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晶 魯欣
本文結合山西實際情況,挖掘對外文化交流資源優勢,探討山西文化“走出去”的現狀和問題,探索解決途徑,以期為山西文化“走出去”提供參考,不斷加快山西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提高山西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全力推動山西轉型實現跨越發展。
一、山西文化“走出去”的現狀
山西文化資源豐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等均居全國前列?!读⑶铩贰兑话阉釛棥贰蹲呶骺凇贰陡瞪竭M京》《解放》《于成龍》等精品劇目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山村母親》等10多部作品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以晉劇為代表的四大梆子地方劇種居全國前列。先后有45人獲49次戲曲梅花獎,172人獲小梅花獎,居全國第一。
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至今,山西省共派出110個出訪團組,約2 000人次。從智利、墨西哥到美國、加拿大,從意大利、西班牙到德國、葡萄牙、芬蘭、拉脫維亞、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法國,從斯里蘭卡、日本、新加坡、韓國到澳大利亞……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山西文化工作者的足跡。然而,對于山西文化“走出去”這一意義重大的戰略活動,卻鮮有學者關注和研究。
二、山西文化“走出去”的問題
山西對外文化交流工作雖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出訪團組和人次逐年增長,交流質量和水平也不斷提升。但和我國大部分省市地區比較,尤其是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山西省的對外文化交流工作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受傳統觀念影響,對文化“走出去”認識不夠,對外開放水平較低
加快山西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山西文化軟實力,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辦出國”“辦手續”“要項目”等傳統觀念一直束縛著很多人的觀念,沒有把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列入考核的重要指標中去,造成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實際的重視程度不符,不能為開展持續、有序的對外文化交流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導,長此以往,將會形成嚴重的認識誤區。其中表現為:小團隊出訪居多,項目總量和質量遞減趨勢明顯。
(二)缺乏扶持政策,缺少參與對外文化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山西地處中部地區,經濟實力在全國相對較弱,對外文化交流工作既缺乏東部沿海地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也缺少像西部地區的政策扶持。這樣的政策環境,造成中東西部對外文化交流水平不平衡,難以下好全國一盤棋。截至目前,山西省還未建立完善有效的對外文化交流專項經費,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造成很多項目立項難,為優秀的文化院團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無法調動文藝工作者走出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制度建設不到位,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歸口管理力度有限
山西省對外文化交流審批制度建設工作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對外文化交流項目電子申報系統,所有需報送文化部審批的項目,現在仍然是采用傳真和郵寄紙質文件的方式,審批環節未實現無紙化操作,缺少統一的電子平臺直接進行審批管理,為部省合作審批項目帶來了不便;二是地市缺少對外文化交流管理審批部門和人員編制,目前,絕大多數地市沒有相應的對外文化交流管理部門,對外文化交流造成部省市縣文化部門信息不對稱,資源共享渠道不暢通;三是缺少對外文化交流人才培養規劃,沒有可參考的對外文化交流人才管理辦法,對外文化交流審批管理工作人才儲備不足,未持續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工作。
(四)交流項目內容單一,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優勢
文化交流項目較為單一,出訪演出的團隊相對集中在省直院團。在65項出訪演出項目中,音舞類36項,其中省直院團占據20項;雜技類11項,其中10項為太原市雜技團的項目;戲劇類9項,省直院團占據7項。尚未真正打通國際交流渠道,交流活動仍相對集中在我國港澳臺地區和周邊國家。2009到2014年出訪的地區中,港澳臺41次,占41%;出訪美洲地區20次,其中美國18次,墨西哥2次,占20%;歐洲地區17次,主要集中在法國、意大利、匈牙利、德國,占17%;亞洲地區18次,主要集中在韓國、蒙古、日本、哈薩克斯坦,占18%;非洲地區1次,占1%;澳洲地區3次,占3%。
三、山西文化“走出去”的對策
通過借鑒學習其他省份的成功經驗,山西省需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捋順工作思路,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山西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實際的規章制度,探索實現中外合作、部際合作、部省合作、部直合作、官民合作的新舉措、新辦法,促進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提高認識,進一步加強工作力度
對于山西來講,作為中部能源大省和文化資源強省,山西具有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山西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期、攻堅期和機遇期,進一步加快實施建設文化強省戰略,必須統籌發揮好山西的文化資源優勢,真正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像挖掘地下資源一樣挖掘文化資源,像抓重點經濟建設項目一樣抓文化項目建設。
(二)借力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
針對新形勢下地方文化交流工作面臨的新挑戰與新機遇,文化部提出了“四大工程”,即“文化中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文化產業和貿易促進”“港澳臺中華文化傳承”,要求各地通過這些品牌,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轉變觀念,提升認識,開闊視野,創新實踐,要注意深挖地方文化內涵,突出地方特色,努力調動社會各界資源與力量積極參與,推動地方文化交流事業實現科學可持續發展。
(三)制定扶持政策,創造機會和空間
政府要給予中部省份更多的政策扶持,通過加快推動文化貿易、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加強“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等措施,設立專項交流活動,鼓勵地方在人、財、資源整合開發與項目策劃、渠道拓展和政策、法律、信息溝通方面得到部委支持,加強地區對外文化交流工作,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借以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促進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四)建設專項經費,提供保障和支持
據了解,全國大多數省份為做好對外文化交流工作都設立了相應數額的外事工作的專項經費。因此,山西應設立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專項經費,用于鼓勵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藝術院團走出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對外交流的長效機制,扶植培育更多的文藝院團與國外合作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加強文化營銷,增強創收能力,使得扶持經費得到有效利用,為項目的完成提供經濟支撐。
(五)開展調研,提供信息和資源
科學統籌山西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行業的優勢資源,把山西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全省各類對外交往中。建立定期交換信息、通報情況、加強融合的工作機制,做到機制共建、資源共享、平臺共用,形成山西省對外文化工作“一盤棋”。精心打造凸顯地緣、人緣和文緣優勢的文化交流品牌,進一步拓展和宣傳根祖文化、佛教文化、古建文化、關公文化、晉商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用好“互聯網+”這一巨大變量,增強傳播實效和影響。
(六)建章立制,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對外文化戰略體系初步形成,按照“落實規劃、科學統籌、完善布局、形成合力”的方針,加強對外文化工作的制度化管理、機制化建設、品牌化發展、系統化運作,注重機制、品牌、陣地與隊伍建設,注重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外、政府與民間、大文化領域的協調與合作,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對外文化工作科學發展體系。
(1.山西省文化廳創作室;2.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基于2016年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山西文化“走出去”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5A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