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密
一、語用預設理論
20世紀70年代初,語言學家斯塔爾內克爾和凱南等人提出了與語言實際運用語境密切相關的“語用預設理論”。斯塔爾內克爾認為,一個說話人所設置的語用預設,是使說話人和聽話人都沉浸在大家都認為事件是真的語境里面,也就是只要是說話者認為事件是真的,那么聽話者也認為事件是真的。
二、在紀錄片解說詞中語用預設的運用
(一)語用預設的協同作用
紀錄片解說詞的語言介乎書面語和口語之間,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頗有文采,又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保留了日常口語隨意性、簡潔性和明晰性的特點。但解說詞語言摒棄了日常口語跳躍性、無主題性的特點,使解說詞語言始終貫穿著紀錄片主題這根線,整體看上去是完整而富有內涵的。
1.運用預設的隱蔽性,使語言更加簡潔凝練。紀錄片作為以畫面為主的表現形式,過程中語言的使用越少越好、越精越好。例如《覺醒的資本》之《資本的顏色之移商換羽》中的一段解說詞:
“資本退去紅色在海外市場將呈現出什么樣的景象?民營企業如何以生存為動力,精耕細作,在海外生根開花。”
這句話的預設是:①“紅色”在社會主義國家有著特殊的意義,代表著“國有”,“資本退去紅色”意味著投資由國有資本占主體到逐漸轉向私有資本;②“海外市場”預設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主場地;③“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的勞動方式,預設著帶到海外的勞動方式將是以這種形式進行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鳳凰衛視的這部紀錄片以簡潔的開頭語表達本期紀錄片的主題,運用大家都知道的“紅色資本”的象征意義來簡要說明本期節目的主要內容,“紅色”的隱含意義對于擁有這段共知信息的人,就是已知的隱含信息,這便起到了使語言簡潔凝練、具有概括性的作用,這也符合了紀錄片語言的特點。
2.運用預設的共知性,使語言更加貼合大眾認知。語言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際,而紀錄片的作用,就是向大眾傳播一種人們應該知道卻不知道的知識,所以這也是一種交際,在這種交際過程中,利用預設的共知性使紀錄片本身和觀眾之間產生一種良性的互動,使觀眾認識到本該陌生的事物并不是那么陌生,那么這種傳播也就變得更加容易讓觀眾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覺醒的資本》中的一段解說詞:
“和其他非洲國家一樣,這里的人也愛穿涼鞋和拖鞋,。可是他們的腳都非常干凈,在盧旺達現在有個規矩,每個月最后一個周六的上午7點到12點總統卡加梅都會帶領全國人民大掃除,不僅從細節上改變國家形象,也培養全民的自律性。”
這段話包含的語用預設是:①人們心中對非洲國家的印象就是“臟亂差”,但是實際上的盧旺達卻不是這樣;②人們認為“穿涼鞋和拖鞋”都是不正式、比較邋遢的穿著,通過圖像呈現出來的干凈的腳可以給人以視覺的沖擊;③總統是處理國家大事的,卻帶領人民進行大掃除,這體現出對于國家和人民的重視。
受眾在觀看紀錄片時,對于自己已知的信息會比較容易接受,而對于和自己認知相差較大的信息則會印象比較深刻,再加上畫面的輔助,紀錄片就達到了傳遞某種信息的效果。
3.運用隱喻預設,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在畫面感較強的紀錄片語言中,如果不使用形象化的語言,很難讓觀眾抓住你想講述的重點。而隱喻預設的使用可以讓觀眾在簡單形象的語言解說中,以最快的速度明白紀錄片想要講述的內容。例如《覺醒的資本》之《一帶一路巴基斯坦篇》中的一段解說詞:
“這些紅色的線上穿起的是幾千個檢波器,它們以網狀分布在這片面積為38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被稱為大地的聽診器。這些聽診器接收和記錄人工激發的地震波,地震勘探人員通過研究地震波在地層中傳播的情況來查明地下地質構造,判斷這里是否存在油氣田。”
這段解說詞中的“聽診器”預設的是我們生活中都知道的醫生的聽診器,它的作用是檢測病人的身體,這個預設是人所共知的信息。而隱喻這種修辭手法正是利用了語用預設的共知性和隱蔽性的特點才達到隱喻的效果,把喻體共知的背景隱含起來,通過暗示達到比喻的效果,從而也使得語言更加富有形象性。
