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權轉讓礦權簡介
以股權轉讓礦權是指轉讓方將自己名下的股權全部或者大部分轉讓給另一方,使另一方成為公司的大股東或者控股股東,從而能夠間接管理礦業公司。
之所以會出現以股權轉讓礦權的轉讓模式,主要基于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該類模式簡化了交易手續。股權轉讓一般情況下僅需雙方依法簽訂轉讓協議、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而且不需要主管部門審批。與該種方式相比,礦權轉讓需要履行嚴格的法律程序,審批周期長,且能否獲得審批存在風險。第二,該類模式節省了交易成本。礦業權在申辦轉讓過程中,需要交納數額較大的稅費,但股權轉讓則大大節省了雙方的交易成本。如為轉讓方節省了轉讓費用,為受讓方節省了契稅、手續費等。
二、股權轉讓礦權學說
然而,我國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司法解釋對此種做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并未作出明確的規定,導致理論界對以股權轉讓礦權的行為是否有效產生爭議。在司法實踐中,不同地方的法院對待該問題也持有不同立場,致使該類交易的效力及爭議案件判決的結果因區域的差異而有很大不同。
梳理眾多學者的觀點,從《合同法》第52條以及《公司法》等的角度出發,可以得出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股權轉讓礦權無效說
該學說認為,受讓方與轉讓方在股權轉讓合同中明確約定了礦權及相關權證的履行手續,受讓人在實際經營中間接取得礦山企業的管理權,在這種合同方式下的轉讓行為規避了主管部門的監管,逃避應當繳納的稅費,造成國家稅費的流失。同時這種行為也可能造成礦業權未達到法定的年限就多次流轉,根據《合同法》第52條第3款的規定,屬于“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當屬無效合同。
同時,《礦產資源法》第6條第3款規定:\"禁止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但在該種股權轉讓的過程中,大部分股東利用轉讓過程中形成的利潤差價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其行為在本質上屬于倒賣股權牟利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根據《合同法》第52條第5款的規定,該轉讓合同屬于無效合同。
(二)股權轉讓礦權有效說
持有該種學說的學者認為:首先,股權轉讓中的標的是股權,并非股權所在公司名下的實體權益,股權變動只可能引起公司名下實體權益控制權的變動而不會引起實體權益的變更。股權轉讓合同是否有效,應當依據《公司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進行判斷,不能以公司持有財產權益的變動作為判斷標準 。
其次,從礦業權的角度出發,股權轉讓或者股東的變更并不會對礦業權的行政管理秩序產生影響。礦業權主體股東的變化并不導致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如礦長)的變更,因此沒有必要否認該類股權轉讓合同的法律效力。
三、筆者觀點
根據最高法院“以股權轉讓(涉礦)效力認定裁判規則十條”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筆者認為股權轉讓與礦權轉讓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對于以股權轉讓礦權的法律效力問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應一概而論。
(一)礦權轉讓協議未履行,股權轉讓的約定有效
股權轉讓方與受讓方依法簽訂書面的《股權轉讓協議》之后,根據《合同法》相關規定,在不違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的前提下,《股權轉讓協議》一經雙方當事人簽字即成立,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應當認定為有效地股權轉讓行為。同時依《礦產資源法》第6條規定,轉讓探礦權法律程序是履行報批手續,故涉及礦權轉讓法律關系的約定成立。若要判定礦權的轉讓行為是否有效,應由探礦權所有人向相關部門提出權利變動申請,并在主管部門取得審批手續才能發生權利變動,因此在股權轉讓協議中約定了礦權轉讓的內容時,礦權轉讓協議雖未履行,股權轉讓的約定仍然有效。
(二)股權轉讓協議履行,不當然發生礦權轉讓
通過上文分析,股權轉讓與礦權轉讓屬于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根據《礦權資源法》以及《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第6條的規定,礦山企業的探礦權及采礦權的轉讓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如果轉讓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如應取得采礦權并生產滿一年以上,得到主管部門的批準,并且只有礦山企業才有權在符合法律規定條件下轉讓礦權。如果當事人簽署的《股權及礦產轉讓協議書》中約定轉讓股東股權及其礦權,即便全體股東轉讓所有股權亦不能得出轉讓公司享有的礦權的結論。
四、結語
以股權轉讓礦權的法律效力問題,在理論界和實務界仍有眾多爭議。股權轉讓與礦權轉讓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礦產企業中的股權問題,可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其成立與是否有效,由《合同法》規制。對于礦權轉讓問題,根據國務院《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相關規定: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的審批程序是礦產資源行政主管機關的行政職能范疇,其轉讓是否有效,不以股權轉讓是否履行為前提,同理礦權轉讓未生效或者協議未履行,股權轉讓仍有效。
(作者單位為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