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加入WTO,我國農產品貿易步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農產品進口、出口以及貿易總額大幅度攀升,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中、美兩國農產品的現狀、農產品的差異,借鑒發達國家農產品貿易的成功經驗,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農產品現狀
我國農產品產出以谷物、蔬菜、肉類為主,我國主要依靠下列幾種農產品產生經濟效益:本地豬肉(792. 35億美元),未去殼水稻(500. 07億美元),新鮮蔬菜(Vegetables fresh nes, 255.12億美元),雞蛋(200.97億美元),西紅柿(179.51億美元),本地雞肉(173.O1億美元),本地牛肉(166. 50億美元),蘋果(152.19億美元),小麥(136. 83億美元),馬鈴薯(126. 50億美元)。
產業結構不合理。生活資料所占比重很大,生產資料所占比重小,糧食生產所占比重大,經濟作物所占比重小,狹義農業所占比重大,林牧漁業所占比重小。此外我國農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較差,交通運輸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等與農業相關的產業發展較為落后,抑制了我國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我國農業方式以規模小、經營分散的小農經營為主,無法產生規模經濟效應。缺少規?;洜I、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經濟粗放式增長都影響了我國農業發展。農業科技落后。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約為50%,發達國家為70%-80%。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為45%,同樣低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2%,中國只有0.5%。
二、美國農產品現狀
美國農業生產的糧食和油料作物,動物產品,美國在前十的農產品,根據從高到低的輸出值依次為:本地牛肉、鮮牛奶、玉米、本地雞、大豆、本地豬肉、小麥、棉花、西紅柿、雞蛋,能夠看出美國農業創造的經濟價值主要以谷物和畜產品為主。
美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農業是美國的重要經濟支柱。美國非常注重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加上政府對農業的大力支持,使得美國農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農產品生產過剩。由于政府長期對農業實施保護措施,美國農產品生產經常過剩。
專業化程度高。美國有專門的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已在小麥、玉米帶和棉花帶的生產中形成生產帶。這種分工在美國可以發揮主導作用,以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
三、中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因素比較
(一)中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比較
1.市場份額比較
(1)中國主要農產品市場占有率。我國市場占有率較高的農產品主要有大蒜、番茄醬、干豆、蔬菜和水果,大蒜的市場占有率最高,食物配制品、蘋果和飲用水競爭力一般,小麥不具有競爭力,玉米在2003年以前國際競爭力較強,但從2004年開始競爭力不斷呈下降趨勢,2011年,市場占有率僅為0.12%。整體看,我國農產品各年份之間的市場占有率波動很大,表明了我國農業發展存在一定問題。
(2)美國主要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美國農產品市場份額比我國農產品市場份額穩定了很多,基本上保持在相對固定的水平,波動較小,和主要農產品市場占有率高于我國。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二)貿易依存度比較
農產品貿易依存度用農產品進出口額與農業總產值之比表示,它表示農產品貿易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我國農產品貿易依存度大大低于美國,但加入WTO使我國農產品與國際市場關聯度增強,因而貿易依存度總體呈上升趨勢,進口依存度不斷升高,美國農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很強且不斷上升,其中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小于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進口依存度也沒有明顯的變化規律,但出口依存度有上升趨勢。
四、中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比較
(一)資源因素
1.耕地資源
農產品貿易來源于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主要依賴于土地,因此耕地資源的豐富直接影響農產品進出口情況。我國擁有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美國的國土面積為983萬平方公里,中美兩國國土面積相近,美國國土面積僅比我國多23萬平方公里,但在耕地面積上,美國耕地面積為160萬平方公里,我國耕地面積只有112萬平方公里,比美國少30.32070。中國的人均可耕地只有0.08公頃,而美國的人均占有率耕地0.51公頃,是我國的6倍多,世界人均耕地擁有量的平均值是0. 2公頃,是我國的2. 47倍,從人均角度來講我國耕地資源十分醫乏。
2.水資源
水資源對于農業生產至關重要。我中國的年度總水資源28400立方米,美國每年的水資源總量為30兆6900億立方米,美國是中國的1. 08倍,在人均水資源量,中國只有2004. 71立方米/人/年,而美國達到9589. 10立方米/人/年,是中國人均占有量的近5倍,相比我國的水量少。
(二)人口因素
我國與美國國土面積、耕地面積、水資源總量都很接近,但人均資源占有量都相差懸殊,人口眾多導致了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的縮減。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比美國多10億以上,占世界的20%。以世界耕地的8%養活世界人口的20%是我們面臨的嚴峻事實。因此我國農產品主要用于國內消耗,用于出口的數量很少。
(三)匯率因素
匯率即兩國貨幣相互兌換的比率,它使國內價格與國外價格建立起聯系,以確定參與貿易的貨物的相對價格,在對外貿易活動中起到價格轉換的作用。人民幣升值以后,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就上升,外國對我國商品的需求就會下降,出口規模就縮小。因此一般來說,人民幣升值將抑制我國出口、擴大我國進口。
(四)科技因素
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與美國差距較大,從農產品自身來講,這種差距主要是因為我國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我國農業生產仍然依靠傳統農業技術,現代農業科技尚未得到普遍運用和推廣,科技轉化率、化肥當季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都只有30%到40%,在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灌溉用水效率、農業技術成果推廣率和農業技術貢獻率均在70%左右。此外,農民文化水平不高、農業創新體制不完善等因素導致了我國農作物單產較低和勞動效率低下。
(五)政策因素
雖然我國與美國農產品貿易量逐漸趨于持平,我國與美國農產品出口差距懸殊與美國農業政策是分不開的。美國主要以市場準入、出口補貼、國內支持和美國在世貿組織、自由貿易協定下的農產品貿易協議等政策措施促進農產品貿易發展,是以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為目標。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主要以加強農產品市場準入限制為手段,是以維護農民利益和國內市場穩定為目標。
五、農業生產方式
采用何種農業生產方式也是決定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美國農業生產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為主。美國擁有二百多萬個農場,平均面積將近二百公頃,目前“公司農場”逐漸增加,約有七萬多個,其面積與銷售額占美國農場很大比重。
美國的農業生產主要是工業化、規模化、農業機械化程度高、產品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是一種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而我國農業生產以傳統的小農經營為主,實行小規模分散生產,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主要依靠人力精耕細作,生產出來的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
綜上所述,中國的農業保護政策還不完善,美國有強大的農業支持,有很大的差距。準入政策寬松、農產品補貼起步晚、補貼規模小等弊端使我國對農業和農產品的保護很欠缺。
我們對于世界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和貿易保護主義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繼續通過農業政策調整引導農產品從價格競爭力提升為質量竟爭力,不斷增強中國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竟爭力。
(作者單位為湖南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