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受權發布。
這份題為《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全文約15000字,共分6個部分30條,包括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等內容。
在今年一號文件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被首次寫入。
中央一號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發的第一份文件,現在已經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當前經濟形勢下,今年一號文件有哪些惠農舉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寫入傳遞出怎樣的信號,又有怎樣的利農密碼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出現
我國迫切需要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與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今年首次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有專家指出,盡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文件中僅出現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內容通篇體現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十二五”期間,我國糧食生產連跨兩個千億斤臺階,農民收入年均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農民生活顯著改善。
“然而,不容否認的是,在中國糧食中主要農產品生產上供求之間存在矛盾,這個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當前我國糧食價格下跌,進口和庫存都創歷史新高,迫切需要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當前存在突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舉措。”陳錫文指出,不能單純以數量來判斷農業發展是否成功,也就是不能單純以增加產量論英雄,還要考慮提供的農產品在品種上、質量上能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以大豆為例,大豆在中國屬于低產作物,經濟收益不高,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不高。但大豆需求不斷增長,供給卻不斷下降。“2015年,我國大豆總產量不到1200萬噸,進口卻超過8000萬噸。”陳錫文說,要通過供給側改革,引導農民優化農業的生產結構,對有需求的產品要增加產量,對沒需求的產品要逐步調減。
“六方面”推進供給側改革
改革不簡單等同于壓縮糧食生產
當前,我國一些農產品面臨著壓產能、去庫存的重要任務,未來農業供給側改革將如何具體展開,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如何保護農業生產者的利益?
對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圍繞市場的需求來進行生產,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擴大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具體來看,應從六方面來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韓俊指出,一是“調結構”,二是“提品質”,三是“促融合”,四是“去庫存”,五是“降成本”,六是“補短板”。
他分析,首先要調整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生產結構和區域結構,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合理開發更多農業資源;其次,要提品質,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的需要,推進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特別是要提高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的信任度。“三是要‘促融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要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的休閑旅游融合起來,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韓俊說,此外,還要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流通成本、營銷成本等。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說糧食不重要了,而是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糧食的生產能力。要實時調整糧食的種植結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真正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韓俊強調。
就此問題,也有專家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提高糧食產能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調減掉糧食產能,決不能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等同于壓縮糧食生產。
“農業現代化”連續三年“入題”
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促進農業發展
回顧近6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2013年的主題分別是水利、農業科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而從2014年至今,則連續3年將“農業現代化”寫入文件標題。
對此,有專家表示,“農業現代化”連續3年“入題”含義深遠。當前,我國農業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迫切需要通過落實新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
