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是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一種重要途徑,以稅收籌劃為導向的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又會產生何種經濟后果?本文主要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分析討論了以稅收籌劃為導向的企業如何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
一、稅收籌劃及其必要性
稅收籌劃即節稅,是納稅人在符合稅法的前提下,通過安排財務活動和生產經營,以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而制定一系列稅收計劃和采取稅收決策的行為。稅收籌劃與逃稅、避稅等行為不同,它的前提是合法,并且是一種事前行為,需要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企業以稅收籌劃為導向,選擇合理的會計政策,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使企業合法避稅,從而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符合稅收優惠條件即可享受稅收優惠是國家法律規定的,所以通過一定的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是每個納稅人的權利,可以減輕不確定的風險。另外,會計政策的選擇對于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也強調了稅收籌劃的必要性。
二、會計政策選擇的幾種方式
由《企業會計準則》可知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主要包括以下幾各方面: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各項減值準備的計提,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無形資產攤銷的計提。
三、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談會計政策的選擇及其經濟后果
(一)從管理者角度。企業的管理者通常會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來調節會計利潤,維持企業表面良好的財務狀況,以獲取股東的信任,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因此,在盈利較多的年份,管理者就會多提準備以降低稅負,甚至有管理者會推遲部分銷售入賬,留待下年使用,這樣不僅完成了股東的要求,獲得了他們的信任,也減輕了下一年的負擔。以稅收籌劃為導向選擇會計政策,就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而言,不論采用何種會計政策,提取的折舊總額是不變的,但由于貨幣的時間價值,雙倍余額遞減法所需繳納的應納稅額現值最少,而直線法最多。也就是說,企業若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則相當于合法獲得了政府的免息資金,因為它有延期納稅的作用,這就給企業管理者提供了相對充裕的資金和較為寬松的財務環境。從另一個角度講,前期會計利潤后移會使會計利潤現值降低,如果管理者的報酬是依據相關財務指標(如:股票的價格,銷售利潤率等)計算,則會使管理人員報酬的現值偏低。
(二)從所有者角度。對大股東而言,他們看中的是企業長遠的發展,所以偏向于保守的、風險低的會計政策,所選擇的會計計量方法也應有助于保全企業的資產,以稅收籌劃為導向選擇會計政策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而與此不同的是,很多小股東往往采取投機行為,他們注重短期收益,以縮短投資回收期,稅收籌劃使所有者權益遞延,勢必增加了小股東投資的風險。各個所有者從各自立場出發,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受到他們的影響,所選擇的會計政策也不同。
(三)從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角度。首先,企業的債權人雖然不能在公司盈利后像股東一樣分配到紅利,但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現金流量也直接決定了債權人是否能如期收回借款。一般而言,簽訂債務合約的企業比沒有簽訂的更可能選擇增加利潤和資產的會計政策。其次,政府在參加企業利益分配時往往以稅收方式獲得收入,從短期來看政府與小股東一樣,常常偏于激進,但與小股東不同的是,政府在這場競爭中是處于有利地位的,如政府可以通過稅法限制企業可以稅前抵扣的超額費用,或采取轉移支付的方法間接獲得收入。但從長期來看,國家稅收總量不會減少,甚至還會增加,因為以稅收籌劃為導向選擇會計政策會減輕企業稅負,從而促進企業發展,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合理的稅收規劃不僅僅是企業所希望的,也是國家所鼓勵的,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完美結合。最后,企業的員工和政府以及小股東一樣,更愿意選擇激進的會計政策,因為企業的利潤增加了,效益變好了,必然就會導致年終獎的增加。
四、對策建議
(一)股權下放。使管理者和員工也成為所有者,現在很多公司都已經采用了這一方法,其中比較成功的應該就是華為了,任正非作為華為的CEO,他的股份只占到了華為的1.42%,而剩余的約98.56%的股份都歸員工所有,且員工不可自己購買公司股票,只能根據每年的工作表現、職位、能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分得股份。將員工工資與公司盈利相掛鉤,這無疑是最好的激勵政策。
(二)完善獎懲機制。依據一定的財務指標評價管理者的工作績效情況并給與一定的獎懲。只有當管理者和員工的切實利益與股東相一致時,管理者和員工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也就相當于為股東謀福利了。
(三)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監督管理體制。對管理者而言,要提高自身水平并規范行為,選擇會計政策時要注重整體優化;對股東而言,要加強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對會計人員而言,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現行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以更新知識。同時還要提高企業相關政策制度的透明性,以便于外部監督。主要是指社會群眾、政府部門及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督。
(作者單位為江蘇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