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是管理和運營的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貸款是其主要的金融資產。貸款質量的優劣,不僅對農村信用社的自身發展會產生影響,還會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穩定發展,甚至是整個整個國家的金融問題。高比例和大額度的不良貸款,已嚴重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因此,如何降低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已成為保證農村金融工作積極開展的當務之急。
一、江蘇省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現狀分析
江蘇省內農村信用社圍繞產權制度對農業進行深化改革,各項經營指標已到達國際水平,為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成功探討出適合我省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的有效模式。作者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對本市農信社進行實地走訪調研,截至2015年末,江蘇省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為5912.7億元、貸款余額達到4518.6億元,其增量是江蘇省農信社成立之前的5倍左右。現如今,全省農信社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縣級法人單位在當地金融市場的份額位居首位,綜合經營實力由前十名進軍到前三名。在不斷探究與摸索中,江蘇農信社雖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業績,但是不良貸款的問題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二、產生不良貸款現象的原因
(一)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專業性不強
之所以會形成不良貸款,借款人信用差是一方面,農信社自身控制風險意識不強則是另一方面。內部工作人員審查不嚴格,有關道德風險的意識不夠。在對借款人的審查制度上存在缺陷,比如在貸款發放后,農信社不能對借款人的資金動向進行有效監控;除此之外,由于逾期導致貸款轉變成壞賬后,卻不能采取相應的保全措施,從而導致不良貸款一直無法解決。
(二)借款人道德信用不良或因經營不善造成損失
借款人故意向農信社提供部分虛假信息,掩飾企業的真實的貸信狀況,從而獲得貸款,這是造成不良貸款最直接的原因;更為惡劣的是借款人以正當經營為由,騙取信用社貸款,當貸款到賬時,用其從事非經營性活動,正因為如此,惡意欺騙導致不良貸款的風險增大,收回貸款的可能性也隨之減少;由于借款人對企業管理不善,對市場的變化缺乏靈活性等,導致借款人的償還能力減弱,這些都會給貸款造成風險與損失。
(三)政府施壓及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
政府對農村信用社進行施壓,迫使農信社發放救濟性貸款,貸款行為行政化削減了農信社對外貸款的經濟基礎。這樣的貸款90%左右無法收回,形成不良貸款;除此之外,一些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因素都會形成不良貸款,如借款人的生老病死會關系到貸款能否如期償還;自然災害會導致農作物的減產,給農戶帶來巨大損失,以至于貸款不能償還。
三、解決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的對策
(一)建立不良貸款監測系統
農村信用社需要對貸款余額進行全方位監測,及時了解借款人真實的經濟情況,以便于采取相應措施,監督借款人還貸。可根據一個月度或季度的貸款情況,對不良貸款作出預測,提前采取措施,爭取將不良貸款的風險降到最低。對于因自然災害造成的不良貸款,需要經農信社認真核對,在農信社允許計提呆賬的范圍內消化。在良好的監測系統下,不良貸款的發生率會有所降低。
(二)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
農村信用社自身需要及時引進現代金融知識,挖掘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培養善于開發金融產品的人才。對在農信社內工作的員工進行定期培訓,堅持繼續教育,不斷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總之,農村信用社通過培養優秀的金融性人才,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會提高經營能力,并且防范風險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從而減少不良貸款的發生。
(三)政府深化金融改革,減少政府干預
農信社認真落實國務院下達的農村金融體質改革決定,政府逐漸減少對信用社的干預,采取相應調節手段,同時,信用社在保證貸款安全與效益的前提下,支持政府工作,做到相互理解。國家還須盡快地將農信社貸款行政化推向法治化,讓我們防范信貸風險有依據可循。
總之,針對江蘇省農村信用社的具體情況,通過政府的調節,加強信用社內部的管理,逐步推進農信社的改革,減少農信社不良貸款的發生。
(作者單位為德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