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金融行業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飛速發展起來,尤其是信貸業務,比如P2P、眾籌等已進入千家萬戶。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嚴重影響了我國傳統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人們追求新鮮感,而且網絡支付快捷方便,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節約了很多時間,而我國傳統商業銀行想要發展就需要突破傳統模式,力求創新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與特點
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對互聯網金融這一體系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根據不同研究機構對其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而有些人則認為互聯網金融不同于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的金融互聯網,是用互聯網的思想、技術來開展金融行業。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是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具備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精神的金融業態統稱為互聯網金融。
關于互聯網金融,其主要特點是信息收集與處理效率高、業務流程簡便、可以突破傳統重擔保的風險,通過互聯網金融可以進行第三方支付,只需輸入密碼即可完成支付,快速便捷,然而也存在著許多安全隱患,被網絡黑客所利用,造成個人財產損失。相比于傳統支付方式,交易價格更優惠,而且支持延遲支付,避免商家欺詐,維護了消費者的利益。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影響
(一)弱化了銀行存款的業務
當今網絡出現了許多第三方支付平臺,人們有時為了購物方便把錢存入支付寶等軟件內,這會分流銀行的存款,弱化銀行傳統的存款業務,雖然第三方支付平臺資金最終會以各種形式回流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存款來源總量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影響了銀行的存款結構。第三方支付平臺有延遲支付功能,用戶網購的資金也會暫時囤積在平臺中,以支付寶為例,其日均沉淀資金達到了100億元,而對于日益擴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其沉淀資金更是數不勝數,網絡沉淀資金越多,商業銀行潛在的客戶就越少,對銀行的挑戰就越大。
(二)弱化了銀行金融中介的作用
銀行的經營模式無非就是運用客戶的存款,對中小型企業進行放貸,收取高額的利息,而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崛起,這種手續少、提現快的借貸方式深受中小企業的歡迎,據相關統計顯示,從2013年底,我國六成中小企業放棄銀行借貸,采用網貸。這種網上融資減少了銀行借貸的客戶,弱化了銀行金融中介的作用,導致傳統的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呈現出線上短期融資貸款金額飛速增長而線下貸款業務發展減速發展的態勢。對于個人借貸或者剛起步的小微型企業來說,銀行程序繁瑣,而且借貸結果不理想,經常被忽略,沒有很好地資金來源,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這種方便快捷的接待方式也深受微小型企業的歡迎,這就導致了銀行客戶的銳減,放貸業務不斷減少,銀行迫不得已下調放貸利率,導致收益減少,這對于銀行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三)銀行信貸業務流程存在弊端
對于銀行來說,信貸業務流程復雜,要在所在銀行開戶,然后申請貸款,在銀行受理后由客戶經理進行貸前調查,調查通過后進行貸款審批工作,落實是否符合貸款前提條件,如有抵、質押,需要企業提供貿易合同與發票等,而后與銀行簽訂貸款協議書,才能拿到放貸資金。商業銀行無論規模大小都要奉行這套方案進行放貸,銀行嚴格把關,只一項審批程序也要花費幾十天,所以銀行放貸自身存在許多的弊端。相比于銀行放貸,互聯網金融業審批程序少,吸引了更多銀行的客戶,方便快捷,運用網絡優勢,有效搜索借貸人員潛在信息,更加快速有效地判斷客戶的資質。對于銀行放貸來說,如果弊端仍然存在,仍舊恪守舊的流程,不學習先進的網絡技術進行創新,就會流失更多的客戶,形成直接的沖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四)互聯網金融改變了信貸業務的監管形式
