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在縣行政區劃長期穩定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個功能相對完備和健全的基本經濟單元,是一種具有內部結構層次體系與外部環境協同聯系的全面的、綜合性的區域經濟。縣域內農、工、商、建、運、服各業綜合發展,具有相對獨立的完整體系,是一個便于管理的經濟區域,也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最基層的經濟區域單元。
一、縣域經濟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縣域經濟發展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角色定位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縣域經濟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居于基礎地位
在我國,縣域經濟產業結構的最基礎、最重要的層次是農業。農業為人們提供衣、食等基礎生活資料,因而它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農村城鎮化的基礎。從社會生產結構看,不僅像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就是發達國家,人們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除了少部分由大城市生產外,大部分也都是由縣域經濟提供的。
(二)縣域經濟是連接大中城市和鄉村的紐帶
國民經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既不是農村和城市的隔離,也不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簡單相加,它有著自身運動的規律和運動形式。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經濟相互滲透、相互制約,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進行橫向聯合與交叉發展,這種跨度較大的農業與工業、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融合運動,只能靠縣域經濟的發展來推動。特別是縣域內的城鎮,它一方面聯系著來自農村的資金、勞動力和生產場所,另一方面又聯系著大中城市的市場、技術、信息和設備,從而形成了連接農業和工業.大中城市和鄉村的紐帶。
(三)縣域經濟發展能夠拓展我國市場,為農村城鎮化創造條件
我國有14億人口,近80%是農民,如果再加上縣城和縣域集鎮的非農業人口,我國縣域人口要占全國總人口的近90% ,由于我國縣域經濟區域幅覓遼闊,人口眾多,形成了巨大的市場。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目前有小城鎮和集鎮近5.7萬多個,這些地方集中了我國相當大部分的購買需求和商品交換關系,是我國重要的商品交換場所。縣域不僅是生活資料的巨大市場,也是生產資料的重要市場。同時,也是要素流動的重要領域。
(四)縣域經濟發展有利于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平衡
植根于縣域的大片森林、湖泊、草地不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起著對環境的平衡和保護作用,而且通過光合作用,形成巨量的有機物質,并吸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施放氧氣、消除污染。同樣.縣域農業、水質、漁場、牧場都是縣域的生態因素,并對工業化的城鎮生態起著傳遞式的平衡作用。正因為縣域經濟的上述作用,我們認為,縣域經濟是城鎮化推進的重要生態地帶。
二、農村城鎮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形成良性循環,必須把大中小城市和城鎮的功能在空間整合中合理配置,構建城市體系,使功能不同的城市或城鎮輻射不同的經濟腹地。而在這一整合過程中,城鎮化的推進對縣域經濟的發展來說,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說來,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一)城鎮化的推進可以吸收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加快縣域農業現代化過程
眾所周知,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方面是農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逐步提高。城鎮化對縣域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就在于它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有效途徑。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推進農村城鎮化,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廣闊的空間,使之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以緩解農村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同時,城鎮化的推進,有利于縣域鄉鎮企業分散格局的改變,使之形成規模經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利于改變縣域農村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不合理局面。
(二)城鎮化推進可以開拓農村市場
近些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需求拉動乏力,與農村有效需求不足有很大關聯。我國農村消費群體大,但消費支出少;需求潛力大,但購買能力低;市場空間大,但市場容量小。我國農村上述消費和需求的狀況,主要是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居住分散、收入水平低、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自給半自給性質造成的。而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能夠有效地改變農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增加農民的收入和商品性消費,從而開拓農村市場。
(三)農村城鎮化推進可以加快縣域農村建設步伐,形成縣域農村經濟長期持續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適當加大基本建設規模是維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大措施,特別是在通貨緊縮的現實經濟背景下尤其如此。推進農村城鎮化,不僅要加快縣域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還能帶動縣域二、三產業,特別是居民住房建設。如果把農民住房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規劃,將促進縣域房地產業的更快發展,而縣域房地產業是縣域經濟中一個長期發生作用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它不僅可以推進建材、家電、家具等許多行業的發展,而且可以為縣域農村勞動力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并通過建設資金轉化為消費資金,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三、結語
總而言之,縣域經濟發展與農村城鎮化二者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托、良性互動,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形成良性循環的良好局面。
(第一作者單位為南和縣史召鄉人民政府;第二作者單位為南和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