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薈清
在全球文明社會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中,職務犯罪的存在仿佛是一顆公害性的毒瘤,從根本上在威脅著各國的經濟運行秩序及社會穩定環境。我國歷來注重對犯罪的控制和預防,近幾年更是著力于反腐敗,然而職務犯罪卻仍然屢除不凈,嚴重損害著社會的公平正義。如今我國各種社會矛盾初步顯現,針對職務犯罪各方面的機制體制又還不夠完善,直接導致當前職務犯罪的形勢不容樂觀。在這種背景下,反職務犯罪無疑成為我國面臨著的一個重要課題。那么首先就要考慮如何采取有效的戰略和對策來控制和預防職務犯罪,即需要著力于消除職務犯罪可能產生的成因與條件。
一、我國公害職務犯罪現象
嚴格地說,職務犯罪并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法律概念,我國法理學界對職務犯罪基本的概念定義眾說紛紜百家爭鳴,許多學者專家都提出了不一樣的理解,國內刑法學界也尚未達成統一的認識。
關于職務犯罪概念該如何界定的主要爭議焦點集中在兩個問題上,其一是職務犯罪的主體范圍,二則是職務犯罪所包括的具體犯罪行為。提及職務犯罪的主體,有些觀點認為應劃在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范圍之內,也有觀點認為包括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中依照法律、法規或者組織章程等從事公務的人員。職務犯罪中的“職務”應是指依法或授權委托而擔負一定工作的職權與職責的統一。只有當一個人依法或者被授權從事某種特定的工作,且擁有一定的權力并有義務承擔一定的職責,其在依法或授權委托過程中的行為才能稱為職務行為。但不可忽視的是國家職能部門分工的轉變,在社會管理結構、民間團體管理機構以及獨立生產經營的單位當中,同樣也需要這些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員。綜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將職務犯罪的主體定義為:“具備一定職務身份的人”則會更加科學、嚴密。關于職務犯罪所包括的具體犯罪行為,主要爭議則是在于是否應當包括利用職務便利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犯罪。只有弄清楚了職務犯罪概念的明確定義,精確定位了職務犯罪的含義內容,結合職務犯罪主觀及客觀方面的構成條件,才能正確認識職務犯罪。
二、從職務犯罪的心理病理學分析個體心理結構
我國的職務犯罪,必須從文化沿襲的身份與角色期望上,從資源有限并分配不平等的競爭事實上,從個人發展的本能驅力上,從克服罪惡感與罪責感的心理機制上研究犯罪人的心理,關注人格障礙引發的犯罪問題,了解職務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素,使職務犯罪預防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針對每個心理要素,制定具體的措施。
職務犯罪心理是發動職務犯罪行為的內部原因和根據,是多種消極心理因素的復雜組合,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組合呈相對穩定的結構形態,因此又稱為職務犯罪心理結構。職務犯罪者心理疾病的病因不外乎兩條,一是個體原因,二則是社會原因。個體原因即內因,是決定一個人態度和活動傾向性、選擇性、積極性的誘因系統。需要偏離是職務犯罪的源泉,動機偏離則是職務犯罪的直接動力。職務犯罪個體心理異化,社會關系作為外部的力量支配著個體,其影響是巨大的。
職務犯罪的個體心理結構中有幾種非常典型的心理誘因,首先是貪婪心理,對金錢無止盡的渴求使他們不惜違法犯罪,肆意收受財物,貪污挪用公款,更有甚者,貪婪心理也體現在對權力、美色的追逐中。其次是失衡心理,總有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得不到應有報償的人,會開始利用手中權力為己牟利,求得“補償”。在某些權力要害部門,貪污受賄的犯罪人以“群體”的形式存在,這即是一種典型的從眾心理的體現。職務犯罪人幾乎都是高智商、高學歷的“成功人士”,這樣的身份或許會讓他們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能夠只手遮天,逃避法網,且有關部門監督機制的匱乏無力和社會對職務犯罪的輕視程度、監察部門的低查處率也會給犯罪分子們一絲僥幸心理,這就足以讓他們鋌而走險。職務犯罪人普遍或德高望重,或位高權重,下屬的阿諛奉承,也會使他們因虛榮心理陷入職務犯罪的泥沼。最后對抗心理也是職務犯罪心理中常見的逆反心理,因日常小事故意泄私憤或是對工作職責保持冷漠態度。
一旦出現合適的犯罪時機,職務犯罪人會有模糊抽象的犯罪意向,行為人在犯罪心理的驅動下,在刺激和情境的誘發下,產生犯罪動機,確定犯罪目的,最后,職務犯罪人在犯罪動機形成后,還會根據自身的心理特點考慮采取何種手段滿足其欲求,比如究竟是采取挪用手段還是貪污手段,挪用或貪污時采取何種作案方式,這都是在犯罪決意階段完成的。
