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有93個貧困縣,主要分部在滇西邊境山區、烏蒙山云南片區、迪慶藏區和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區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過去,受經濟環境差距及“打工潮”的影響,這些地區稍有素質的農民都會選擇外出擇業。但近年來,由于宏觀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云南農民工外出就業穩定性出現下降趨勢,返鄉回流比例大幅上升。2015年,云南外出從業農民工返鄉比例達到7.5%,高出上年3.8個百分點,返鄉人數達到34萬人。在此背景下,云南貧困地區返鄉農民工如何面對機遇與挑戰,改變致富觀念,實現自主創業,將成為今后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云南貧困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所面臨的機遇
(一)資源條件機遇
創業是一個過程,需要多種資源條件的支撐。如今,云南貧困地區已有更多資源滿足返鄉農民工創業需求。首先,農村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不僅為云南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平添助力,也為當地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次,云南不少貧困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返鄉農民工在創業項目選擇時如能充分利用,可增強其成功創業幾率和市場競爭優勢。再次,云南廣大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用工成本相對較低,這也成為支持貧困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有利因素。
(二)政策環境機遇
隨著西部開發、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等政策的推出,云南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成為從中央到地方關注的焦點,這也為云南貧困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政府政策環境機遇。2015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頒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計劃到2017年底扶持20萬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為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云南還將打造10個以上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農民工參加創業培訓可享受最高1300元的創業培訓補貼[2]。相信,在有利的政策環境推動下,云南貧困地區鄉農民工的創業熱情將被激發,創業者人數將大幅增加。
(三)社會文化機遇
宣傳創業、引導創業、激勵創業,能夠使創業觀念深入人心,為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提供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有效促進貧困地區創業致富活動的開展。目前,云南省各級政府,一方面廣泛宣傳支持回鄉創業的政策規定和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致富典型,營造“想創業、敢創業、能創業”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擴大文化影響力,培育更易于貧困地區農民認同和接受的創業文化,提高返鄉農民工對創業活動的認知度,使之能夠樹立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云南貧困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所面臨的挑戰
(一)缺乏創業素質
創業并非等于就業,它是對行為主體有更高要求,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需要創業者具有市場洞察力、商業敏感性、經營管理、技術運作等更高的創業素質。從這一點來看,創業是艱難的,對于云南貧困地區的返鄉農民工來說,更是如此。因為長期以來,云南貧困地區經濟落后,人們思維受限,創業能力素質極度缺乏。所以,也造成他們普遍對自主創業能否成功持懷疑態度,對在家鄉創造個人財富表現出信心不足。
(二)創業資金不足
創業需要具備一定資本,這無疑是云南貧困地區返鄉農民工實現創業致富的又一瓶頸。因為,雖然云南貧困地區返鄉農民工一般有所積蓄,但創業起步階段現金流需求量較大,自有資金往往無法支撐,而云南貧困地區本身還存在金融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相對薄弱的問題,這導致籌集資金的渠道不暢,融資較為困難,這極大限制了返鄉農民工的創業資金來源。
(三)信息設施不完善
云南貧困地區的農村信息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缺乏向農民傳遞信息的有效手段。目前,云南各地發布創業或市場信息一般都通過報紙和互聯網,但大部分返鄉青年農民工不看或很少讀報,而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程度還很低,就使其較難獲知此類信息,從而造成相關信息發布、傳播的覆蓋面狹窄,不能順暢的延伸到云南貧困地區的村村寨寨。
(四)服務體系不健全
云南省相對欠缺對貧困地區農民創業活動的公共服務支持,創業咨詢、創業教育、創業孵化、創業補償等機制尚未建立,從而使返鄉農民工從創業前接受知識培訓,到創業中的風險規避、社會保障等方面問題存在諸多顧慮,也增加了其在創業實踐中的失敗幾率。而身邊失敗的例子又會警示其他農民回避創業活動,不敢以創業者身份進入市場尋找增加財富的機會。
三、促進云南貧困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建議
(一)引導個人創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云南貧困地區政府應鼓勵返鄉農民工利用打工期間獲取的經驗、技術,選擇與家鄉資源優勢、產業特色相協調的創業項目,實現返鄉創業與當地經濟協調發展。比如:當地農業資源豐富,可引導創業者從農產品種植、加工入手,因地制宜發展有機農業、家庭農場等項目;人力資源優勢明顯的地區,可積極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并在產業鏈上下游為當地創業者帶來更多機會;旅游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可引導在經濟發達地區服務業工作過的返鄉創業者發揮自己經驗優勢,開發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隨著創業活動的積極開展,可以發展壯大個私民營經濟隊伍,帶動的民間投資與消費,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拓寬創業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創業資金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活動的意愿,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議進行如下工作:一是云南各級政府大力推進貧困地區金融組織體系建設,形成當地銀行、農村信用社及民間融資機構相互配合的局面,為返鄉創業者提供更多融資平臺;二是完善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體系,減少貸款程序,降低貸款門檻,提供多渠道的小額信用貸款和微型金融服務;三是加大對云南貧困地區創業活動的政策性資金扶持力度,同時可以考慮以縣為單位設立專項回鄉創業互助基金,以自愿、有償的原則滿足創業者的資金需求。
(三)加強創業素質教育,完善培養模式
云南省應整合教育資源,有序推進各類教育主體參與貧困地區返鄉農民工的創業素質教育工作。在教育系統內,為方便返鄉農民工參加創業素質教育,不僅可以集中在當地職業學校、成人教育點、農業技術培訓班進行教學,同時也應加強互聯網在鄉村的普及,從而使有創業意向的返鄉農民工可以自主進行遠程創業教育學習。在教育系統外,可采取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的辦法,選擇一批符合當地經濟發展導向的農業合作組織、產業協會、龍頭企業,建立實踐實訓基地,并對其進行長期建設和扶持,從而構建“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的雙向創業素質培養模式。
(四)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創新服務內容
激發返鄉農民工創業熱情,需要構建良好的公共服務體系,解決其后顧之憂。因此:首先,要清理阻礙貧困地區農民創業的各種行業性、經營性壁壘,不斷完善針對農村創業者的社會保障機制;其次,引入“互聯網+創業”的服務模式,利用互聯網為創業者及時提供有關創業的有益信息與最新動態,拓展風險預測、需求分析、競爭評價等服務功能;最后,還要把鼓勵返鄉創業和城鎮化發展結合起來,加強鄉村創業示范基地、小型鄉村創業園區建設,為貧困地區返鄉青年農民工創業提供理想的發展平臺。(作者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