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
一、休閑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
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生產、農村環境和農民生活為載體,以農業特有的優勢資源為基礎,以農業傳統文化為依托,增進人們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體驗為目的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農業發展模式。由于具有融生產性功能、服務性功能于一體的特性,休閑農業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由于我國休閑農業發展較快,在各地政府的重視和推動下,休閑農業發展成為農業和旅游業縱深發展過程中的開發熱點和經營亮點,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更是為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注入強心針。
休閑農業在中國是一個新興產業,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休閑農業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刻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馬克思休閑思想理論、農業多功能理論、外部性理論、產業融合理論、城鄉一體化理論等休閑農業的相關經濟學理論為中國休閑農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馬克思在描繪未來理想社會時,把“休閑”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認為“休閑”是未來理想社會所應具備的基本價值目標,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衡量標準之一。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擁有人類文明史上最綿長的農耕文明歷史。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明孕育了中國豐富的農耕文化財富,農業資源非常豐富,農業景觀新奇多樣。發達的農耕文明決定了休閑觀光活動對自然氣候、農業時令的依賴性,我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觀光休閑農業,這反映在一些詩歌作品之中。如陶淵明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外在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中均有反映。在現代,休閑農業最早是在我國的臺灣地區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后,大陸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的交叉型產業,則較晚地出現在國民經濟領域中。計劃經濟時期,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物資相對短缺,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休閑農業。大陸地區休閑農業是從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有所發展的,其發展主要經歷了休閑農業興起,休閑農業早期發展,休閑農業規范經營等三個階段。
近年來,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廣大農村,尋求一種放松身心的體閑方式,以緩解城市生活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廣大農民為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依托優美的農業資源和農村風光,將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目前,我國農村新型休閑農業已步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鄉村地區旅游景點數量的不斷增加、旅游規模不斷提升、旅游功能屬性不斷得到拓寬、旅游分布區域不斷擴展,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據農業部發布數據: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從業人員790萬,其中農民從業人員630萬,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十二五”時期游客接待數和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
當前,隨著城鄉地區居民對休閑農業消費需求的提高,也要求分布在農村地區70%的旅游資源,內涵要豐富充實,模式豐富多樣發展。我國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呈現幾個特點:
(一)休閑農業分布地區不斷發展擴大。我國發展休閑農業初期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邊,現已從大城市逐步向中小城市拓展,從城市近郊向城市遠郊區發展輻射。
(二)休閑農業發展創新模式拓寬。休閑農業從依賴城市向依托風景區發展,比起過去旅游景區主要從當地本身考慮經濟發展,到現在將景區旅游線路延伸到城市遠郊區的農村,實現了景區旅游開發與農村經濟互利共贏。
(三)休閑農業功能多樣化。除以農家樂和農業觀光旅游為主,還開發了鄉村地區的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態文化資源,使休閑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不斷拓寬休閑農業的利潤空間。
(四)一部分休閑農業企業的品牌影響提高。圍繞“高、新、特、優”這一思路,努力打造特色休閑農業名牌,創造出一批旅游質量優、休閑功能強、服務能力好、顧客認同度高的休閑農業品牌。
二、江西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江西是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豐富,生態優勢明顯。全省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大致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全省耕地面積4633.71萬畝,水面面積2500萬畝。總人口456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70.7萬人。鄉村戶數923.2萬戶,鄉村勞動力2096.7萬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846萬人。農民外出從業人員842萬人,其中省外務工561萬人。江西生態優越、物產豐饒。江西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非常適應農作物生長。全境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2400余條和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3.1%,并居全國第一。農產品資源豐富,江西綠茶、贛南臍橙、南豐蜜桔、廣昌白蓮、泰和烏雞、鄱陽湖大閘蟹等久負盛名,“三品一標”擁有量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了糧食、油料、蔬菜、柑橘、茶葉、獼猴桃、生豬、水禽、大宗淡水魚、特種水產等十大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年產糧食420億斤、油料120萬噸、蔬菜1300萬噸、水果440萬噸、茶葉5萬噸、肉類350萬噸、水產品260萬噸左右。
江西農業在全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長三角、珠三角和閩三角等地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主要農產品在全國的排位總體靠前,居9-12位之間。每年外調糧食100億斤、水果100萬噸、生豬1200萬頭、水產品100萬噸以上。江西是糧食大省,以占全國2.3%的耕地和3.3%的人口,生產了占全國3.5%的糧食,是建國以來全國兩個從未間斷輸出商品糧的省份之一,糧食產量位居全國第12位,稻谷產量位居全國第3位,中部地區第2位。柑橘產量位居全國第4位、中部地區第2位,其中贛南臍橙種植面積世界第1、產量世界第3。水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9位、內陸省第2,出口居內陸省第1。肉類產量位居全國第13位,生豬出欄量位居全國第10位,供滬生豬全國第1位、供港生豬全國第2位。蔬菜產量位居全國第21位,供港葉類蔬菜占全國1/3。棉花產量位居全國第9位。油料產量位居全國第11位。茶葉產量位居全國第12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第12位、中部地區第2位。
