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高職教育規模擴大,僅湖南省內高職院校就有70多所。高校擴招的直接影響是高職院校之間“生源大戰”愈演愈烈,高職生源質量明顯下降,直接表現在教學上:學生整體素質和學習積極性一屆不如一屆,對手機依賴心理嚴重、課堂參與性不足、考試成績不理想、不及格率上升,尤其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這種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強的思政理論課堂,相當部分學生不重視、不感興趣、不愿參與,由此伴隨而來的是學生到課率不高,上課玩手機、睡覺、干其他事情等現象較普遍;老師教起來也沒勁兒,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師生都覺得《概論》課上起來沒意思!學生不愿意參與進來,老師們覺得不知道怎么才能調動學生《概論》課教學參與的積極性來提升教學實效。這是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共同面臨的頭疼問題。
一、了解、分析“95后”高職學生的心理是前提
(一)學習心理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如下學習心理問題:1.學習動機水平低。高職學生除了少數是由于高考失利外,大都是因為原本學習基礎差。不管是高考失利還是學習基礎差,都容易導致習得性無助感而使得高職生學習動機水平低;另外一方面,大專院校為了爭取生源而大打“就業率”牌使得學生認為反正畢業后學校會幫忙找工作而導致失去了學習目標;其次,由于生源增加而師資配備沒有跟上,導致高職院校教學和管理質量下降,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被激發且放松自我管理;2.學習策略使用不當。有半數的學生表示,想好好學習,也有很努力的聽課看書,但是卻還是學不好,這多半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學習策略。由于大學的專業性很強,和高中的文化課程相比有很大不同,新生中約有1/4的學生表明能聽懂老師說的每個字,但卻難以理解,考試的時候也靠死記硬背勉強過關。在現行填報志愿體制下,有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并沒有很仔細的去了解這個專業有哪些課程設置,進了大學后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這個專業,也無法理解專業知識。但由于轉專業的麻煩,本著“混文憑”的心理,無奈地湊合著。3.學習自我效能感偏低。經歷了高考的篩選,不少高職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了“自卑”心理,覺得自己腦袋笨、運氣差,怎么也學不好,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理渡過大學生活。而通過調查也發現,有相當部分學生存在自我效能水平低下的問題,這部分學生,上課注意力渙散,記憶力差,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考試成績不理想。從高校方面來看,高職院校為了就業,高度重視專業教學,而對思想政治、人文素養、心理健康等課程的重視程度較低,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另外一方面,生源的增加和師資配備的滯后導致教師的教學任務增重,沒有多余的時間好好研究和設置課堂環節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也導致學生學習動機低下。
(二)認知心理
1.通過調查和測試發現:“95后”高職學生整體智力水平偏中等,但相比上個世紀80年代初反而是下降的。近六成的學生為中等和中等偏上智力,四成學生為偏低智力。總體測試結果顯示出此水平低于了上個世紀80年代前期同年齡常模的中等偏下水平(47.89%),這個調查結果是讓人意外的。一方面,說明在擴招之后,進入高職的學生整體素質的確在下降,另外一方面,在施測的過程中發現,現在不少學生并非不會做測試題目,而是懶得做或者沒有耐心做完,這樣測試分數偏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智力水平等級。
2.“95后”高職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特征:通過調查顯示,高職學生在觀察、比較(思維的低級形式)更體現形象思維的A、B單元,得分較高;但從C單元開始,也就是推理能力,得分明顯下降。說明高職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普遍發展較差而形象思維能力占主導地位。基于此,在對高職學生進行教學時,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去準備課程,會讓學生感興趣并且容易接受。
3.“95”后高職學生的意志力亟待加強。通過施測發現,相當部分高職學生一方面自我效能感不高,另一方面主觀能動性不強,意志力缺乏。但從平時日常生活中來看,“95后”高職學生愛兼職賺錢、喜愛網絡游戲,在這些方面則表現出相當大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所以,如果想提升學生對學校課程的學習效果,那么從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等方面來適應高職學生的智力特點是必須先行的工作。在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其開始發揮主觀能動性后,進一步循序漸進的去鍛煉他們的意志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二、針對性提升“95后”高職學生《概論》課教學參與性途徑探究
(一)研究性學習是調動高職學生《概論》課教學參與性、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自2015年以來,湖南省教育廳針對《概論》課程教學,組織了兩屆全省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競賽活動,全省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師生以《概論》課教學為契機積極參與實踐。首先,每個行政班級根據學生自己意愿,自主分組,組成5人研究性學習小組,圍繞規定的主題研究方向在科任老師的指導下確定選題,發揮小組成員各自所長,分工協作,搜集、整理信息和資料,互相幫助、溝通探討,從“選題的原因”、“目前情況綜述”、“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研究設想”和“研究過程中的收獲與體會”等方面形成研究報告。整個研究緊緊圍繞《概論》課教材體系和內容,這種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充分調動了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變“填鴨式”的被動學習為參與全過程的主動學習,由對問題的一知半解的表面學習變為探究性的深入學習,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展現出來,科學研究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得到很大培養和鍛煉。經過兩屆的組織和實踐,《概論》課程研究性學習活動受到高職院校師生普遍好評,被認為是改變《概論》課教學學生不感興趣、認為沒意思,課堂參與度不高、任課老師感覺無奈的有效改革嘗試。
