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成為各大媒體融合報道的競技場。業界人士如何看待這些融合報道?今后媒體融合又將如何推進?我們不妨聽聽媒體界的專家們怎么說……
對話嘉賓
王亞非: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安 徽出版集團原董事長
黃楚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 心副主任
葉蓁蓁: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 司總經理
兩會報道
反映了媒體融合新進展
葉蓁蓁:今年全國兩會報道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新”:一個是新技術,像光明日報就用了VR(虛擬現實)和360度攝像等新技術,做得非常不錯;第二個是新創意,比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打造的“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總理給你送快遞”等,比較突出;第三個是新的報道模式,光明日報的融媒體模式和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模式,實際上就是一種報道模式創新。
黃楚新:新設備、新技術的應用是今年兩會報道的一大亮點,通過這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讓全景、立體的影像,實時、移動地直播這些報道的全新形態得以呈現。這些報道方式打破了時空限制,拉近了受眾和兩會的距離。
此外,從今年兩會新的報道方式來看,應該說媒體融合的變化也出現了一些新特征:我們過去說媒體融合轉型是剛開始,或者說是自己領域之內的事情,從今年兩會報道來看,很多融合創新我認為是已經進入到比較深的階段,媒體融合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了,且媒體組織的結構也已經得到很大的優化。
探索全新的
媒體內容生產模式
葉蓁蓁:以我們的中央廚房模式為例,它是一種全新的媒體內容的生產模式。此次兩會報道是我們正式運行后的第一次大戰役,我們內部的程序是中央廚房會從各個相關的業務部門抽調精兵強將,大家重點在創意和內容上進行策劃。像“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總理給你送快遞”這些融合產品,其實都是經過反復碰撞出來的,參與的這些人大多都是傳統媒體人,再加上我們媒體技術公司的一些基礎人員以及數據新聞和可視化的工作人員,從這個案例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媒體轉型的信心。
黃楚新:我認為“背包記者”“融媒體記者”將成為今后的常態,我注意到很多記者在今年兩會中背了很多的“神器”設備,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化,記者報道的內容將不再單一,一名記者不僅要能寫文字稿、能攝影,而且還可以錄音頻、拍視頻。這對于記者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
王亞非:作為用戶,最終要的是傳播效果,他們希望隨時隨地看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隨時隨地查詢到需要的資料,媒體融合發展要出現更多的新技術、新呈現來方便他們。相信未來隨著通信技術的提高,4G、5G的發展,人們在任何現場都能夠通過手機發表意見,以及拍攝現場的環境。就像我們現在微沙龍所做的嘗試一樣,當線上線下的融合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主動性、趣味性相結合,就能讓用戶更加感受到融媒體的力量和影響力。
融合最關鍵
是要創造用戶價值
王亞非:我本身是做出版的,在這么多年的實踐過程中,我直觀的感覺是“技術是相加的,內容是相融的”。內容永遠是用戶需要的東西,優質的內容可以通過不同的技術載體和加工方式進行立體化、多元化的呈現。媒體融合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要讓用戶感受到傳播內容的便捷性、真實性和趣味性。
葉蓁蓁:媒體融合無論是什么樣的模式,最終還要創造用戶價值,這是最關鍵的。現在的媒體行業我覺得是一個整體上產能過剩的行業,但是用戶對于優質產品的需求又極其旺盛,因此我認為媒體行業也需要供給側的改革,而我們中央廚房這個模式也是這種改革的模式之一。
如何從“相加”
走向“相融”
王亞非:媒體融合要從“相加”到“相融”,除了載體的相融,我認為還要把媒體的內容、技術與大眾的生活服務聯系起來。我想媒體融合的發展,最終應該是每個用戶都能夠隨時得到他所需要的內容產品,讓我們感受到全新的新聞資訊和生活服務。
黃楚新:未來的新聞報道不僅僅是信息的播報,我們可能要對新聞進行更深入的解讀和挖掘,同時需要提升很多這方面的技術,比如可視化的報道、數據新聞等,這些方式有助于我們對某個新聞進行更為深度的理解。此外,在從“相加”到“相融”的過程中,我們應不斷創新傳統媒體機制,構建現代傳播體系,不斷轉變傳統媒體發展的理念,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社交化、垂直化的專業性服務,同時不斷探索重建商業模式,進行多元化的業務發展,探索資本融合的新路徑。
葉蓁蓁:我們現在需要破除原有整個行業被認為是很必然、很合理的一些東西,可能要打破,實際上就是“流程要再造”:一是媒體機構內部不同部門、不同板塊之間的邊界要打破,二是媒體同行之間的邊界也要打破,再往后就是整個媒體行業與其他行業的邊界也要打破,讓媒體行業與其他產業充分融合,這個過程當中需要重新定義和塑造許多東西,實際上“記者”這個崗位作為一個基礎的信息和素材采集崗位,在我們現在中央廚房的流程當中,已經將其命名為“采集員”,而不是原來“記者”的這個角色。我覺得這里面有很多需要探討的東西,我們也僅僅走出了第一步,不敢說我們已經找到答案,但是我們已經開始在尋找這個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