(二)語用預設的理性作用
1.運用預設的主觀性,突出主題輔助畫面。紀錄片的解說詞并不是干巴巴的,還要結合畫面內容,通過對畫面內容的深刻解讀才能寫出優秀而符合主題的解說詞。例如《覺醒的資本》之《資本的顏色之移商換羽》中的一段解說詞:
“然而22年也長到足以改變許多事情,現在每一個初次踏入這片土地的異鄉人都會驚嘆于盧旺達的寧靜和美麗。延綿的山丘、成片的綠蔭、井然有序的街道,這里被稱作為非洲小瑞士。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干凈到你不好意思扔下一個紙片。”
這段解說詞所配的畫面是這樣的:干凈的街道,悠然行走在街道上的人群,穿著并不華麗,但神情很是輕松自在。這時配上解說員對這個地方的介紹,觀眾們無不驚訝于這會是非洲嗎?這是印象中那個充滿戰亂、貧窮和疫病的國家嗎?通過預設的主觀性所呈現出來的印象與畫面之間的對比,完美突出了盧旺達的現狀,使受眾在驚訝之中接受紀錄片所宣傳的主題。從這段解說詞可以看到,畫面是直接的、有沖擊力,但有許多具體的涵義、背景知識是畫面無法交代的,只能靠解說詞來補充,以便觀眾能更好地理解。
2.運用預設使紀錄片語言的轉接更加流暢、過渡更加自然。①語境預設。利用畫面對歷史事物和人物的再現,使觀眾在聽著文縐縐的語言、看著古色古香的畫面時,已經進入了紀錄片想要帶觀眾進入的語境中。例如《途觀絲綢之路》第五集《巧奪天工》中的一段解說詞:
“古代先人的足跡,在絲綢之路上留下的,不僅僅是金融、貨幣,商品貿易和戰爭,那些融合人類智慧和大自然結晶的巧奪天工的寶物,散落在絲路沿途的各個角落,印證著文明與開化的進程。兩千年前,甘肅敦煌,玉門關上的守衛緊張地注視著通往西方的道路,不敢有絲毫懈怠;二百二十五年前,故宮養心殿,深夜愛新覺羅·弘歷情緒激動無法入眠;二零一五年,烏魯木齊,寒冷的秋風吹襲著門窗,而這絲毫沒能打破屬于柯少雄的沉靜。”
紀錄片一開始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把三個時空的情景放到一起體現,這種追根溯源的方式,將畫面有趣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的興趣和探究其根本的欲望。
②上下文預設。紀錄片語言的上下文銜接對于紀錄片的完整性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途觀絲綢之路》第二集《歡愉之旅》中的一段解說詞:
“我們可以大膽推斷,最初的皮影戲,從中國傳到土耳其,一開始便是以一種商業演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觀賞皮影戲注定不能成為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的娛樂。高成本,限制了皮影戲的普及。那么除了這種昂貴的娛樂形式,絲綢之路上是否還流傳著較為廉價的能讓大眾都享受到的娛樂活動呢?”
從這段解說詞可以看出前文講的是皮影戲,這段解說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情境從皮影戲就轉入了下面的內容。
③背景預設。有時候單看畫面觀眾無法理解其中的深層次涵義,靠解說詞的輔助作用觀眾可以很容易理解畫面所講述的主題是什么。例如在《途觀絲綢之路》第一集《外來的小麥 本地的面》中的一段解說詞:
“面食是中國人津津樂道的食物。尤其是西北人,三餐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面食,據統計,僅在西安就有六十多種不同種類的面食,然而面的原料——小麥,卻并不產自于中國。”
其中的預設信息是:①面食為中國人喜愛;②面食是西北人的主食;③小面原料的來源并不是人人知道的。以上的這些信息基本上是觀眾所共知的,接下來介紹觀眾所不了解的內容就很自然了。
三、結語
語用預設的特點和解說詞的語言特點有很多相同之處,語用預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為紀錄片解說詞的創作服務,靈活和巧妙地運用語用預設,可以使解說詞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解說詞是語用預設理論應用于實際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研究的重要目的。解說詞與語用預設的研究還有很多需要開拓的地方,把這個研究繼續下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