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芝
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是開展行政管理和日常工作的物質基礎,但是由于政府資產管理執行的不到位,使得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很多問題,這都降低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效率。
一、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資產購置存在漏洞。由于審批單位和使用單位之間的管理脫節,監管機構不可能詳細了解使用單位資產的實際狀況和具體用途“架空”審批權的現象比較嚴重。如某些行政事業單位利用專項經費以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或指揮部等名義脫離財政部門監督,在原有辦公設備和專業設施比較齊全的基礎上大量購買,借機更新換代原有辦公條件。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了固定資產違規購置和采購成本增加,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
(二)固定資產購置的計劃性不強,增減變動手續不全,隨意性大。一些單位對預算編制不重視,對需要更新和添置固定資產缺乏計劃性,多數設備的購入未經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核、批準,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難以宏觀調控;一些單位購入、盤盈等增加資產不入賬,盤虧、轉讓、報廢等處置的固定資產也未經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重估或審批就自行入賬或沖賬;出租、出借固定資產,只憑單位負責人一句話。手續不完備,加之管理乏力,導致固定資產的流失是必然的。
(三)固定資產的計價不準確。單位固定資產入賬價值不完整,設備購置往往不包括運輸、裝卸、安裝等費用;車輛購置不包括車輛購置附加費;對改建、擴建的建筑物所發生的增值費用,也不記入相應的固定資產賬戶中。
(四)賬實不符,賬外資產存量大。“賬賬相符、賬卡相符、賬實相符”,這是對財產物資核算和管理的基本要求。然而,有些單位由于會計人員和財產物資管理人員的更換交接不明不清,致使資產賬實不符;有些單位資產不進行明細分類核算,特別是對大宗同類耐用品,未按固定資產進行管理,而是隨購進隨列支。
二、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管理機制不完善,資產形成和配置過程中的管理和約束機制不健全導致人為因素過多,沒有形成透明規范高效的政府采購制度,資金使用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造成管理滯后,浪費嚴重,資產處置缺乏規范的處置程序和監管措施,致使隨意處置,隨意核銷的情況屢禁不止,資產流失,資產浪費的問題較為普遍,現行會計制度漏洞較多有待完善,會計制度中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均不計提折舊,這使得資產負債表反映不出固定資產的磨損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相背離的程度越來越大,形成資產總量的虛增,監管制度不完善,約束力度不足,尚未形成較高的管理體系和完善的責任追究制度既難以及時發現問題也難以有效地查處違規違紀。
(二)管理體制仍需理順。在管理機構上有的地方歸財政部門管理,有的地方歸國資部門管理。有的單位內設有管理機構或管理人員,更多的單位則采用兼職,在管理職責上部門間條塊分割,責權不清的問題比較突出,缺乏統一管理和協調。
(三)管理過程有待規范。相關部門的監管工作仍有待加強,監管內容應更加全面監管程序應更加規范,監管過程應更加透明,社會化監督工作有待開展,單一垂直的部門監管存在較多弊病,社會化監督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和完善,全社會的認識有待提高。必須克服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傾向,必須提高行政事業單位領導的認識程度,必須規范和強化各項內部管理制度。
三、對策與建議
(一)從思想認識入手,提高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自覺性,加大領導重視力度,對固定資產管理單位主要領導為全面責任人,分管領導責任人 使用部門負責人的三級管理責任制。明確有關責任人的職責范圍 定期考核責任履行情況并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作為組織部門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 促使各單位一把手充分認識到管好用好固定資產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固定資產購建,保管 使用維護和盤存等制度,組織人員每年對固定資產進行一次全面盤點,把固定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單位工作目標。
(二)增強單位負責人的資產管理責任意識。《會計法》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這一規定改變了過去單位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人員都對會計資料負責,實際上誰都不負責的局面。因此,必須貫徹執行好《會計法》,把處理事與處理人結合起來,使單位主要負責人真正承擔起資產管理的責任,這是解決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薄弱的關鍵所在。
(三)增強財物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會計法》規定:“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并相互制約。”據此,不論單位大小,應明確分工,設置固定崗位,確定崗位職責和權限,記賬人員與財物保管人員都應分離,做到“管賬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賬”,而不能身兼兩職,只有這樣,才能使財物保管人員的責任和記賬人員的責任落實到實處,并形成完整的資產監控體系。 (作者單位為唐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