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新、再創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直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課題,他總結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發展的成功經驗,明確指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而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核心在于做好頂層設計,研究采用“非對稱”性趕超措施。
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一種必須。過去30多年,我國發展主要靠引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國外技術。現在如果仍采用這種思路,不僅差距會越拉越大,而且還將長期鎖定在產業分工格局的低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面臨著突破我國發展瓶頸制約和形成國際比較優勢的雙重任務。但“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國防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如何走好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首先要以世界眼光搞好頂層設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應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大勢,既不能掉隊,又要從國情出發確定跟進和突破策略,有所為有所不為,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目標、工作重點。而對于看準的方向,要采取“非對稱”趕超戰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工夫,加速趕超甚至引領步伐,形成我們自己的科技“殺手锏”;要建立健全優先使用自主創新成果的機制,實行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促進自主技術、自主品牌、自主標準的成果優先為我所用。而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要永遠保持自主創新能力,還必須重視基礎研究,抓好這項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
當然,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并非意味著閉門造車,關起門來搞創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創新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空前加快,各國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國際合作更是成為“1+1>2”的游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這既是為了在更高起點上實現自主創新跨越發展,同時將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