保領域內的專家,對碳金融業務進行指導。
(四)建立碳金融業務風險管理體系。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在內部成立碳金融業務風險管理部門,指定專門人員負責碳金融業務風險管理,建立碳金融業務風險管理委員會,提高員工防范風險意識;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對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的監管與扶持,以規范的行業制度防止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風險。
(五)完善碳金融法律法規制度。完善相關環境保護立法,以嚴格的節能減排要求對企業借貸資格做出限制,以法律法規形式鼓勵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制定碳金融業務具體操作法律法規,解決碳金融業務利益糾紛,合理分配銀行及企業個人客戶的利益。(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