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科班出身,沒有高學歷,但他憑著堅韌不拔的信念在果樹管理方面闖出了一片天。他不僅帶領廣大果農致了富,還成為當地的果樹專家,他就是運城市臨猗縣角懷鄉潘西村果樹專家劉首仁。10月9日,《科學導報》記者電話采訪了他,雖未見到他本人,但記者從他的話語間能夠感受到一種淳樸與真誠。劉首仁對記者說:“我這一生的愿望就是扎根在農村,帶領這里的鄉親們致富。”
心系果樹 扎根鄉里
1975年,劉首仁從臨猗縣角懷高中畢業,畢業后的他并沒有留在縣城里打拼,而是回到了家鄉務農。在他心里,早已勾勒出未來的美好藍圖。
劉首仁自小生長在農村,但對農業種植以及生產一點經驗都沒有,為了能盡快掌握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他每天都要走上百里的路到縣城里的圖書館去看有關農業科技方面的圖書。他回憶:“那時候家里窮,兄弟姐妹又多,所以買書還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但是,條件再艱苦,劉首仁都要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標。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后,他自學了《土壤肥料學》《植物病理學》《蘋果樹藥肥使用技術》等農業科技書籍。
理論知識學了不少,但總感覺是紙上談兵,于是,劉首仁又如饑似渴地到處打聽哪里有果樹專家授課,只要有專家來到運城講課,他場場不落。由于勤奮好學、勤于觀察,他很快就掌握了果樹種植方面的技術,再加上他對潘西村氣候特點和生產環境的了解,他開創了自己在果樹樹形剪修方面的新理論。2003年,劉首仁取得了農民助理技師資格。面對成績,劉首仁沒有沾沾自喜,而是輾轉陜西白水、洛川,山西吉縣,北京、山東、河南等地繼續學習專業果樹種植技術。2007年,他參加了“山西省第四屆蘋果小冠開心形優質與簡化栽培高級研修班”的培訓;2011年,他自費到西北大學參加了為期10天的全國首屆高科技人才培訓,并取得了國家認定的高級農藝師資格證。
苦心孤詣 求索不止
當記者和他聊起為何要選擇種植果樹時,劉首仁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聲音有些激動地說:“20世紀90年代初期,農村掀起了‘果樹熱’,自家的地里也栽種了14畝蘋果樹。那時,果樹修剪技術主推疏散分層型,也可稱為三大主枝型。夏季和冬季這兩個季我都要修剪一次,時間長了我發現這種修剪手法與當時的栽植密度并不配套。”
為了改進修剪技術,劉首仁邊摸索,邊總結,經過了10年的潛心鉆研,2000年他終于創新出了果樹修剪新技術。他通過刻傷、環割(環剝)、扭梢或拿枝軟化等技術來輸導組織的一部分,使得營養物質暫時改變輸送方向,這種方法對骨干枝有著很好的生長態勢,對輔養枝有著緩和生長態勢作用,同時,還能讓輔養枝轉化為結果枝。2001年,劉首仁摸索出來的創新修剪技術日臻成熟,他便組織成立了一支有9個人參加的果樹修剪隊,通過上門修剪把技術傳授給農民,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以此帶動了角懷、東張、臨晉等周邊鄉村的果農,改變了1萬多畝蘋果樹樹形。
劉首仁在大量實踐和走訪中發現,有很多果農的果園產量低下,品質不好,主要原因是果農不能根據品種、密度等綜合因素合理地規劃樹形,而使樹形不規范、見枝就留,造成果園郁蔽、通風不良、光照惡化。針對這種情況,他提出了以側生枝長度定主枝數量多少、再以主枝數量多少來決定樹形的新技術。這種技術推廣后,農民果園的樹形規范了,通風透光條件大大改善,產量和品質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農民的收入也都增加了。
甘愿奉獻 成就夢想
近年來,劉首仁在指導果農規范果樹樹形、幫助果農科學合理用藥等領域默默付出著。潘西村果農劉天虎家里種有10畝花冠、嘎啦等早熟蘋果樹,多年來蟲害比較嚴重,劉首仁發現這一情況后便主動上門悉心指導,用突滅和甲維鹽等農藥產品來進行防治害蟲,效果非常明顯,不僅消滅了病蟲害,還使得蘋果樹產量翻番。
從事農業多年,劉首仁的足跡踏遍了運城13個縣(市、區),每年至少為果農講課500余場,培訓果農3萬余人,受益果園達50萬~60萬畝。正是由于劉首仁這種情系果農、服務萬家的精神,才換來了果農們萬畝果園豐收的喜悅。
采訪結束時,劉首仁深情地對記者說:“幫助農民,教授農民專業技術,一直是我的夢想,我也深深愛著我從事的職業。未來的道路,我還會一如既往,用實際行動來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