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然?劉力欣
伴隨著《2015-2016政府工作報告》和《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規劃》的出臺,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實質性發展的階段。然而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不同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有不同的表現,而在現代農業的多種影響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需要具備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生產知識、管理知識的人力資源推動。
一、河北省現代農業關鍵因素分析
(一)物質因素
1.農業資源匱乏。我國屬于人均耕地缺乏的國家,而2015年河北省按農村人后折合后,人均耕地面積1.92畝,低于全國平均的2.28畝;由于地理位置影響,河北省水資源也屬于嚴重短缺的情況,人均水資源量300立方米左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也低于國際人均500立方米的缺水標準。
2.生態環境較差。由于地處北方,降雨偏少,河北省大多數地區水土流失情況并不嚴重,但由此也導致土地荒漠化風險加大,極端年份干旱影響農作物生長帶來的負面作用較大;森林植被近年來呈現良好的恢復態勢,但環境污染造成的農產品品質下降問題仍比較嚴重。
3.區域差異較大。河北省地處中緯度沿海與內陸交接地帶,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呈半環狀逐級下降,地形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從西北向東南依次為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其中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56.6%,平原占全省總面積的43.4%。自然多樣性造就了生態多樣性,高原、丘陵和山區是河北省木材、畜產品和果品的主產區,平原地區主要生產糧食、棉花、蔬菜以及其他經濟作物。
4.基礎設施仍然滯后。近年來河北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供電保證率已經提高到90%以上,保障了生產生活的基本要求;通訊設施逐步多樣化,網絡應用率不斷提高,但由于基礎設施推進、費用等原因,應用普及率還不太高,目前保定市已經在阜平縣、淶源縣等多個地區不同程度地建立了電商扶貧、“互聯網+農業”示范點;農村道路設施建設仍沒有得到徹底改善,部分地區尤其是山區路面狹窄、路況差情況較嚴重;生產性用水處于較差狀態,灌溉仍以傳統的水渠灌溉為主。
(二)社會環境因素
1.社會轉型期。目前河北省社會的城鄉二元結構中,農民群體正處于接近脫農、但市民化又很困難的比較尷尬的分化狀態。根據保定市若干縣的調查結果,農民群體可以分為全年在外務工、大部分時間在外務工、農閑時在外務工、不外出務工等幾種狀態。調查樣本顯示在交通便利的農村,青壯年農民全年在家務農者比例不到10%。
2.農村市場化程度低。商品市場、資料市場小而散,尤其是商品市場,大部分農產品的交易方式落后,例如阜平、滿城等縣的果品、土產市場,產品銷售仍然以大量分散的農戶直接面對收購商交易的小規模、大群體形式完成,造成信息的不對稱、議價權的不合理分配,造成市場運行成本高、效率低,影響農戶收入。
(三)技術因素
1.科技創新能力較好。得益于近年來的政策引導和省內各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相比于國內整體情況,河北省種業科技、加工科技發展還比較先進,并且也涌現出了富崗蘋果為代表的典型案例。但相對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需求來講,先進種業科技、加工科技的支持力度還需要提升。
2.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根據保定市范圍內樣本的考察情況來看,先進種業科技、加工科技的轉化效率并不高,部分地區仍然采用多年遺傳的老品種、老辦法進行種植加工。剔除科技本身的適用性的問題,其原因一方面來自于農民思想守舊,另一方面也來自于技術推廣體系弱,技術人才缺乏,條件建設落后。
(四)制度因素
1.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從某些方面來講,在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制下,承包權和流轉權的分離對于發展現代農業是一個重要的制度保障。根據保定等市調查結果來看,目前河北省正在積極推進土地確權、承包權和流轉權的分離工作,但由于各地工作進度差異,兩權分離尚未徹底完成,大部分農村農業生產仍處于小規模分散狀態,主要由留守老人、婦女從事農業。
2.《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等利好政策。李克強總理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為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方向性指導和政策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聯合印發《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0年)》則樹立為京津冀現代農業樹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確定了產業協同、市場協同、科技協同、生態建設協同、體制機制協同、城鄉協同等六個協同推進方面,啟動實施“菜籃子”生產和安全保障、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中央廚房示范等七大重點工程。以上利好政策的發布在不久的未來不僅將有力推進京津冀地區農業協調、均衡發展,對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戰略、模式實施具有重要影響。
(五)資本因素
1.農村家庭投入水平低。目前河北省農業生產投入絕大部分屬于簡單再生產的狀態,雖然相對于更早的時期,現在農業生產上引入了更多的機械化,引入了溫室大棚等相對先進的技術和品種,但由于資金投入量的限制和保守思想的影響,這些舊技術在現階段已經跟不上更先進的水平,不能滿足改造、經營的推進,不能由此帶來更高的效益。
2.農村互助金融未成氣候。雖然農村互助金融政策管制已經放開若干年,但是相對于商業銀行等來說,農村互助金融還存在一些經營受限的情況,造成運營主體積極性低,另外農村互助金融運行還要受到農民信任程度影響。目前河北省望都縣、順平縣有幾個農村互助金融組織運行的還不錯,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但數量有限,影響較小。
