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巨大,拉近我們與世界的距離。處于社會快速發展時期,正如書中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變化飛快,要求我們快速適應并對此做出回答。我們對于國際貿易最早的理解就是經濟全球化,再到如今天貓的全球化,中國人的全球化,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我們真正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世界證明我們的實力。對于國際貿易,或許這只是作為經濟貿易交流的一種橋梁,但我們都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我們走向世界的腳步不可能如此之快。是國際貿易推動全球化發展也是全球化發展激發了國際貿易的衍生。對于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在經濟大勢下必然要走在前面,為對外貿易事業培養充足的后備力量。下面我們將對適應市場的要求下人才培養的總體方向和模式進行討論。
一、關于國際貿易
什么是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專業如何產生?現在國際貿易專業走向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將走入國際貿易,對此以舉例行為加深對此理解。
國際貿易英語中稱為International Trade ,也就是通商。主要是對外貿易交流和提供服務,我們常說的外銷也是表現形式之一,因為國際貿易主要有進口和出口兩大塊。國際貿易又平衡資源充分利用資源的好處,還有帶動經濟的發展,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因此國際貿易衍生了許多服務行業Electronic Business 為典型代表,其下又有B2B,B2C等服務。國際貿易大大方便貿易渠道,打破小區域化貿易僵局。以前的貿易小到一個村,現在可以全球化交易,這就是國際貿易。
那么國際貿易如何產生呢,中國花費29年的努力,經過29年的沉淀向世界展示其力量,78年改革開放打開經濟貿易的大門,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口令號召下現代國際貿易萌芽生長。其實我們了解到我國最早的國際貿易是絲綢之路,再就是唐代雁門關通商,清朝開始閉關鎖國后,外貿基本斷絕。但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的國際貿易是自由競爭貿易,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加強貿易進程,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煥然一新的變化,生產資料的需求很多也是通過國際貿易,包括生產力的人口買賣。工業時期給人們帶來強大的思想沖擊,還大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加速貿易進行。19世紀到20世紀是貿易壟斷時期,國家軍備競賽及各國國力有較大的差距,霸權主義就已產生,當時國力較強的國家對國際貿易進行壟斷,例如英國。新中國成立,外國對我們進行經濟封鎖,這個時期我國國際貿易基本上處于空白,除開剛開始蘇聯的物資支持。時間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我們上述提及的改革開放,進入現代國際貿易時期。到現在我國國際貿易為我國增加不少財政收入,創造就業崗位,實現知識型人才發展。國際貿易的產生順應時代需求,順應市場變化。
在現代化背景下,我們面對科技發展,國際貿易將走向何處?根據相關經濟調查顯示我國國際貿易發展較快,勢頭良好。國際貿易發展迅速,經濟結構發生改變,商品價值變化。國際貿易打破區域化,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天貓已經分布全球,國家不再是貿易界限,產品種類質量將成為國際貿易新的疆域,這要如何打破就不再加以探討。交易對象趨向高級化,國際貿易網絡化,這并不是我們普通理解的那樣,現在雖然很多國際貿易實現網絡化,但針對大宗交易來說并未完全實現。國際貿易將會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經濟制裁影響國際貿易進行和會形成國際貿易壟斷。但毋庸置疑國際貿易將會繼續快速發展,人才需求較大,但要求較高。主要人才提供方式還是學校教育。
二、國際貿易專業教學目標(對學生提出的要求)
國際教育專業教學目標走向經濟管理綜合性人才培養。現在的國際貿易要求已發生改變,對學生能力要求也隨之變化。不僅是業務操作這一塊,還有業務對接等等。細分之下學校要培養學生以下能力:根據供應商的情況確定對產品定價和服務的能力,針對不同的產品和供應商對價格范圍內浮動定價以達成交易。人際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各個行業人際溝通和團隊協作都很重要。國際貿易說白了就是向外國人買東西或是向外國人賣東西,要有一種要價還價和銷售的能力,這都涉及有效溝通。團隊協作運用得更廣泛,這不是個單打獨斗的社會,每個人發揮其作用并好好與其他成員配合才能把任務做好。合理配置和利用客戶資源的能力;這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利用,市場是成網狀發展,資源合理利用才不會造成資源閑置和浪費,合理利用資源充分創造其價值。理解和認知行業動向的能力;只有了解這個行業才能把它做好,這是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唯有對未來有清晰的看法和安排才能走得快走得遠。就對外貿而言,行業動向悉知關系到排價計算,對國際情形的了解有助于期貨安排從中獲利或減少損失。國際貿易涉及多國多幣種的參與,多地代換知識是作為一外貿人員的基礎知識。跨文化溝通和適應能力,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相關的業務人員必須掌握相應的語言才能減少交易阻礙。精通語言是了解當地情況的基礎,有利于對商品進行定價和談判。對于適應能力來說,一般是對于男性的要求,跨國交易有時候涉及國外市場和產品考察,男性業務員被要求出差這很正常。適應能力包括適應環境適應工作變動、身體體質的適應。海外市場開拓和規避風險的能力,國際貿易開拓海外市場是被認為第一步,也是進入企業的敲門能力,市場變化極快,很多公司不能一直保證其產品質量及產品需求量,于是市場開拓的能力很重要,業務員長期面臨市場開拓問題,這也是一個貿易生存的保障。風險規避能力涉及法律和經濟知識,對一國貿易法規了解,法律的相適應性,要約的方式及有效性,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的區別,運輸方式的合算性FOB或CIF、FCA、CFR如何使用,貿易術語和法律在14年發生改變,如何有效簽訂協約非常重要。價值創新能力;貿易變化很快價值需要創新才能跟上社會變化腳步。快速學習能力;接觸不同層次的東西必然出現不同要求,沒有什么一成不變,這需要自己的學習能力促進自己進步。
總的來說外貿人員培養是綜合性的,要求從業人員對自己國家和交易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的了解和學習。語言是第一要求,熟練使用計算機也是其中的重要要求。學生從應試型轉變成應用型是國際貿易專業努力的方向。
三、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模式
以市場導向為基礎,以學生職業培養為目標。我國國際貿易教育要走向應用型人才培養,其中英語學習是基礎,但很多人的英語是啞巴英語,并未走向應用。很多學校對國際貿易專業的英語教學進行一刀切的方式,沒有進行專項培養,沒有明確國際貿易英語培養目的。國際貿易的英語要有貿易為主,英語學習只是作為一種使用工具。對此英語學習應該專項劃分,學習與相關外貿知識有關的英語文章。教育模式不應該只限制在英語學習,更多的是簡單和專業性交流。教育模式應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實踐操作比紙上談兵更重要,平臺技術支持引導,學校教師應該既要有教師資格證又要有相關的社會實踐經驗,這樣才能把國際貿易教學落實到實處。增強其溝通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鼓勵學生創新和社會實踐,刺激學生對外交流。學習和使用英語的能力,應用計算機的能力。改進辦學方式,促進與社會平臺接軌,通過學校間的學生互換、教師選擇和圖書共享,促使學生全方位、多層次學習。國際貿易相對而言,工作環境具有特殊性,學校對于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要加大投入力度,學生質量評估應結合社會實踐情況。
四、結語
國際貿易發展大勢所趨,國際貿易專業為培養國際貿易人才服務。現在對于國際貿易人才需求變化,社會需求更加傾向于綜合性人才培養,面對社會的不同時代要求,針對國際貿易專業為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師生共同努力。高等教育下,對學生要全方位要求,通過明確教育目標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學生就業為基礎以能力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學校要加強通過教學模式的整改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順應時代需求。
(作者單位為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物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