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媛媛
在高校的社會捐贈,是指社會主體主要包含實體法人與各個階層的自然人等對高校教育的事業給予一些物質方面的捐贈行為,這是一項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活動。我國的教育與財政部門在2009年的10月份共同制定了針對高等教育事業方面的財政配比法律法規(以下內文中簡稱為《配比辦法》)。中央財政為了完善我國高校的捐贈體制和促進中國高等教學事業的發展,對高校的社會捐贈設立了配比資金,進而對其實行資金獎勵和補助。通過對該政策的正確引導,促進了高校教學事業更好的發展。
一、財政配比政策出臺的現實意義與理論依據
(一)財政配比政策下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法》等關于教育的法律法規中,對于籌措高等學校的教學經費的情況,明確要求國家要構建以中央財政的撥款為主,其他渠道的捐款為輔的捐贈體制,可以使得高等學校的教育事業適應經濟發展的過程。同時社會方面捐資助學的李亮是不容忽視的。但是由于經濟計劃制度的長期施行,從而使當前高等的教育事業對財政的過于依靠。目前高等教育需要的經費還在處于多元化的初級階段,引導社會進行捐贈的制度建立還不夠全面。
中國政府適時的施行財政配比策略,不僅得到了財政部門的擁護,同時也啟發了教育事業的開拓思路并引導高校發展渠道從而得到更多支持。在財政配比政策這種新理念的應用中,不單是調動了捐贈者的主動性,更是有利于高校對社會資源的引入,在社會方面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性。我國高校要學會利用社會的力量來支持高校的教育事業,有利于社會捐贈形式的發展,在高校教育建設進展中捐款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二)關于財政配比,理論依據的闡述
政府部門對高校教育事業的投入是最大的,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體現了很大的積極作用,財政的撥款應該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經費的重要來源,受到教育的學生們是高校的教育中直接的利益獲得者。從個體資本角度去分析,學生們通過接受高校教育得到了受益終身的知識和有價值意義的技能,從而生活條件和環境也得到了改善。自己生命的價值也得到了提高。
學生本身通過繳學費的方式承擔高校教育的部分費用成本也是很有限的。工商企業為了加強構建自身經濟的實力,招聘引用了大量的高校教育人才。企業應該依據公民理論,需要企業的運作政策能和社會的價值相結合,可以構建制度化并可持續的運轉機制。
財政配比是解決上述繁雜問題的重要政策。我國的財政部門要依據現有的財政基礎來確定高校的捐贈配比,以添補高等學校不足的投入。學生在畢業后事業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可以通過捐贈的方式進行對國家代付的補償。另外,由于工商企業也是高校教育成果的受益者,所以其也要進行社會捐贈尤其是對科研方面的項目支持,為促進社會發展做貢獻。
財政的配比政策可以在支付能力范圍內,促進受益者與捐贈的相互融合,體現了效率與公正的統一。
二、財政配比政策對我國高校社會捐贈工作的機遇
(一)強化社會的捐贈的制度改革
我國財政配比政策的推出是有正外部性的,外部體制的改善可以提高捐贈者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起到激勵學校去主動引入捐贈資源的作用,促進了社會捐贈的體制革新。由于配比政策的推出,目的性地把國家的財政撥款和社會捐贈相互融合。首先有利于高校社會捐贈的整合,以彌補財政部門對高校教育資金的投入不足,其次可以通過對高校社會捐贈政策的積極引導起到鼓勵的作用,這樣對地方的財政政府和高校發展渠道的策略也具有引導實踐的作用。高校的社會捐贈如果形成了制度化的鼓勵體制,就能有效的促進社會捐助制度的革新,為高校教育的發展打下經濟的基礎。
(二)推動高校教育中社會捐助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針對當前我國高校中社會捐助的現狀,財政部門的配比政策必須將公正監督與支持原則放在首要位置。第一,要積極地推動我國高校教育經費的公平再分配的制度。在高等院校與普通的高校中間存在的馬太現象十分凸顯,馬太現象是指“富的愈變愈富,窮的愈變愈窮”的社會效應。財政配比的政策明確了保護和支持的作用,通過對高校的地方性和財務情況等幾種因素的考慮,逐個確定財政配比數額,但是要適當的偏向財力較差的高校。第二,加強構建對社會捐贈與財政部門配比資金管理的制度。《配比辦法》明確規定要對資金的來源情況以及捐贈數額和用途都要嚴格審查,委托教育基金會提高管理捐贈資金的績效核查。社會捐贈大多數都有目的性,提高對捐助資金管理的監督,能有效地促進高校內部管理的完善,高校要遏制社會捐贈與政府的配比資金的鋪張浪費和挪作他用。
(三)支持高校的自主性和獨立權
社會捐贈以及配比發放的資金都具有靈活和無計劃性等特性,它們的資金投入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太理想,與之恰恰相反的是,政府的財政資金投入在高校中占有主導地位。高等院校對于政府的投入資金依賴性愈小,就能很好地把握獨立性和自主性,政府在行政上不要干涉高校的教育,有利于加強高等院校的獨立自主性。
三、財政配比政策對我國高校社會捐贈工作的挑戰
(一)構建高校的社會捐助體制
首先要組織構建專業化的機構。各種活動的有效運行須要依賴一些組織機構,當然高校的社會捐助的形勢發展也需要專門機構的幫助和支持。中央財政部門要求高校要進行基金會的構建和機構部門的組織,制定募捐方案,要有組織的開展活動,另外還要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建立高校現代化的模式管理制度。其次,高校校長應該是搜集社會捐贈資金的首要責任人。第三是使得學校舉辦的校友會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學校要重視對校友資源和捐贈的潛在社會群體,通過發掘校友會中的社會資本,是高校之間的競爭基礎。
(二)社會捐贈施行經營化模式
高校的首要任務是要樹立良好形象,經營模式是高校教育發展中的產物。高等院校要提高知名度和大眾的青睞,就要把學校作為一種品牌去運轉,從而獲得大眾的支持。還可以通過對高校辦學的理念的形象宣傳,進而提高在公眾心中的形象,為開展社會捐贈打下基礎。另外,捐助的資金數額在管理使用中要透明化。社會捐贈和財政部門的配比金額的使用信息要絕對的真實和透明,這樣有利于提高捐贈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其充分體會到自身在捐贈過程 中發揮的作用。完善經營制度,對資金有效的管理使用是更多捐贈資金獲得的前提,是高等院校未來發展的主要內容。
(三)確保高等校的社會捐贈過程中的正當性
高校的社會捐助是施行慈善的社會活動,但是由于捐贈人動機原由的不同,捐贈者大部分會考慮個人聲譽的收益問題,甚至于個別捐贈人會想順勢獲得管理使用權的不合法目的。所以社會捐助的工作要謹慎,社會捐贈中募捐資金的來源要合理得當,必須要考慮到對高校發展的影響。
在高校的社會捐贈過程中,新推出的財政配比政策對其有著革新的重大意義。我國在捐贈規模上與國外的高校還是存在差距的,比如英國和美國高校的社會捐贈占其學校整體經費的百分之十左右。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反映了我國社會各方對高校社會捐贈的認識不夠充分,更凸顯出政府政策引導經驗的缺乏,不過對于社會捐贈資金的管理使用要公平和透明化。(作者單位為湖南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