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曾德超被聘為全球農業機械工業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技術咨詢顧問。在聯合國工作期間,他感受到,各發展中國家都爭相利用工發這一平臺促進交流與本國工業發展。于是,以工發會議上建立的聯系為基礎,曾德超結識了荷蘭、美國、英國、德國、匈牙利等國的農業機械和農業工程專家,并由此大顯身手,憑借著出色的外語能力和學術溝通能力,推動了中國農機界對外交流互訪的潮流。自1979年起,曾德超參與和組織農業工程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30余次,啟動了中澳合作研究課題“華北平原水果生產中水的有效利用”等國際合作項目,為中國農業工程學術共同體與世界同行接軌打下基礎。
曾德超提倡學術上的“走出去”和他自身的科學品格是完全一致的。同行們總是評價,他是一個尤能在科學研究中把握前瞻性的人,這本身就體現了他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的開放胸襟。通過對外交流與學習,他在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建立了中國最早專門研究農業機械與土壤、植物、投入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規律及機理的實驗室——“土壤—機器—植物”系統實驗室,最早將計算機技術、數值模擬方法及系統研究方法等引入到中國農業工程研究中。
以這個實驗室為平臺,曾德超將他的團隊的研究目標不斷深化、革新,從土動剪強、動摩擦方程和切土動力模型到土壤耕作水熱鹽氣定量效應與調控工藝,從集雨蓄水課題到果樹調虧灌水課題……而他對現代農業的理論思考也步步推進,集抗逆農業、精密農業、節水農業、信息農業、可持續農業等多種理念于一體,提出了“農場生產經營與資源、生態、環境綜合管理,節水、變量、保護、培育等技術復合農耕制的中國型可持續農業工程”技術解決方案,大大拓寬了農業工程的研究視野,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引領了工程化農業的研究,并將工程技術發展為新的科學。
曾德超孜孜不倦向前奮斗的精神,也正如伴隨他科學生涯的犁鏵一般,處在作業的最前端,開溝破土,一直向前,生命不息,耕耘不止。2012年6月,曾德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張遠帆 尹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