互聯網金融起步較晚,發展并不成熟,整個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面臨著許多困難,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行業信貸業務的監管需要以大數據為依據,另一方面互聯網監管效率低,不能及時發現漏洞,對客戶的評測只能對往日的信用進行評測,而對借出的資金不能進行有效地監督,有時還出現盜用身份信息借貸的情況,相關平臺不能有效做出判斷,這也是互聯網監管機制不完善所導致的。而另一方面,對于借貸平臺的信用,也沒有完善其相關的監管制度,據統計,2015 年以來 P2P 網貸平臺頻繁發生公司跑路、提現困難的情況,這些問題網貸平臺多數成立時間較短、注冊資金少。據宏觀新聞報道:這些問題網貸平臺中國,以山東居多,數量高達 160 家,占問題平臺的 23.6% ;廣東次之,共 105 家,占問題平臺總數的 15.5% .其次是浙江、上海、安徽、背景、四川、河北。主要是由于網貸平臺想要獲得發展,采取支付高額利息的方式吸引投資者,雖然達到了吸引投資者的目的,網貸平臺難以支撐長時間的高額利息,最終導致問題平臺跑路、提現困難的現象。深究其主要原因,無非就是沒有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信貸業務的監管制度,面對互聯網與金融的跨界組合,國家要制定相關的監管形式,完善監管機制,傳統銀行要打破現有的“一行三會”的分頁監管模式,改革創新,各取所長,加快金融行業的轉型,健全各項指標與制度,以此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
三、傳統銀行的應對措施
(一)改革創新
現今多數中小型企業采用網貸模式,銀行要挽回用戶,就需要改變固有的模式,力圖改革創新,首先要完善線上支付方案,解決用戶網絡支付困難的問題。銀行要多任用優秀的網絡人才,開發銀行自身的支付平臺,便于用戶的查詢、購物與使用,加大對網絡的投入與運營,借鑒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成功經驗,正式客戶的需求,提高銀行的服務水平,提高客戶的收益。在互聯網的時代,銀行要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做出改變,適應互聯網發展的特點,為用戶謀福利,互聯網給了銀行一次發展客戶的機遇,銀行自身卻沒有好好把握。針對第三方平臺的挑戰,銀行可以建立一支科研團隊,收集用戶需求,研發個性化的支付工具,從而得到用戶的認可,銀行客戶回流。
(二)健全信用制度
銀行信貸業務是建立在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的,銀行繁瑣的審核流程中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在考核客戶的信用度,通過往日的信息與對資金用途的核實,來判斷該客戶是否具有到期償還的能力。對于互聯網金融平臺來說,其客戶的信用度片面的依靠數據,對錢的去向不明,注冊門檻低,有些只需要手機號與身份證號就可以輕松拿到錢,對用戶的身份核實程度低,而且信息不完整,這使得有些平臺承受不起運行的風險,資金流通性低,最終宣告破產。然而對于銀行來說,不存在這種情況,銀行資金雄厚,對客戶信息掌握充分,在與網絡平臺的競爭中,銀行具有很大的優勢,而如何將優勢轉變為勝勢,就需要銀行在自身不足上多下功夫,銀行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運行速度緩慢,不能及時有效地對客戶進行信貸業務,所以銀行要加快審核的速度,就必須建立健全客戶的信用制度,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借鑒網絡平臺經驗,快速準確地對是否借貸給客戶作出判斷,發揮自身財力雄厚的優勢完善信用大數據,提高自身運行速度與周期,才能為客戶提供更好地服務。
(三)合作雙贏
電子商務平臺是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必要產物,銀行與平臺相互借鑒、相互競爭的同時,可以合作共贏,發揮其自身的優勢,電子商務平臺掌握著大量企業的信用信息,銀行具有資金與大量的客戶,兩者主動合作,運用電子商務平臺,提供準確的信息,銀行發放貸款,由平臺負責提供各項售后服務,從而實現雙贏。
四、結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互聯網的發展,網絡金融平臺層出不窮,他們憑借著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與快速的放貸,從傳統銀行的手中分得一杯羹,這對銀行信貸業務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面對互聯網的發展與沖擊,要有合理的應對方案,銀行要不斷改革創新,不斷學習新知識,建立科研團隊,健全客戶信用制度,加開審核速度,與電子商務平臺積極合作,從而實現共贏,使商業銀行更好地為人民、為社會服務。
(作者單位為杭州聯合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