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基本粒子中最詭秘的一位,落入了中國人的陷阱,并招供出它的變身秘密。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的36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藏著中國迄今最成功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大亞灣中微子裝置。它在2012年3月8日宣布成功發現了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引起世界矚目;《科學》雜志網站說,大亞灣實驗裝置“可以說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
大亞灣發現中微子第三種變化
中微子來自核反應堆、太陽、超新星、地球內核等處,攜帶著暗物質和天體的秘密。它們是基本粒子中的“隱士”,質量小、不帶電,幾乎不與任何粒子反應。只有大亞灣裝置這樣包含海量粒子的探測器,才能僥幸攔下來幾個中微子。
中微子分三種: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它們可以“振蕩”——從一種類型變成另一種。3種振蕩的量化描述是θ12、θ23和θ13。前兩種已在大氣中微子和太陽中微子實驗中找到。
大亞灣實驗是對第三種振蕩模式的測量。這種振蕩中,主要由電子中微子組成的“大隊人馬”,在行軍路上變成了主要由τ中微子組成的團隊。θ13數值的大小決定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研究的設計方向。
由于科學意義重大,國際上曾先后提出了8個相似的中微子實驗方案。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提出的大亞灣實驗方案因具有地理優勢,設計獨特,取得了國際上的關注。美國能源部就放棄了支持本國的兩個實驗方案,轉而支持美國科學家加入大亞灣實驗的合作。
大亞灣的科學家本來預計,實現測量θ13到1%精度的實驗目標,大約需要兩年。但開始取數后3個月,2012年3月,他們就宣告勝利。大亞灣實驗裝置的成功是把θ13算得很準——8.8度,誤差為正負0.8度。
精巧的實驗設計
從陽光燦爛的海濱到鉆入黑暗的山洞,全長3000多米大亞灣排牙山隧道,3個相連的像電影廳一樣大小的地下實驗室中,分布著8個中微子探測器。每個探測器是直徑5米、高5米的圓柱,有著不銹鋼的外殼,內裝透明的“液閃”(液體閃爍體)。它們被放在水池中。
無論是水,還是“液閃”的主要成分烷基苯,質子密度都很高。附近的核反應堆,每天產生10的26次方個反中微子,它們穿過水和烷基苯時,極少數(每天1000個)會迎面撞上質子,產生光子和中子;中子再跟液閃反應,放出光子。液閃中的釓會加速這個過程。微弱的光,被探測器內的光電倍增管放大,得以記錄下來。中微子能量越高,反應射出的光就越強,但不是成比例的,需要科學家從光的強度算出中微子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