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精準醫學研究、3D打印、新能源汽車等一批項目,最近進入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公示環節,項目總經費超過200億元。作為整合了原有的“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此番一亮相,即引發了社會關注。不僅因為在新設立的國家五類科技計劃中,這是整合原有科技計劃力度最大的一個,還因為,其計劃管理方式的改革,首次引入了“第三方”,由項目管理專業機構進行管理。
此次委托專業機構進行科技計劃管理,是一種管理模式從行政壟斷型向市場競爭型的巨大轉變。當然,要真正實現這樣的轉變,還需做多方面努力,一是專業機構需要加強獨立性,二是需要不斷完善科技計劃管理服務的法律環境。目前的“第三方”,原來多是政府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與上級行政機關存在著天然的聯系,而專業機構自身的管理能力也還有待提高。開弓沒有回頭箭,科技計劃改革又一次沖在了前列,相信這一改革舉措必將引發科技體制的新一輪改革探索。
大亞灣裝置:
攔下中微子,看看究竟
中國制造是保障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說,實驗設計不是建造一個大的整體探測器以提高精度,而是做成幾個小的、模塊化的探測器,這是中國人的首創。它不僅便于實驗中探測器的遠近點交換,而且也減小了探測器的體積,可使隧道截面不至于過大,便于安裝。
“高能所提出了獨到的實驗方案,實驗設計指標和精度國際最高。”王貽芳說,同一實驗廳放置2~4個全同探測器進行對比測量的方案,中方曾與美國合作者發生過激烈爭論,實驗數據后來證實了中國方案的有效。
在液閃中摻雜稀土元素釓這一國際難題也是中國人解決的。在研制液閃的過程中,中國人與美國人都有各自的配方,并且都認為自己的最好。爭執中,雙方只得找第三方測試。測試結果是,中國人的液閃質量更高,能讓液閃長期保持澄清。
工程建造的中心探測器的鋼罐,直徑5米、高5米,其壁厚僅1厘米,變形還要控制在1毫米之內。制造廠商說,為了這個獨一無二的鋼罐,他們進行了80多次焊接試驗,制造這樣一個20噸的鋼罐用時一年多。
當裝配大廳的水泥地面建設完工后,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趴在地上一寸一寸用硬木敲擊,側耳傾聽,保證地面沒有一點點空隙,以確保設備的安裝質量。他們發現中國人的施工質量無可挑剔。
優質工程讓大亞灣在國際科學競賽中率先撞線。
第二代實驗裝置也在廣東
2016年2月,大亞灣裝置傳出新消息,科學家測得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并發現與理論預期存在兩處偏差。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比某些模型的預期值低6%。這是理論的缺陷,還是惰性中微子振蕩引起的呢?離大亞灣200公里外的廣東江門正在建造的下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可能回答這個問題。由中、法、德、意、俄、美等國的20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江門地下中微子實驗(JUNO)國際合作組已經成立,王貽芳任合作組發言人。
JUNO實驗裝置設在開平市打石山700米的人工洞穴里。目前正在初步施工,預計2019年底建成運行。JUNO實驗的規模將比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大100多倍,計劃運行至少20年,10億元級別的投資,使其成為中國最龐大的高能物理裝置。
JUNO的眼力將比大亞灣裝置更敏銳。能譜好比中微子的手相,JUNO能瞄出平滑的掌紋上細小的皺褶,從而說出中微子的本質。
“中微子是什么粒子?我們并沒搞清楚。因為它最不好測。”中微子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曹俊說,目前的粒子標準理論模型中,賦予大家質量的是希格斯粒子,但中微子質量較之低了15個量級,“很不自然”。為了解釋中微子為何如此輕,理論學者都傾向于相信一種蹺蹺板機制,認為有一種重的中微子還沒有發現,叫惰性中微子,它也可能是暗物質的組成部分。JUNO以它極高的偵測精度,將幫助科學家理解中微子的本質。
另外,曹俊說,JUNO裝置也可探測超新星中微子和地球內核中微子,開啟中國在這兩方面的研究。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