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耿倩 “十二五”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山西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使全省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為扎實走出一條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新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年來,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山西每年出臺10項惠農政策,省級補貼資金逐年增加,2015年達到83億元。完成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841萬畝,農田實灌面積新增587萬畝、達到2300萬畝,實現了農民人均一畝水澆地。糧食連續5年獲得豐收,總產年均達到127億公斤,比“十一五”增長25.2%。“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步伐加快,七大產業翻番工程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2015年達到1422.6億元,年均增長22.8%。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多萬人。積極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在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方面,山西加快實施“革命興煤”,大力推進“六型轉變”,加快重組整合礦井改造,推進現代化礦井建設,形成3個億噸級、4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集團。加大煤炭就地轉化力度,積極推進潞安煤制油等一批現代煤化工項目。大力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主力火電企業80%以上實現煤電聯營。焦化企業兼并重組加快,戶均產能由70萬噸提高到200萬噸以上。
在培育新興產業和服務業方面,山西圍繞發展七大非煤產業,設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投資引導資金,布局實施一批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項目,太重高速列車輪軸國產化、太鋼T800級碳纖維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非煤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由2010年的64.1%提高到2015年的80.2%,非煤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由42.4%提高到53.2%。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由5.8%提高到10.4%。煤層氣年抽采量由42.8億立方米增加到101億立方米,利用量由21億立方米增加到57億立方米,燃氣使用人口由1186萬人增加到1800萬人。旅游總收入由1083.5億元增加到3447.5億元。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37.3%提高到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