(二)實踐教學是調動學生《概論》課教學參與性,讓學生“真學、真信”的有效途徑
《概論》課教材體系中,第一章是總論,第二、三章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第五章至第十二章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第四章是二者的銜接和過渡。因此,《概論》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其一,幫助學生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了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什么馬克思主義會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指導思想;其二,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國情,了解中國現行路線、方針和政策,認識社會以便能盡快適應社會。基于此,無論是“05方案”還是中央和教育部2015年制定的最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要求:高職院校《概論》課必須有1個學分的實踐課時,讓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生活、深入實際,親眼目睹、切身觀察、感受中國的國情、現實生活實際、改革開放帶來的城鄉變化,中國當今仍面臨的問題,將黨的系列路線、方針、政策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起來進行對比思考、分析、領會,實踐教學遠比任課老師在課堂上簡單的“灌輸”,效果要好得多。學生通過親眼所見、親身參與,耳聞目睹,才會真正相信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好政策,才會相信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正確選擇,才會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來之不易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踐證明:實踐教學是很受高職學生歡迎和好評、充分調動學生《概論》課教學參與性的有效途徑。
(三)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是契合高職學生心理提升學生《概論》課教學參與性與時俱進的有效途徑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學習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并實現與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融合無疑是作為負責任的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尤其面對“95后”高職教學對象。通過大量調查和測試發現他們大部分業余時間在手機和電腦上,他們一方面對網絡新鮮事物感興趣,接受新鮮事物也很快,另一方面,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和社會,網絡已經深刻地改變和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這是“95后”年輕人共同的心理特點。在《概論》課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抬頭率,是《概論》課教師應該多花心思思考的問題。傳統的“黑板+粉筆”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早已落后于當今信息化時代,遠遠不能滿足“95后”學生的心理和學習需求了!
首先,要緊跟信息化的時代步伐,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好評,講好精彩一課,課堂上結合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是對高職《概論》課教師基本的技能要求,如最基本的PPT的制作和美化,視頻的錄制和處理,QQ和微信工具的使用和交流、世界大學城空間平臺的有效運用等。
其次,信息化平臺的使用和普及,是吸引學生興趣和參與性的好辦法。“95后”學生習慣用手機獲取資訊和交流。基于此,以《概論》課教學內容為主線建立微信平臺和網絡空間,利用這些平臺,科任老師根據教學需要播發一些諸如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及最新時事、熱點的視頻、圖片,學生的點擊率都很高,并以加分形式鼓勵學生發表評論,參與討論,極大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遠比教師“滿堂灌”傳統的教學方式效果好得多。
(四)角色互換是尊重學生主體性調動學生《概論》課教學參與性的有效途徑
簡言之,角色互換即是老師當學生,學生當老師,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定教材中的某些章節來組織課堂教學。換當學生的老師可以向換當老師的學生提任何與選題相關的問題,鼓勵同學們爭相回答,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樣,一方面,通過“問題”把整個課堂組織起來,氣氛活躍起來,絕大多數的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另一方面,促使學生課前主動學習,廣泛收集資料、發現問題,制作課件、視頻等,讓學生“動起來”,促動學生主動、深入學習,而且極大培養了學生諸如語言文字表達、組織溝通和協調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更重要的一點還在于通過角色互換,讓學生體會到當老師尤其是要當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不容易!老師精心組織上好精彩一課不容易!作為學生應尊重老師,尊重老師辛勤付出的艱辛勞動,激發他們課堂上要認真聽課,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實踐證明:角色互換也是一種教書育人、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概論》課教學參與性的有效途徑。
總之,要實現高職院校《概論》課成為“使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教學目標,思政教師必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動態,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方法、手段等形象化教學改革來調動學生課程參與性,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作者單位為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