近年來,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等問題日益凸顯。對此文件提出,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行業,我國現代農業的基礎不牢,水利等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在物質技術裝備、基礎設施方面著力,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轉基因”第八次被寫入
慎重推廣進一步強化監管
細心的人也許會注意到,在今年一號文件中,“轉基因”第八次被寫入。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文件中對于轉基因的表述為“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這與2015年一號文件中加強科學普及的表述大不相同。
對此,韓俊指出,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作為一個13億人的大國,我們也不能落伍,所以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的研發,我們一定要搶占技術的制高點。
他表示,從國際上看,雖然對轉基因還存在一些爭論,但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規模可以說是不斷擴大。所有轉基因產品在商業化種植之前都經過了大量的安全性研究和嚴格的評估審查,國際上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是有權威性結論的,任何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都可以說與傳統的食品一樣是安全的。我們國家對轉基因技術的政策是一貫的,是明確的。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強調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來慎重推廣。韓俊認為,這里特別強調了要加強監管,從已經查處的極個別地區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的情況來看,對轉基因的監管確實還要進一步強化,要加強日常監管,要嚴格監督執法。
“加強監管要嚴把三關:一是研發試驗關,二是品種審定關,三是生產流通關。一定要從源頭上防止轉基因的種子沒有經過審定就非法流入市場。公眾對轉基因產品存在擔心,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政府除了加強監管以外,還要落實好轉基因產品的強制性標識的要求,要保證公眾對轉基因食品有知情權、選擇權。”韓俊說。
李文英:與煤化工打交道的女博士
(上接A1版)
李文英在課題“CH4-CO2重整反應鎳催化劑的積碳性能”中發現的各類催化劑除了貴金屬催化劑對無碳沉積反應有較高的選擇性以外,其他催化劑都存在著嚴重的積碳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文英一頭扎進實驗室,經長時間研究發現,鎳的催化劑會形成3種不同反應活性的碳物種,這些積碳量的大小與所生成的3種碳物種的相對量有關。面對這個問題,李文英采用熱分析技術結合現代儀器分析,把反應積碳分布極不均勻的催化劑NR12小球(肉眼觀察顏色為深淺,確定積碳分布的不均勻性),分別掃描黑白反差極大的兩小塊區域,測定其局部的鎳含量。在強酸或是在強堿的條件下浸漬制備的催化劑積碳嚴重,導致催化劑失活,通過對鎳添加催化劑增加稀土助劑后,可以顯著地抑制在CH4-CO2重整反應過程中積碳的生成,尤其以添加釹和鐠氧化物助劑作用顯著。
“雖然不是第一次搞研發,但每次實驗都要像第一次一樣認真地去完成。”李文英說,“搞科研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深入了解之后,才能發現問題、找到方法,不然無論如何都不會得到有價值的結論。”
此外,她還針對“煤焦油重質組分咔唑精制溶劑”進行改進,她采用日本島津GC-2014型氣相色譜儀,對RtxoR-5 USA毛細管色譜柱30m×0.32mm×0.25μm進行了研究,固定出了相為二苯基二甲基聚硅氧烷。
在研究的過程中,李文英還找到了一種更理想的咔唑精制溶劑,測定了不同溫度下,蒽和咔唑在氯苯、四氯乙烯及二甲苯和四氯乙烯混合溶劑中的溶解度數,并把咔唑用到了洗滌的過程。這種方法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同時還提高了效能、降低了耗能,這項技術在2013年獲得國家專利,如今已在煤炭生產中運用。
為了在日益激烈的知識更新和競爭中獲得新思路、新想法,李文英涉獵了大量相關專業的最新知識和研究進展。其中,她參與研發的“西部弱還原性煤的多尺度表征及熱化學轉化特性”的研究將各種系列脫硫劑用于煤基合成氣、煤層氣、石油煉制氣、天然氣、煙道氣、高溫煤氣以及煤基多聯產復雜氣氛下的脫硫凈化,這些煤在超高溫的化學反應下,使得熱等離子體在三傳一反規律和反應器下開發,這項研究是以煤和生物質為原料,制備高附加值產品過程中的新工藝和新反應體系,主要是為煤和生物質的潔凈轉化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這樣不僅能潔凈煤,還為煤高效熱解提供有力的理論與技術支持。
注重實用天地寬
多年來,李文英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從一名講師成長為一名煤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主要學術骨干、化學工藝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生物化工學科帶頭人。李文英不是只寫論文、做實驗拿獎,她注重的是實用,她要讓科學技術真正地為生產服務。
如今,作為太原理工大學國際合作處負責人,李文英深刻理解“思考人類、適應時代、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目標。為了推進學校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創新發展事業,拓寬教育之路,她利用多種渠道與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學校建立姐妹學校等關系,傳播文化。
自1992年工作以來,李文英便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求實的工作作風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嚴格要求自己,這不僅是她檢驗自己的一面鏡子,也是她培養學生的基本要求。她的學生這樣評價她:“李老師給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由發揮的空間,但獨立和自由并不是放任,她不但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我們要求也很嚴格。從每個數據的獲得、每條實驗曲線的繪制,到整篇實驗研究論文的撰寫,為了精益求精,都需要十幾次的修改和完善。”
