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代國有上市公司工作的重點。隨著我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國際市場低端商品行業格局基本形成。傳統的經濟模式已經無法成為我國經濟實現“軟著陸”、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強勁動力。因此必須大力推進整個產業鏈條的調整,用積極創新和完善產業布局來逐漸淘汰落后產能,擴大高端商品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國有上市公司以其特有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勢必在這場改革中發揮“排頭兵”的作用。
一、新常態下國有上市公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
大力推動國有上市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有效地發揮國有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帶頭作用。目前我國最主要、關系國計民生的產品基本上都是由國有上市公司經營的。對其進行改革,也就是從整個國民經濟生產鏈條的源頭抓起,這對刺激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經濟體制的完善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構想的相繼提出,對當代國有上市公司的發展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充分理解這個時代命題,在不斷研究與實踐中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并積極、主動地實現正確工作方向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是事關國有上市公司能否在這場變革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關鍵所在,也是能否借助改革浪潮實現實力大跨越的重要節點。
二、新常態下國有上市公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距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11月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僅有半年不到的時間,但是對這一命題的研究不論是在理論界還是企業的改革實踐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盡管在這樣的基礎上,當代我國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行中仍舊存在著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
(一)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缺乏科學的認識
現階段影響我國國有上市公司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的最主要問題就是缺乏對這場改革的內涵缺乏正確、科學的認識。雖然我國目前低、中端產品市場在外部來看呈現出飽和的狀態,但是這種飽和實際上只是相對的,造成飽和的真實原因是有效供給在市場中的份額太小,大多數都是無效或者重復供給。在本質上,能夠滿足群眾日益提升需求的有效供給空缺仍舊巨大,就算是低端產品如果能夠做到有效供給也大有可為。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力爭將無效供給變為有效供給,依靠科技進步和產品創新來提升產品的品質,并非單純地將市場飽和的產品生產線盲目轉向或者直接淘汰,而是要針對市場的實際進行科學地調整。
(二)產業布局合理性急待提升
我國國有上市公司通常都具有相當長的發展歷史,有自己相對固定的產業布局,這種布局在過去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這些布局有的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從產品的結構來看,當代我國大部分國有上市公司所生產的大都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品,這些產品基本處于社會產業鏈條的最末尾,如鋼材、煤炭等,其包含的新科技少、創新度低、市場同質化嚴重,經濟效益嚴重滑坡,現階段鋼材市場的“白菜價”就充分表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三)重經濟效益發展而忽略黨的建設
現階段有些國有上市公司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在黨的建設方面出現了一定的懈怠。在這些公司領導的眼中,既然公司上市了,就要以市場占有的擴大和經濟效益的提升為工作重心,黨建工作起到應有的輔助作用就可以了。因此在人事安排上可以說是對公司的生產經營傾盡全力,而在黨建工作則安排一些相對較老或者業務能力較差的人來進行,這就是對國有上市公司對黨建工作重要性缺乏認識的最明顯體現。這種忽略黨建的嚴重后果之一就是缺乏對公司員工的思想教育進行科學、有計劃的開展,黨員大會敷衍了事,黨組織在企業中的核心作用被大大弱化,公司運行缺乏監督和民主集中制探討,這對我們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是非常不利的。
(四)公司運營成本壓力過高
我國目前國有上市公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所以如此緊迫,與這些公司大部分出于社會產業鏈條的底端有非常直接的關系。這些公司在過去一直是憑借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資源價格以及對環境的無顧忌來獲得利潤,自身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相當低下。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各種生產要素價格的節節攀升,加上環保成本、人民幣升值和國家貿易壁壘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導致國有上市企業的運營成本急速提升。這種情況的持續發展使公司陷入兩難境地:越生產虧損越多,而不生產則會導致企業的好不容易占據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失去。
三、完善新常態下國有上市公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針對上文提出的問題及對產生問題根源之分析,筆者經過對國內外資料的深入研究,并結合自身對當代國有上市公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和思考,提出以下幾點解決的建議。
(一)理清思想,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認識
對于國有上市企業而言,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認識是推動改革進行的強大動力。各公司的上級部門應積極行動起來,組織下屬公司的領導者們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講話精神,著力創新,改良或淘汰落后產能,加強對產品市場的調研,理清其產品在市場飽和度的“真偽”,通過實現無效、低效供給到有效、高效供給的轉變,來提升我們國有上市企業的社會效益。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強化國有上市公司的公益性和基礎性,作為我國整個龐大國民經濟的基礎,幾乎國有上市公司的每一次改革都會對國民經濟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巨大影響,因此在改革中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采取政治口號式的突擊改革,這樣只會帶來“過猶不及”的影響。
(二)大力提升產業布局合理性
盡管提升產業布局的合理性使我們過去一直在強調的話題,但是在新常態下,國有上市公司在產業布局的目標上應有與時俱進的轉變,從而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實現產業布局合理化方面的帶頭作用。為了順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戰略,力爭實現市場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在進行產品生產轉型的過程中,國有上市公司應避開那些科技附加值較低的一般性領域,而是充分發揮技術力量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主動承擔在產業鏈條中相對薄弱的環節或方面。下大力氣向那些技術水平較高、規模報酬遞增特征明顯、產業盈利能力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
(三)在改革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要積極主動地做好國有上市公司的黨建工作,借此來增強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才優勢和資金優勢真正轉變為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首先要注重時刻注意營造堅持黨的領導之工作氛圍,在工作中充分調動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激發全體職工的創新意識和工作能動性。其次要摒棄單純注重企業效益而忽視黨建工作片面傾向,黨建工作同樣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只有時刻強化黨的領導才能確保國有上市公司的改革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四)加強成本控制,降低運營成本
既然過去依靠低廉的成本優勢獲得利潤的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常態下企業的發展,那么我國的國有上市公司就必須積極地適應現實的轉變,以加強成本控制,降低運營成本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從公司生產經營鏈條的起始段開始發力,逐漸向經濟鏈的頂端前進。當然,我們這里強調的加強成本控制,并不能以減低企業產品的價值為代價,如在原材料采購過程中降低標準、削減員工的工資、獎金和福利等,這樣做雖能在賬面上降低企業的成本,但是卻使企業產品的價值下降,最終使企業的聲譽受損,產品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因此本文所強調的成本控制,是指經過合理的整合現有資源,消減生產過程中多余的成本消耗環節,實現精益生產。
四、結語
盡管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在近年來逐漸放緩,國內市場基本飽和,加上世界經濟受經濟危機影響而長期萎靡,似乎我國經濟已經后續乏力。但是通過深層次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我國供需之間的矛盾根源并不完全在于需求減少方面,而是在于有效供給的長期缺失。大力推動國有上市公司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和帶頭作用,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針對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科學調整,從而確保我國經濟發展“軟著陸”的實現。(作者單位為際華三五二二裝具飾品有限公司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