江西省農業注重發揮優勢,已形成有特色,有品牌的農業產業優勢,并推進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了“三區一片水稻生產基地”(鄱陽湖平原、贛撫平原、吉泰盆地糧食主產區和贛西糧食高產片)、“一片兩線生豬生產基地”(贛中優勢片和浙贛、京九沿線)、“沿江環湖水禽生產基地”(贛江沿線、環鄱陽湖)、“環鄱陽湖漁業生產基地”、“一環兩帶蔬菜生產基地”(環南昌、大廣高速沿線帶、濟廣高速沿線帶)、“南橘北梨中柚果業生產基地”、“四大茶葉生產基地”(贛東北、贛西北、贛中、贛南)。明顯的區位優勢,加上交通物流便利,農產品市場空間巨大。生態環境優美,非常有利于發展綠色高效農業。目前尚有低產田、低產園、低產水面1600多萬畝,開發潛力較大。農業旅游資源豐富,發展休閑農業前景廣闊。
2015年,農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著力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320億元、增長9.7%,省級龍頭企業銷售收入3000億元以上、增長10%,農產品加工率達53%。直接帶動農戶400萬戶左右,戶均增收突破3200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377萬畝。休閑農業規模企業3550 家,規模經營的農家樂18300家。啟動了“四綠一紅”(狗牯腦、婺源綠茶、廬山云霧、浮梁茶、寧紅茶)茶葉品牌和鄱陽湖水產品牌整合工作,在中央衛視1套、13套以及江西衛視1套開播“江西茶香天下”茶葉廣告,建成52家“鄱陽湖大閘蟹”品牌專賣店。
2015年,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取得新成效。創新提出了“四區四型”(四區:農業種養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區、商貿物流區和綜合服務區,四型:綠色生態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建設路徑。全省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1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66個,建設初具規模的示范核心園105個,核心區建設面積80萬畝,鳳凰溝、青原區、豐城市、樂平市、永修縣等5個省級重點園區核心區農業現代化已基本形成。75個農業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673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產值超100億元的集群4個、超50億元的10個。為貫徹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我省休閑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農業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通知》精神,江西省農業廳制定2016年全省休閑農業工作意見。
工作重點是: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傳承中華農耕文明、建設美麗鄉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健康快速發展全省休閑農業;將休閑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農民創業創新融為一體,拓展農業功能,豐富全省休閑農業內涵;以創新機制、優化布局、豐富類型、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強化管理為抓手,擴大休閑農業產業規模,提升服務水平。
擬在2016年,推薦2個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縣和5個示范點,認定3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縣,30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打造品牌,開展品牌創建與推薦活動;強化服務,建立智慧休閑農業服務平臺;提升水平,加強管理人員與從業人員培訓; 加大宣傳,開展全省休閑農業宣傳推介活動; 注重傳承,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全省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
目前,由農業部主辦的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推介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通過向公眾推介一批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最美休閑鄉村,推動我國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江西省5個村入選最美休閑鄉村,其中贛州市崇義縣水南村入選特色民俗村,進賢縣太平村入選特色民居村;武寧縣南屏村入選現代新村;浮梁縣嚴臺村、黎川縣洲湖村入選歷史古村。這些鄉村的入選,為江西休閑農業起了示范帶頭作用。為江西鄉村旅游發展注入新鮮活力。
三、江西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要促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要做到:
(一)以農為本、科學規劃。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載體是發展休閑農業之本。鼓勵利用荒山、荒坡、荒灘、廢棄礦山和農村空閑地發展休閑農業,不得濫占耕地。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和產業特色,在大中城市郊區、名勝景區周邊等適宜區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發展。
(三)規范管理、強化服務。要加大教育培訓、宣傳推介力度,制定規范標準,引導行業自律,實現管理規范化和服務標準化。
(四)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發揮政府在宏觀指導、規范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五)保護環境、持續發展。遵循開發與保護并舉、生產與生態并重的理念,統籌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全面可持續發展。
具體在發展休閑農業中,要注重幾點:
(一)開發模式多樣化,促進產業聚集。要依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和市場需求,開拓創新農業主題公園等新型模式,促進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積極支持農民以庭前屋后等資源為載體發展農家樂,鼓勵發展農家樂聚集村。引導在適宜區域發展以拓展農業功能、傳承農耕文化、適宜度假體驗的休閑農莊,建設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閑農園。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產品,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經營主體協作聯合,著力打造精品線路、特色產業帶和優勢產業群。
(二)注重規范管理,促進生態保護。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將休閑農業講解員、導覽員納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逐步推進持證上崗制度。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充實一批規劃設計、創意策劃和市場營銷人才。加快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的道路、水電、通訊、安全防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路標指示牌、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公共衛生間、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輔助設施。要加大休閑農業標準的制定和宣傳力度,因地制宜分層次制定相關標準,逐步推進管理規范化和服務標準化。積極推進行業協會和服務組織建設,通過自我服務、管理和約束,規范競爭行為,營造公平環境。引導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樹立開發與保護并舉的理念,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
(三)注重示范創建,促進品牌培育。要鼓勵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要素流動、資本重組和品牌整合,打造知名品牌。繼續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帶動全國休閑農業規范有序發展。開展以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推介、中國美麗田園推介、全國休閑農業星級評定為核心的品牌培育工程。要將誠信理念滲透到品牌建設全過程,提升信用度和競爭力。開展區域性示范點、特色村、星級戶、精品線路等創建與推介活動,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知名品牌。(作者單位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