作為學科帶頭人,李文英不僅專心科研、教書育人,而且還圍繞山西省煤炭加工、轉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建言獻策。同時,還針對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調研,組織科研團隊有針對性地攻關,她的科研成果“焦化廢水固定化生物細胞處理”目前已投入使用。
長年累月的努力,使李文英積累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到目前為止,李文英累計參與、主持國家級項目10余項,還曾榮獲中國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西省科技進步理論成果二等獎……面對這些榮譽,李文英從容地說:“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是我應該完成的作業,國家政府給我的榮譽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我會努力讓更多成果出生、落地,造福國家,造福百姓。”
走親訪友 K4讓你一路享受
走親訪友是每逢春節必做的事情。若是有一輛大氣體面、乘坐舒適的座駕伴你上親戚朋友家串門,方便之余也顯得自己格外有面子。東風悅達起亞K4擁有舒適智能的配置,滿足你走親訪友的需求。
K4沿襲了起亞人性化配置的傳統,2,770毫米軸距實現了K4寬敞的內部空間,乘坐十分舒適。值得一提的是,中控臺采用航天科技理念設計并朝駕駛者方向傾斜8度,便利與安全考量纖毫畢現。駕駛席八向可調電動通風記憶功能座椅,別出心裁地增加了電動腰托功能。
崔麗枝:大山里闖出致富路
她是農民的女兒,她對農業有著摯愛的情結,她從事大棚種植多年,她心中最惦記的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如今她事業有成,最大的心愿就是帶領更多的鄉親過上富裕的生活。她就是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常張鄉大中漢村的菌菜高效種植技術協會會長崔麗枝。
找出路 尋特色
現年46歲的崔麗枝,早年曾養過雞、織過毛衣、做過服裝生意,經過一番打拼后,有了些積蓄。2010年,崔麗枝送兩個兒女到外地讀書后,一心惦記家鄉的她又重新開始尋找新的致富方法。
這一年,長治市長子縣很多村的經濟都有了很大發展,唯獨崔麗枝生活過的大中漢村多年來停滯不前,她心中不由地生起帶鄉親們致富的想法。考慮到養殖業風險較大,崔麗枝決定要闖出一條有特色的種植致富之路。
到底種植什么才是有特色的呢?當時,食用菌種植很火,但是她想,要是大棚里只種菌,不僅種類單一,賣不出好價格,而且也不算有特色。一次,她在家里看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新聞里的故事給了她靈感。就搞菌菜雙棚!傳統的蔬菜大棚是由一個鋼架覆膜結構和一堵土墻組成的,如果把土墻去掉,用剁式磚墻代替土墻作為支撐,然后把墻體后邊用鋼架架起結構覆膜,這樣就形成了雙棚,可以同時種植蔬菜和菌類。有了這樣的想法后,崔麗枝馬上行動起來,開始了她的夢想之路。
為了把這件事干好,崔麗枝自費來到山西農大和長治市微生物研究所接受培訓,學習種植技術。在培訓期間,崔麗枝認真學習的精神和大膽創新的設想深深地感動了教授,他們表示愿意為崔麗枝提供技術指導,幫助她發展大棚種植業。
然而,對崔麗枝冒然涉足這一投資大、風險大的陌生行業,親友們并不同意,很多村民也不理解她為何要這樣做,但崔麗枝毅然決然地投入到她的“菌菜雙棚”實驗中。建大棚、找配方、搞試驗、跑銷售,我每天早上不到5時就起床開始干活,晚上已是深夜還在堅持測數據、作記錄,一年365天幾乎沒有一天閑暇。
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反復試驗和大膽探索,崔麗枝終于成功掌握了一套“菌菜雙種技術”,充分利用食用菌和蔬菜的不同特性,實現了光、溫、氣、水、肥的有機結合。這項新技術不僅使大棚抗倒塌性強,而且還充分利用了資源。村里那些曾持懷疑態度的村民,也漸漸從不屑不解轉為了驚嘆和折服,找上門來求技術的村民越來越多,“菌菜雙面棚”種植業在常張鄉大中漢村落了戶、扎了根。
帶村民 走富路
為了讓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崔麗枝開始擴大“菌菜雙面棚”的生產規模。但想要擴大菌菜雙面棚生產規模,就必須要流轉耕地,可有些村民對耕地依然視為“鐵飯碗”,如何改變村民的傳統觀念?崔麗枝白天在棚里忙工作,黑夜就到村民家里挨家挨戶去做工作。村民終于被崔麗枝的執著感動了,有20多戶村民同意把自己的耕地流轉給崔麗枝。
土地問題解決后,崔麗枝又面臨著資金問題,連她自己也記不清往縣城里跑了多少路,說了多少好話,才找到貸款支持。貸款的落實終于使40個菌菜雙棚的建設項目得以順利實施。為了盡快讓菌菜雙棚走上正軌,崔麗枝聯合村里多戶農民向縣農經、稅務、工商等部門申請登記成立了“長子縣利來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不僅形成了集食用菌和蔬菜試驗、生產、開發、銷售為一體的推廣平臺,還為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打下了堅實基礎,合作社采取“協會+園區+農戶”的經營模式,“統一種植、統一供應材料、統一制定技術、統一回收產品、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在嚴格管理下,大力推廣菌菜高效種植技術。
2011年,菌菜雙棚就有了不錯的收入,每棚收入7萬多元。有了豐厚的回報,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越來越多,從剛開始的40座大棚,發展到如今的100座,形成了集蔬菜種植、食用菌栽培、各種蔬菜和食用菌的試驗示范技術推廣為一體的園區。涉及23家農戶,可為300余名農村婦女提供就業機會……這些都凝聚了崔麗枝的無數心血。
崔麗枝告訴記者,她的成功,除了源于自己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外,還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幫扶,“他們派技術專家定期到基地進行技術指導,解決了我們不少的技術難題”。
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是崔麗枝永不褪色的夢想,她敢闖敢干、勵志創業的事跡已成為當地的一段佳話。談及未來的打算,崔麗枝對記者坦言:“要讓更多的人走上富裕路,當好村民的代言人,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五九六九迎春到,猴舞新春富路長。記者望著眼前占地200畝的100多座大棚,仿佛看到了大中漢村村民們在崔麗枝的帶領下正向著幸福的小康生活昂首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