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動、《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圍繞各類經濟帶、產業帶和產業集群的國家戰略不斷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職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政策規范,從各個方面規定了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從“規模”到“內涵”
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分別占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曾經是令人津津樂道的成績,然而同時,職業教育“招生難,招好學生更難”“就業易,滿意就業不易”一直是難以回避的現實。這矛盾的背后是質量。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相關負責人在介紹《意見》出臺背景時也坦陳:“一些職業院校還存在著培養定位不清晰,理念相對滯后,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教學模式、課程教材體系不能很好適應發展需要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現代職業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
“《意見》提出的發展策略適應我國人口和招生情況的變化趨勢,作為重要的辦學風標,各類職業院校勢必以更大的投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做強’勝于‘做大’,以質量論英雄,不是單純以規模論英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劉洪一說。
二、從“碎片化”到“系統設計”
《意見》包括8個部分、26條。其中第二至七部分從立德樹人、專業布局、培養水平、產教融合、教學等方面提出具體政策措施。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意見》要求職業院校緊貼市場、產業和職業設置專業,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同時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及時發布專業設置預警信息。《意見》同時提出,強化行業對教育教學的指導,推進專業教學緊貼技術進步和生產實際。
劉洪一認為這種關聯性系統化設計非常重要,因為職教領域在過往的改革創新中,如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訂單式培養、職業精神養成、國家精品課建設等方面,存在“碎片化”現象,有時會發生腳痛醫腳、以偏概全的情況。
當前職業教育領域的一些瓶頸問題正是由于頂層設計不足導致的,比如低水平重復建設。近十余年,全國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會計、護理、文秘等專業招生、在校生人數一直位居各專業前列,雖然有社會需求量大的因素,但有些職業院校開辦這些專業的原因主要是辦學成本低、投入較少、老師好找。
“這種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僅難以形成特色,而且容易讓人覺得職業教育就是職業培訓。”湖南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副調研員汪忠明說,“目前,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產業發展基礎不同,對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需求也不一樣,迫切需要地方加大統籌力度,協調職業院校建立健全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前瞻性地調整區域職業院校專業結構和布局,加快形成與區域現代產業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和布局。”
學習的碎片化讓學習者專注度下降,學習深度下降。互聯網降低了人們學習的門檻,隨處可見的知識分享和信息傳播給人們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學習。學習的廣度大大增加,人們可以涉獵學習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各領域的知識。然而,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卻嚴重碎片化,學習者會利用乘坐公交車、課間休息、睡前十分鐘等等的零碎時間,學習了解一些零碎知識。學習時間的碎片化會導致學習者養成懶于思考和知識加工的壞習慣,對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識和信息一目十行而不加以思考;學習內容的碎片化會使得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難以建立,從而學習者學習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點,而難以加工成為有意義的知識網絡。如此,學習者的學習深度很難保證。
三、從“技能”到“育人”
2012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面向全球數十個國家的中學生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檢測學生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上海商業會計學校43名中專生作為上海市代表隊成員參加了測試,上海市代表隊獲得了全球第一的輝煌成績。
長期以來,由于職教生多數是應試教育中相對低分錄取的學生,導致有些人認為他們上學就是學一門手藝,混口飯吃。有些職業教育學校也把就業率放在首位,而忽略了育人。此次《意見》特別強調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并且拓寬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李洪渠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求‘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根據未來社會的需要構建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質,參照社會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素質能力的要求,對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培養進行‘查漏補缺’,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
開放教育生態中,教育的育人功能面臨被弱化的危險。傳統的教育中,教師面對面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此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會將德、智、體、美的育人工作融入其中,給孩子以美德、藝術等層面的熏陶感染。然而,在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中,師生之間更多是知識和信息層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四、從“教學”到“互聯網+教學”
2015 年 7 月 6 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發布。“互聯網 +”從概念提出到正式進入具體落實階段,明確了重點發展的11 個領域 :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意見》指出:到 2025 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 +”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 +”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這一新經濟形態將直接決定一段時期內高等教育的產業面向、就業領域,而產業面向、就業領域則是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直接決定力。打開《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專業設置集中于農林牧漁業、資源環境與安全、能源動力、土木建筑與水利、裝備制造、材料、生物與化工、輕工紡織等十九大類。“互聯網 +”對高職教育領域即高職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類是傳統教育領域,需拓展“互聯網 +”內容。例如:旅游大類中旅游管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酒店管理、休閑服務與管理、餐飲管理等專業需顛覆傳統行業標準,在線管理是教育新領域;新聞傳播大類未來不僅要面向廣播電視、傳統互聯網領域,而且“互聯網 +”行動涉及的 11 個領域都需要網絡傳播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網絡編輯、網絡運營、網絡資源管理等成為“互聯網 +”時代的必需人才。
五、從“個體”到“共享”
新時期的高職教育正在朝向共享轉變。從學習環境上來看,新型教學模是以多媒體信息環境為教學基礎,這種基于超媒體的教學方式,其實質是一種多媒體信息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出現,對高職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型教學模式環境中,信息是教學內容的呈現載體,通過多種媒體的組合實現信息的表達和傳遞,例如,通過文本、圖片、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媒體的組合呈現教學內容。信息內容的獲取與教學互動都是以超媒體環境為基礎。學生通過運用多媒體平臺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非線性獲取,同時通過多媒體互動平臺實現與師生、同學溝通交流。尤其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互聯網教學系統中包含豐富的教學信息,這種教學信息的組合屬于非傳統的線性文本。在互聯網+教學環境中具有豐富的信息節點,這些信息節點之間的多頁面鏈接則構成信息的非線性組合,并通過不同的分類實現這些學習信息的多維度導航。實現了教學和學習的共享。此外互聯網+新型教學模式下教學資源的使用具有共享性。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下載相關教學資料制作教學課件等,學生則通過網絡平臺觀看或下載教師分享的教學資源。此外,這些教學資源不僅為教師和學生所用,還可以被任何互聯網用戶觀看、保存以及分享等。例如,在不同院校的高職教師可以從互聯網平臺進行教學課件的共享,實現教學資源跨區域的優化組合。從教學資源的使用、學習等活動中,全面體現了互聯網+教學模式下教學資源的使用共享性。
六、結語
總之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指導下,高職教育不論是在教學體制上,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會發生巨大的轉變,高職人不能故步自封,應該充分重視高職教育的改革,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促進高職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和完善。
(作者單位為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