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鋒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話題逐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發展與農業經濟結構轉型優化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當前階段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加,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也顯現出了一系列自身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對此展開分析研究對于我國未來的社會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要重視的一部分內容,隨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生,如不能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安置問題,必然會造成一系列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產生,也無法實現改革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標,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及發展趨勢展開分析,探索未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開展的可行之路。
一、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一)勞動力轉移數量上不斷增加
在我國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農業生產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機械化生產手段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實際農業生產當中,在生產效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使得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大大降低,也就產生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了增加收入,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加之部分地區農業經營收入低微,難以維持家庭生活,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放棄農村耕地,來到城鎮打工,從而使得現階段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不斷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結果,2015年農民工總量為27747萬人,比上年增加352萬人,增長1.3%。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近幾年農民工總量及增速如下圖1所示。
(二)農村勞動力專業職業不穩定
現階段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具有著較穩定職業與收入的勞動力所占比重相對仍舊較小,多數進城務工人員都是選擇在農閑時期外出打工,農忙時期回鄉務農,這與農村勞動力進城無法找到穩定的居住條件,也不能享受到與城鎮居民相同的社會保障待遇,在城鎮生活并不能夠為他們提供有力的保障,只能夠通過兼職的方式適當增加收入。
(三)農村轉移勞動力愈加年輕化
近幾年我國農村轉移至城鎮務工的勞動力中,三十歲以下的勞動力所占比重逐漸增加,同時,一些年齡較高的勞動力也開始從城鎮回到農村養老,轉移勞動力年齡結構上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年輕勞動力由于接受能力與思維意識方面相對有了一定的改變,因此,在擇業方面也不再停留于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向技術含量更高,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
二、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趨勢
(一)勞動力逐漸回歸本地
農村勞動力轉移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我國戶籍制度的約束,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由于沒有城市戶籍在城市生活、社會保障方面所享受到的權利往往不充分,同時,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也可能會導致農村土地資源開發不足,甚至荒廢,這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不利的,農村本土經濟的多元化開發對于勞動力返鄉也有著較高的需求,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使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方向出現了一定的逆流趨勢。此外,一些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畢業后回鄉創業,發展故鄉農業經濟,也促進和吸收了一部分轉移到城鎮的勞動力的回歸,這一現象對于我國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經濟轉型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政策鼓勵下的共同發展
只有全國上下共同發展才是國家最終期待的目標,針對目前的國家發展形勢而言,國家鼓勵大學生以及研究生、碩士等去偏遠山區進行相關的建設。西部大開發等重要的綱領已經在實施之中,只有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才能夠讓最終的國家全國經濟差距逐漸拉小。需要我國在未來繼續對城鎮,特別是縣級及以下的小城鎮的發展予以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三)促進勞動力的就地安置
未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發展已經不能夠單單依靠城鎮提供就業機會予以滿足,加強對農村地區本土特色的開發,發展多元農業經濟體系,利用農村生態資源的優勢發展生態旅游業、農牧業、農產品深加工行業等,在農村地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實現剩余勞動力的就地安置,也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勞動力需求。同時,通過加強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形成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并構建完善的勞動力培訓服務體系,為農村勞動力的轉型就業提供專業指導,更好的幫助農村勞動力就近實現向非農產業及區域內城鎮的轉移就業。
三、未來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要避免的誤區
在未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還必須要注意避免走入一些誤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應兼顧農業的發展,不能將農業衰退作為勞動力轉移的代價,這就需要在農業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地方政府應加強引導,盡可能通過農業優惠政策與技術扶持,增加農民的農業生產收入,保留農村青壯勞動力,避免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農業愈加衰退,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城鎮化建設中應避免不科學、不合理的開發與土地占用,我國當前土地資源十分緊張,如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僅僅為了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遷移,騰出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本末倒置,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是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科學化發展,同時促進城鎮的集約化建設,只有合理開發農村土地資源,發展綠色、高效、現代化的農業經濟,才能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并為城鎮化建設提供支持。
最后,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需要依靠非農產業的發展,但非農產業發展中應避免將環境污染作為發展代價,只有堅持綠色、可持續的非農產業發展理念,才能夠在實現勞動力充分就地安置的基礎上,保證農村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為農業生產、非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基礎的環境保障。
四、結語
本文首先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進行了分析,之后結合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際情況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探究,并進一步指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需要避免的一系列誤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一個具有綜合性與復雜性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是我國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必須要通過科學、理性、實事求是的策略予以有效的應對,在此僅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提供一定的指導與參考。(作者單位為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