3.工商資本金融還在試探階段。工商資本本身存在著較強的逐利性,在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還沒有表現出良好態勢、取得一定成績之前,趨利避害的本性回事工商資本保持謹慎態度,與現代農業保持一定距離。
二、河北省現代農業路徑選擇與人力資源策略——以保定市為例
(一)河北省現代農業路徑選擇
目前世界范圍內典型的現代農業模式有美國的“節勞”模式,日本的“節地”模式以及西歐的“節勞節地綜合”模式,每一種模式及人力資源支持情況都是各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結合現代農業關鍵因素分析體現出來的復雜性,河北省應該選擇的基本模式是“節勞節地綜合型”模式,現代農業具體實現路徑和相應的人力資源策略應當以精準化的思路在不同區域分別對待。
結合河北省關鍵因素分析,其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主糧類+節勞+較大規模”型、“特色產品+龍頭引導+因地制宜”型。結合河北省的實際地理狀況:平原地區適合于兩種路徑同時發展,山區以及其他地區適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品生產與深加工。保定市無論是在地域分布特征上,還是在京津冀你現代農業協同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在河北省都很具有代表性,結合對保定市典型區域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具體路徑選擇與相應的人力資源策略。
(二)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路徑下的人力資源策略
在不同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下人力資源策略會有不同體現。
1.“主糧類+節勞+較大規模”型
保定市東南部的的高陽縣、安國縣、望都縣、蠡縣等可以代表河北省的平原地區,這些地區的特征是耕地化條件好、設施化條件強,結合《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的政策引導,主體定位上適于發展“節勞型+高產高效+綠色”生態農業園區、基地,做好服務京津冀、輻射區域的“菜籃子、米袋子”。
(1)技術開發人員。主糧作物的技術開發應以種業技術、加工技術開發為主,這方面對人力資源的數量要求不多,但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并能夠緊密聯系生產一線的實際需求。
(2)產品生產人員。主糧作物應該以適度規模經營為主,對于從業人員數量要求會減少,但是要求從業者要具備主糧生產規模經營下的業務知識、操作現代化機械設備等的多方面能力,繼而對從業者教育背景、學習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3)項目投資者。現代農業下主糧作物的項目投資者主要表現為較大面積土地的經營者,其投資應滿足土地經營權的購買和農資、設備的投入,還要具備農場管理知識或聘用專門管理人員。
(4)經營管理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現代農業中起到的作用更大。現代農業中主糧作物經營需要靠量來取得效益,經營管理人員要具備先到農場管理知識、主糧作物生產知識,還要能隨時關注市場變化,必要時做出生產、銷售等環節的規劃調整等。
2.“特色產品+龍頭引導+因地制宜”型
考慮到特色產品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各地還要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園區和加工基地,比如阜平的大棗、山區各縣的果品和畜牧產品,甚至平原地區安國的中藥材、望都的辣椒,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1)技術開發人員。各地特色產品的技術開發也涉及品種開發、加工技術開發,因為各地特色產品具有一定差異,對技術開發人員的需求也體現出了更多的專業化需求,需要的人員數量會因產品種類增加而增加,并且要求技術開發人員也能都緊密聯系生產一線。
(2)產品生產人員。區域性特色產品在適當的產量下往往會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所以同等產量下比較能夠接受更多的從業者,吸收更多現代農業就業。特色產品對從業者業務知識要求一般更專業,從業者的業務知識可以來自于從業者之間學習和技術人員傳授兩個方面。
(3)項目投資者。區域性特色產品投資者在生產和加工兩個環節表現不同,生產環節短期內仍以簡單再投入為主,加工環節投資者應該能夠引進更先進的加工設備、更高的技術提升產品附加值,真正起到對特色產品的龍頭帶動作用。
(4)經營管理人員。特色產品經營管理人員身份可能出現在加工環節的龍頭企業,但要兼顧生產、加工兩個環節的利益,以維持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特色產品的經營管理人員關注市場動態、善于經營企業,還要具備一定的產品生產知識,能夠為生產環節帶來有益的信息引導。
(三)河北省人力資源現狀下的調整方向
河北省現代農業人力資源現狀整體呈現如下特征:1.數量大,全省5000農村人口,不考慮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大大超過現代農業發展的人力需求;2.老齡化嚴重,青壯年進城務工,留守老人、婦女、兒童難以勝任現代農業對技術、生產、經營等多方面的要求。3.農業從業者素質偏低,根據保定市的調研結果來看,中學畢業水平的占樣本數量的50%以上,甚至還有很多小學教育水平,基本素質偏低、再學習能力不足,難以勝任現代農業的素質要求;
結合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路徑下的人力資源需求以及保定市的調查樣本反映,我們發現人力資源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一部分是數量上的差距,數量上的差距短期內部分靠轉移就業解決,長期內部分靠現代農業自身的發展解決;另一部分是素質上的差距,素質的差距短期內可以引進人才解決,長期內要通過現代農業技能、知識培訓,使其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作者單位為河北金融學院經濟貿易系)
*本文為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課題:2016A016;河北省社科聯社會發展課題:201603020224;河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課題:JRS-2016-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