三、職務犯罪中犯罪心理的轉化
但犯罪心理在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與職務犯罪心理的形成機制相似,職務犯罪心理的轉化也有規律可循,可分為兩種情況,即良性轉化與惡性轉化。職務犯罪心理的轉化過程,實際上就是矛盾的運動發展過程,是各種主客觀因素轉化的方式、方向的最終結果。不同性質的犯罪,不同的犯罪人,不同的犯罪情境,都會影響都最終決定犯罪心理的轉化結果。
客觀來看,職務犯罪心理的轉化由許多外界因素影響。犯罪行為人與準備實施或實施時所處的犯罪環境是否適應有很大關系,職務犯罪行為人作案時,總會選擇有利于犯罪行為實施的環境,促使行為人迅速實施犯罪,而變化了的環境使行為人感到難以下手或迫使其作出新的選擇時也會影響犯罪心理的轉化。微觀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都會造成心理狀態的變化,進一步影響犯罪心理的變化。職務犯罪的實施與完成一部分是共同犯罪,每個人的犯罪行為事實實際上就是他人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么行為人犯罪心理的形成與轉化也會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
除了客觀的因素之外,職務犯罪心理的轉化與行為人的身體、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變化也有關系。一個人處于健康狀態或病理狀態時,他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都會有極大的差異,在生理條件和需求渴望上必然會有很大不同。職務犯罪心理的轉化,與行為人的個性特點也有關系,對即將著手實施的職務犯罪行為是恐懼、猶豫還是興奮、迫不及待都有影響且具有雙向性。職務犯罪行為人之前有無犯罪經驗,或具有不同的犯罪經驗,在面臨作案現場的情景變化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具有職務犯罪經驗的人,通常在遇到阻礙時不會輕易停止作案,較難發生良性轉化的情形,而缺少犯罪經驗的人,一旦遇有犯罪阻礙時,就可能停止作案。
四、職務犯罪的預防及心理療法
職務犯罪的幾大病態心理的源泉在于需要偏離,所謂職務犯罪的心理療法是指防止和控制職務犯罪為目的,對個體所進行的心理疏導、心理保健和心理控制的治療方法,引發職務犯罪的心理因素是諸多因素組成的連續鏈條。從行為科學理論的角度出發,只有控制和打破犯罪所形成的鏈條,才能達到控制和預防犯罪的目的。
對處于職務犯罪心理的潛伏期的個體應采用疏導法,該階段職務犯罪個體的偏離具有隱蔽性,犯罪意向不顯著。個體內心表現為徘徊、迷惘的心理狀態,對此階段個體進行疏流引導能起到“早發現、早治療、早控制”的效果;對癥狀明顯的個體采用心理控制法。該階段職務犯罪個體偏離明顯,犯罪意向明確。個體內心表現為犯罪意向堅定的心理狀態,采取強制學習、強制反省等方法能減弱動機偏離強度和控制職務犯罪;對需要偏離處于未然狀態的國家公職人員采用心理保健法,通過健康心理教育,消除不良狀況,樹立正確權力觀、價值觀、人生觀以預防職務犯罪的發生。
職務犯罪人員一般原本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若能適時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潛移默化方式,使職務犯罪恩怨從內在提高自身抵御外界各種致罪因素的免疫力,以達到自身放棄犯罪的想法。同時外在因素的促進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從完善監督體制起,如從制度上強化人大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在立法依法方面保證法律的強制力,或貫徹通過群眾來監督職務犯罪,拓寬群眾舉報、控告、申訴渠道,建立群眾監督的有效機制。其次加強經濟制度建設,培育和發展健康的市場體系,促進市場體系的健康發展,嚴禁不正當競爭,凈化市場環境。最后,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治國方針,預防職務犯罪離不開完善法制保障,確立嚴懲職務犯罪的立法指導思想,做到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制定和完善預防職務犯罪的配套法律法規以及完善法定刑的設置,加強治理腐敗和預防職務犯罪的專門工作和活動的立法,加強反腐敗機構建設,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保證司法公正,維護司法廉潔,加強司法隊伍建設,為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提供保障,在司法保障方面雙管齊下,才能事半功倍。(作者單位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邊管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