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高跟鞋的海歸金融女,踏進小麥地和豬欄,與農民談風控。這是互聯網金融與農村在山東碰撞的場景。
農村互聯網金融,被稱之為傳統銀行不愿意做的“千億市場”。2015年,以阿里和京東等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企業涌入這個市場,其表現受到廣泛關注。
日前,筆者前往山東濟寧和濰坊農村,了解京東集團旗下的京東金融在這兩地試點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狀況。
互聯網公司高調入村,意在搶灘市場,但相對電商下沉來說,金融業務處于探路的更初級階段。如何定位用戶以及設計合適的金融產品和風控,是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
新型農村金融服務
3月19日,山東濟寧市汶上縣,59歲的農民田憲才,正在用無人機給小麥噴灑農藥。
老田的子女都在城里,他自己種了90畝地,主要是玉米和小麥。去年因玉米價格下降,收入受較大影響,只能靠小麥增收,流動資金不寬裕。
對于老田這樣的農民來說,缺乏抵押物,貸款難。而通過京東金融,田憲才在今年獲得了3萬貸款,用于預訂無人機。
目前京東金融在汶上縣開展的農村貸款業務,主要是與當地的農資服務公司山東大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糧公司”)合作。老田的貸款就是京東和大糧公司合作的“京農貸”,無抵押擔保,貸款利率年化8.4%。
大糧公司基本參與貸款農戶的全生產過程,包括種植、播種、智能無人機撒藥、種子、化肥、收購等,一方面控制貸款風險,同時保證農產品質量,更能通過銷售農資、農業服務盈利。
而京東的發展思路是構建全產業鏈的農村金融服務。
2015年9月,京東金融發布農村金融戰略,緊扣以“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為核心的農村經濟閉環。
一方面,在農業生產環節,覆蓋農戶從農資采購到農產品種植,再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聚焦農村消費生活環節,完整地向農民提供信貸、支付、理財、眾籌、保險等全產品鏈金融服務。
截至目前,京東推出的信貸產品——“先鋒京農貸”和“仁壽京農貸”,在山東汶上縣的試點,貸款金額近1000萬。
鄉村的風控邏輯
不管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金融企業,進入農村最大的痛點都還是風控。
一方面農戶信用信息少,缺少有效抵押物,同時,農業受不可控自然因素影響大,風險高。
京東農村金融的負責人洪潔告訴筆者,在落地的過程中,京東金融往往會與當地的大型涉農企業合作,共同篩選誠信、踏實的農戶。另外,還會引入保險、擔保等多種增信形式,以降低風險。
大糧公司董事長趙汝學在當地從事農業領域工作30余年,有他的一套風控邏輯。他認為,農村金融風控和城市的金融風控,差異很大。
一方面,京東金融要求,在實際放貸過程中,農戶的貸款發放要嵌入產業鏈條,而不是現金貸款。比如大糧公司向農民出售農資、無人機、種子等,并非將貸款直接打到農民卡上,這樣保證了資金用途。
大糧公司基本包攬了整個農業種植流程的服務,從農戶種植到收割的全流程18個環節,他們都能提供服務。
其次,大糧公司在當地積累了大量的農業客戶數據,對農戶的種植規模、種植年限有基本的數據積累。
“90后”返鄉創業青年李昌貴就是大糧公司推薦的客戶。經大糧公司和京東農村金融通過不同形式走訪當地管理機構和村民后,李昌貴最終獲得貸款10萬元,承包了500多畝地。
京東農村金融方面表示,整個貸款結構中,貸款方和借款方以及合作企業,都屬于互利共贏的關系。
農村金融沒有通用模式
雖有進展,總體來說,京東農村金融的試點還是小規模的。京東農村金融一位負責人表示,京東的試點并不具有絕對的可復制性。京東在每個區域會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探索,設計不同的金融產品和風控模式。
2015年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在解讀《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4)》時也提到,很難用一種農村金融模式覆蓋全中國。發達縣域提供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不一定適合傳統農業地區,不是干一單就適用全國的概念,要發揮金融產品的創新性。
陸磊還認為,金融企業、互聯網企業采取跨界方式,在農村地區能夠形成互聯或者覆蓋,對于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有好處。
3月21日,正在某農業企業“討債”的南方一家農商行副行長說,無論是從風險控制還是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農村金融都不是個好做的生意。他表示,相比傳統銀行,互聯網企業下鄉相對靈活性更強,借助電商下鄉進城的渠道優勢,做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一定程度上可更加嵌入產業鏈的實質,從而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