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在就業壓力越來越重的背景之下,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出現心理沖擊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這一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尚待解決。本文在探討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心理狀況的同時,提出學生自身心理調適、改變傳統的就業認識以及教育教學改革這三方面緩解這一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
美術專業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美術相關專業被多次列入黃牌甚至是紅牌專業中。眾所周知,學業、就業和失業問題是環環相扣的,解決不好這些問題便將形成惡性循環,有礙社會進步。就業不僅僅是普通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工作的問題,更是涉及到美術專業的學科發展與高校的發展問題,甚至是涉及到社會的發展導向問題。就業問題在欠發達的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其是社會與個人對高校教育認識的最激烈的矛盾交點,一方面,對于社會或用人單位來說,持有本科學歷的年輕人俯拾即是,選擇空間非常大,另一方面,對于家庭或學生來說,他們期待苦盡甘來、有所收獲。雙方對大學生就業的期待反差形成了矛盾的沖突點,因此說就業問題值得社會所有人深思和研究。當下情況如此,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筆者認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學生、社會與高校三方通力協作去緩解。
首先,高校美術專業學生的心理調適是基礎。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茫然現狀導致學生往往處于焦慮之中,這種焦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盲目樂觀,不了解本科生在社會發展中的處境,沉浸在大學無憂無慮的生活中,沒有憂患意識,大學生們在未感受到社會壓力時容易表現出過于樂觀的心態,無視自己要面臨的就業問題,最終在畢業之際心理落差極大,導致身心受到沖擊,這也是部分高校學生在畢業時段出現輕生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過于悲觀,在大學剛開始就看到學長們畢業就待業的現狀從而自暴自棄,幾乎完全否定高校教育或所學專業,因此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這些問題在地方高校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表現得更加嚴重,原因是地方高校學生的競爭力有限,已有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滯留,導致了在讀大學生的恐慌。這些心理問題的出現使得心理調適尤為重要。內在調適和外在引導共同作用,在學生認識和了解就業形勢的同時,通過心理疏導和就業指導等方式引導學生正確找到自己的定位。高校教育本身是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共同體,因此,除了實用性以外還有培養和提高全民素質的目的。對于美術專業而言,盡管在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大學生不能立即看到回報和實效性,但就長遠的審美能力和視覺效應的探索與實踐來說,是其他方式難以替代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式轉為提高全民素質的普及性的大眾化教育,大學讓人衣食無憂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現在本科階段的學習是一個人生階段,更是一段人生經歷,它讓大學生們在多方面得到嘗試和鍛煉,使之進一步地認識自我,找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閃光點,由此樹立做事的信心。另外,通過高等教育,可以使年輕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其次,糾正固有的認識是關鍵。以往對就業與工作的認識是尋找“鐵飯碗”,即尋找有編制的“正式”工作,對于美術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去中小學或文化館、文聯等就職是比較理想的,但是目前來看,這類單位多數逐步飽和或早已處于飽和狀態。有些鄉鎮的中小學僅有一兩名美術教師就足以完成教學任務,這些事業單位的吸納量是非常有限的。今年新的人事改革制度出臺,以北京為先行試點,取消事業單位(高校和醫院)的編制。事業單位用人制度改革啟示人們,編制問題已經不再是衡量工作性質的唯一尺度。為了便于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資源,北京在今年內實行高校取消編制的改革。編制不再是是否“正式”和是否“穩定”的評價標準,因此,在美術專業學生就業時應該打破固有觀念的局限,從而有利于拓展就業的范圍,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應鼓勵和支持年輕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將自己所長所好發揮出來是最好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堅定信念,積極奮進。社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供年輕人選擇的就業機會,大學生應該有學識、有膽識地積極拼搏。以民族地區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就業為例,大學生可以結合地方經濟特點與民族特色去尋找就業的立足點,如在服飾上手繪圖案或進行有創意的設計或燒制陶瓷用品及飾品等,將民族元素融入商品中,這類商品大到家居飾品和服裝,小到首飾與玩偶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實踐證明,民族風已吹遍大江南北,這些帶有民族性審美與文化內涵的物品色彩濃烈、鮮明,風格野逸、樸厚,深受大眾青睞。此種形式在拓寬民族地區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就業范圍的同時,弘揚了民族文化,彰顯了民族魅力,可謂是一條可行而有意義的特色就業之路。
再次,高校教育教學是保障。普通高校受到職業院校的沖擊后要重新審視和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策略,其中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關鍵點,忽視了這個因素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生源流失。就業問題關聯著教育問題,更關聯著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孩子讀書是培養他們走出家庭、邁向社會的主要方式,而不是走出家庭、重返家庭,成為“剩余勞動力”。尤其是對于農村家庭或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來說,家長希望“知識改變命運”能夠實現,面對長久以來的大眾認同,高校教育因負有如此重任而急需與時俱進,在此基礎上查找問題源頭,研究解決方案。國內目前高校美術專業的教學多數沿用原有的教育方式,改革速度跟不上社會對美術專業學生的要求變化,從而出現了就業難的現狀。近些年來,民族地區高校在引進人才方面力度加大,注重引進人才的地域差別和文化融合,這些舉措無不是為了提高民族地區高校的師資水平。高校的教育教學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等應以教育發展規律為依托,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高校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需要進行不斷調整和改革。所以,從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除了對專業知識“傳道、授業、解惑”以外,還要關注知識的更新與實用性,使知識成為一個不固守的活態的傳承體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實現其個人的人生價值。
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就業由于地理因素和經濟條件所限確實有它的弊端,這些地區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對于美術專業學生的需求非常有限,導致了邊疆地區高校美術專業學生的就業難上加難,因此,矛盾的沖突更加突出,這個矛盾不容忽視,對這個問題的研討十分有意義與價值,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其地域優勢和民族特色是異常顯著的,這個亮點可以無限發揚光大而不可小視。美術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在了解和認清當前的形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專業所學的知識,尋找自己和所在地區的長處,強化創業意識,增強就業實力與競爭力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加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實施方案等教學體系變革的輔助,相信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美術專業學生就業問題通過將劣勢轉化為優勢的戰略能夠得到緩解與改善。
(大理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大理學院第五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核心的美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GV-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