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型的防盜門鎖,它的外觀和市場上流通的門鎖幾乎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鎖體、機械鎖芯和機械鎖控制的多SN(串行碼),用控制電路將其聯系,起到防盜作用。”彭貴并擺弄著他的新專利對記者說。7月8日,《科學導報》記者在太原市長風尚都小區見到了彭貴并,他個子不高,聲音洪亮,兩鬢之間有些白發。見到記者,彭貴并笑哈哈地說:“這是我新發明的專利,我從小就喜歡‘鼓搗’這些。”
鼓搗成了發明紅人
少年時期,讓彭貴并記憶最深刻的便是他改進的礦石收音機。“1972年,我在太原鐵路第二中學(現太原職工子弟二中)讀初中,廣播站的收音機因年久失修不能正常運行,于是我主動申請進行維修。那個年代,多數學校用的都是礦石收音機。今天看來,礦石收音機的結構并不復雜,但在當時,想要修好這么一臺‘大家伙’,還是需要有些耐心和技術的。我前前后后用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清洗了磁頭、調整了電壓的數據,還把老式的天地線換成了新的天地線……”彭貴并對記者微笑著說。
初中畢業后,彭貴并由于家境困難沒有繼續念書,為了能完成自己的夢想,他在家自學起了機械制造方面的知識。5年后,彭貴并來到太原電解銅廠上班,成為了一名電解工。來到單位沒多久,他就琢磨出了“照明自動開關”。據彭貴并回憶:“1978年廠里用的還是拉閘、合閘式的定時照明,極其不便,不僅耗電、耗時,還費人力。我看到這種情況,就想如何才能把它改進得更為便捷。”一次偶然的機會,彭貴并受機械手表旋轉機芯的啟發,成功研發出了“照明自動開關”。試制成功后,彭貴并一夜之間成了單位里的“紅人”。
1978年年底,彭貴并又研發出了我國首臺“槽面紅外線短路探測器”,因為這一創新,他被授予了太原市新長征突擊手,榮獲四化建設二等功、最佳職工等榮譽稱號。
創新填補國內空白
在彭貴并的記憶里,除了收獲了大大小小的榮譽外,最讓他驕傲的還是他研發的“槽面紅外線短路探測器”。
在彭貴并工作的車間,有一道工序需要在電解槽旁作業,操作工每天都得貓著腰用手測試槽面銅板的短路點。每槽40根,每一個操作工要管30槽,每小時的工作量必須完成1200根,不能抬頭,不能展腰。第一個班只干了半天,彭貴并就覺得腰酸腿困,渾身像散架一般。夜晚,他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想到師傅們長年累月地在槽面上操作的情形,他心似火燒,心中冒出一個念頭:改進它!
第二天一大早,彭貴并最先一個跨上了槽面,在緊張、繁重而又簡單的操作中,開始了他復雜的思考。晚上回到家,彭貴并把自己關進了臥室,翻出了他剛剛買回來的高等電子技術書籍,盡管渾身已酸困不已,但他還是咬牙畫著、寫著、算著。當第一張圖紙伴著他辛勤的汗水繪成時,他心里的喜悅無以言表。有了圖紙,彭貴并馬不停蹄地開始投入實踐,經過幾天高強度的工作,彭貴并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進開始了。為了一次成功,他連續半個月都沒有回過家,圖紙變零件、零件組裝成產品,探測器上的數字顯示裝置隨著他手中晃動的陰極板——發熱的電烙鐵準確報數:1、2、3……一直到40,他看著數字笑了,這下槽面工再也不用一個個貓著腰測試銅板下的短路點了,坐著看,就知道哪里短路了。解決了這個難題,彭貴并睡覺都會笑醒。
就這樣,我國首臺“槽面紅外線短路探測器”在他一年零兩個月的努力下試驗成功。彭貴并在收獲了無數贊許的時候,也終于實現了他心中的夢想。
退休不忘繼續鼓搗
如今,60歲的彭貴并已經退休,但是回憶起以前的日子,心里總是美美的,他告訴記者:“以前的生活很充實,我很喜歡那樣的生活。”其實,彭貴并現在的生活也很充實,他新發明的防盜門鎖在今年6月榮獲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近年來,拗門撬鎖、入室偷盜屢見不鮮,究其原因,門鎖屏障被“破解”占比很大。彭貴并告訴記者,一般防盜門鎖鑰匙容易復制,甚至用錫紙“做出一個物理結構相同的鑰匙”便可以把門打開,小偷有時甚至用“復制”的“副卡”直接刷卡就能進入別人的家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彭貴并在傳統的防盜門鎖鑰匙尾部安裝了電子芯片,鑰匙鎖齒打開主鎖后并沒有完成防盜門的開啟工作,再用鑰匙打開副鎖,兩個完全匹配時才可以打開防盜門門鎖。即使電子芯片被復制,鑰匙鎖齒也不可能打開防盜門,其中奧秘彭貴并并未明言。
采訪快結束時,彭貴并向記者表示,他希望通過媒體,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的這項專利,也希望他的新型防盜門鎖能盡快投入市場,去幫助更多的家庭消除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