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斌
佛教世俗化是指佛教在傳播中逐漸與世俗文化結合的過程及其結果。佛教世俗化是佛教與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結合的結果,它成為世俗人表達生活的內容和形式。用于生產和生活物質資料的陶瓷成為佛教世俗化表達的物質媒介,并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成為支撐其進步的重要因素。
公元前6世紀,產生于印度半島的佛教在傳播的過程中,逐漸從神壇走向民間,這個過程包括佛教的傳播與演化。佛教的傳播應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方面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傳播,另一個方面是佛教的向外傳播,即所謂的“佛教東漸”。
人們傳播佛教是通過兩種形式進行的:一種是佛教教義的傳播,另一種是佛教人物形象的傳播。就后者而言,佛教人物形象的傳播是以一定媒介并借助一定的形式進行的。例如,雕塑圖像、繪畫圖像就是最為主要的兩種方式。正因如此,佛教與陶瓷材料及其塑造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佛教世俗化是指佛教在傳播中逐漸與世俗文化結合的過程及其結果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發生在印度半島的宗教,是為了破除婆羅門教在印度的政治統治而出現,并逐漸形成的一種世界性宗教(一般認為,世界三大宗教為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由此可見,佛教一開始就為自己的世俗化埋下了種子:產生佛教,實際上,就是為了反對婆羅門教的政治專制統治。換句話說,佛教從神壇走下,變成世俗化僅僅是時間問題。因為,只有將宗教披上神圣的外衣,才能確立它不可動搖的地位,從婆羅門教分離出來的喬達摩·希達多是十分清楚這一點的。盡管佛教將自身宣傳得極其神圣,可是,它依然露出了破綻,這是由其十分鮮明的目的和動機決定的。
喬達摩·希達多竭盡全力地反對婆羅門教,并殫精竭慮地創立了佛教,可是,他并沒有看到佛教世俗化帶來的繁華景象。這正應驗了“前任栽樹,后人乘涼”的俗話。而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了印度半島,并實現了武力爭奪人口和土地的目的。此時,盡管被征服者已經俯首帖耳,但戰爭也將孔雀王朝拖得筋疲力盡而不能再戰了。于是,阿育王采用“休養生息”的策略替代了“窮兵黷武”。
然而,與被征服者罷戰言和并“休養生息”,必須要安撫人心。這樣,當年,喬達摩·希達多為之終生奮斗的結果自然成了十分疲憊的阿育王渴望稍事休息的“枕頭”。阿育王采用了佛教教義,以佛教的道德為國家的正式規范,即采用說教的方式替代武力,并用和平方式來建設繁榮的國家。從此,“佛祖釋迦被奉上神靈的地位,佛教藝術作為宣傳教義的工具產生,并隨著佛教的興盛而興盛,隨著佛教思想的蔓延而流溢四方”。就這樣,孔雀王朝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這于佛教世俗化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二、佛教世俗化是佛教與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結合的結果
“佛教東漸”是最富有戲劇性意義的。東方許多王朝都希望如當年阿育王那樣,以佛教為國家政綱,形成政教合一的施政形式。如果分析其中深刻的原因,不難看出,當年阿育王將喬達摩·希達多奉為神靈,實際上已經將他從神壇拉了下來。于是,在佛教經過的地域,人們紛紛效仿當年的阿育王,利用各種媒介傳播佛教教義,并使之廣布而深得人心。與其強行說教而使人誠服,還不如廣造佛寺與大樹佛尊,并將廣大有思想不良傾向的人吸引到佛寺,讓他們跪在佛祖面前來做預前“懺悔”。因此,“佛教東漸”的最偉大成果,就是實現了這一政治安撫的目的。
另外,佛教世俗化是佛教與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緊密結合而演繹出的多種表現形式,它直接成為世俗的人表達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與各類政治集團大樹佛教人物形象宣傳佛教教義以安撫人心的目的相比,世俗的人將佛教教義和佛教人物形象直接用于生產和生活,更顯得誠實可靠。這種行為的繼續發展及其衍生,不僅使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也使社會經濟逐漸繁榮。“佛教在擁有更為廣大信徒的同時,其自身也被崇尚者依據自己的精神和現實利益需求,進行新的詮釋和熔鑄,進而導致了中國文化的熔爐中生成了一種奇妙的現象。”實際上,在“佛教東漸”中,佛教為中國崇尚者的闡釋是更加具有創造性的。隋唐以后,尤其是宋、元、明、清之際,隨著佛教大眾化傳播,尋常百姓與佛漸漸結下了親緣。唐代就逐漸產生了專業畫家繪制佛教內容的繪畫隊伍,也產生了較前朝更加豐富的以佛教題材為基礎的繪畫作品。宋元以來,文人畫的興起與卷軸畫的興盛,越發加快了佛教繪畫的創作與在民間的傳播速度。于是,各類工藝美術也競相將佛教人物形象作為他們生產和出售的對象。在工藝美術領域,人們逐漸廣泛地利用金屬、漆器、木雕、石雕、陶瓷、泥塑等媒介和表現形式,將塑造好的佛教塑像放置在門楣、廳堂、書桌、書架等人們認為是適合環境中,這與放置在佛龕中并加以焚香的目的或文化語義是完全不同的。
于是,利用各種物質材料所塑造的佛教人物形象被人們視作一種工藝美術品,這就愈加使佛教走向世俗化的“深淵”。
三、真實的目的和動機
與石窟造像時代不同的是,采用各種材料制作佛教人物形象已經是一種具有經濟利益目的和動機的行為。各類工匠制作這樣的佛教人物形象,是為了自謀生路或養家糊口;組織生產與制作這類佛教造型形象的個人或組織,是將它作為商品出售,來賺取經濟利益。僅僅以他人易于接受的言辭或說教來贏得更多顧客而已。在買方看來,為了不褻瀆神靈,將買稱作“請”,實質上是一種赤裸裸的商品買賣行為。以上種種綜合構成佛教在中國世俗化之后的文化本質。因此,德化窯瓷工大量制作瓷質的佛教人物形象,是為了賺錢盈利,是商業化運作的一種模式。
在德化窯,人們利用陶瓷來塑造佛教人物形象與其他地區人們利用石、木、泥、漆等材料制作佛教人物形象的目的和動機沒有本質區別。正是德化窯瓷工利用優質的陶瓷材料制作了別具一格的佛教造型形象,才在東南一角樹立了陶瓷文化的一個典型。
明代德化窯白瓷成為佛教世俗化表達的物質媒介,而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成為支撐其不斷進步的重要因素,還有,與當時相適應并相匹配的是商品經濟環境。
在商品經濟支配下,結合陶瓷生產技術與產品銷售為一體化的商品經濟文化,是工場手工業時期主要的社會文化特色。為此,任何與商品經濟文化相適應的社會事務和現象,都得到合理的解釋與定位。反之,任何與商品經濟背道而馳或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社會事務和現象,都難以在社會環境中生存與發展。換句話說,在商品經濟社會環境中,一切的社會化生產都披上商品經濟的外衣并合乎規律地發展起來。
總而言之,佛教在世界范圍內的世俗化,是分地區、分時間、分領域展開的,它具有政治文化色彩、意識形態色彩、藝術文化色彩、經濟文化色彩等,不管怎樣,都不能脫離它的本質特征,即佛教已被利用,用于商業活動。
四、結語
佛教從神圣地位走向民間并成為大眾化的運作內容,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歷史進程,無論如何,在世俗化的背景下,佛教成為人們進行各種文化活動的素材: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外交的、哲學的及藝術的。因此,它被借助在商品經濟中,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