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程師能夠為農民和農村做什么?不同學者會有不同的回答。對于曾德超這位農民的兒子來說,農村缺醫少藥、物資匱乏,農民缺乏社會安全感的境況,是他永難磨滅的記憶,也是他畢生要致力于解決的問題。
1949年,曾德超在鄉村工業示范處工作期間,懷著學以致用、服務于祖國農村的理想奔赴大西北,率隊支援農村復興委員會辦事處(蘭州)。為了改善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他計劃將甘肅景泰縣五佛寺附近原有小型引黃灌溉渠道整理擴大,同時利用所引渠水建設一座洗毛廠,收集在景泰北山后面阿拉善旗廣大草原的羊毛,清洗整理打包后沿河下運至天津制作地毯出口。而這一工作首先需要對農民進行宣傳和動員。于是,在甘肅景泰五佛寺工作站,他貼出了一份通告。這份通告集中體現了曾德超對農民、農村的一腔熱忱:
西北鄉村生產羊毛,住在鄉上的同胞卻沒有足夠的衣服穿,這是因為羊毛運到市鎮上賣,織成了衣布,再運回鄉林來時,中間經過原毛買賣商人的營利、原毛運輸費用、工廠營利衣布買賣、商人的營利、衣布運銷費用等等,衣布到了鄉里價錢已太高,鄉民買不起。
鄉民為什么不自己把一部分羊毛編織成自己家人所需要的衣服?尤其是這幾年羊毛沒有辦法出口,羊毛價一落千丈,而許許多多羊毛卻藏起來沒有使用。這是因為大家不會紡織,也沒紡織的機具。
我們的工作是教大家紡織,教大家做簡單的機具。指導大家組織起來,合力購買復雜的機具。
我們工廠所在五佛寺新莊龍王廟。
毛紡部分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到新莊來學,時間隨便,有空則來,有事則走,我們不供膳宿。
棉紡織、面部、褐子、襪子、毛衣、毛褲、渾毛等,則由各鄉選學后專學,織布織褐子的為期兩個月,織毛衣襪子的則四個月,由我們供給膳宿。
學徒學成后在各鄉主持織衣站。鄉民拿了自己紡的毛線到織衣站來織布織毛衣,每件毛衣大約出一角錢工錢,一只襪子大約出二分錢工錢,這些錢用來解決織衣站織工的生活。
織衣站用的械具,希望由鄉內學校、祠堂籌資購買。必要時我們輔助一部分。
我們還有療診部,專治沙眼、瘡痛和打防疫針,完全免費,大家如割傷了,請千萬來擦擦藥。
曾德超
民國38年9月1日
類似鄉村工業示范處這樣一種通過小工程手段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加強農村社區服務的路線,是曾德超畢生都很重視的。當然,曾德超做過很多大課題,可這些課題的落腳點無一例外,都是實際問題。例如,1987年,曾德超率學生朱勇華完成了農牧漁業部課題“提高現用手扶運輸機組速度及安全性的研究”。這一研究緣起于丘陵、山區手扶拖拉機事故頻發,而曾德超的團隊發現,當時的農用手扶拖拉機半掛車機組設計不夠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需要從操縱系統、制動系統和舒適性幾個方面進行改進。該課題后來取得了重大進展。而經過曾德超的指導和鼓勵,朱勇華畢業后,也繼續沿著安全人機工程學的方向拓展,成為了這一領域的專家。
真正致力于解決農民和農村的實際問題——或許這就是曾德超總能捕捉學術熱點問題、保持科研前瞻性的重要“秘訣”。其實,這一特點也貫穿了他的整個學術生涯,歸根到底,這緣于他對祖國農業、農村、農民發自內心的熱愛。
張遠帆 尹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