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開展的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對第二、三產業的基本單位進行了清查摸底,查實了第二、三產業基本單位的數量、行業分布、組織形式、經濟成份、區域分布及規模效益等,形成了完善的基本單位名錄庫。本文以我區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2013年)數據為基礎,結合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2008年)的相關資料,旨在對全區基本單位的數量、分布狀況、結構、存在的問題及發展進行淺析,便于領導在制定我區經濟發展決策時,合理規劃和調整產業單位布局,促進我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現狀與特點
(一)基本單位數量不斷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總量大幅躍升。從二經普以來,我區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態勢,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在規范有序的市場經濟環境和日漸完善的市政設施條件下,我區基本單位不斷增加。2013年末,全區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基本單位數為 3052個,與 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相比,增加 1186個,增長 63.56%,其中法人單位 2614個, 增加1246個,增長66.78%。 二、三產業單位數占比分別由 2008年的16.78%、83.22%變化為 2013 年的14.32%、85.68%,第二產業單位占比下降,第三產業單位比重提高,產業結構趨于優化。隨著基本單位數量不斷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促進了全區經濟總量快速擴大, 2013年全區二、三產業GDP 達到200.68億元,是2008年的1.83倍。
(二)單位總量有所增加,經濟活動能力顯著增強。2013年底,運河區共有各類法人單位2615家,其中,企業法人2035家,事業法人203家,機關法人120家,社會團體法人54家,民辦非企業法人58家,其他法人145家。共有產業活動單位3053家,其中,生產經營性單位2431家,非生產經營性單位622家。與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資料相比,五年來,運河區基本單位總量有所增長,就業崗位不斷增加,企業收入成倍增長,五年新增法人單位1245家,增長90.88%,其中,企業法人增加1106個,增長119.06%,五年來翻了一番多,生產經營性產業活動單位比重增加,生產經營性產業活動單位占全部產業活動單位的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7.12個百分點。
(三)基本單位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區經濟類型形成了新的格局,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的催生下得到了迅猛發展,國有和集體經濟的比重再次下降,非公經濟比重明顯上升。
1.公有單位占比下降。2013年末屬于國有、集體、聯營、國有獨資公司類型的基本單位為500個,僅比 2008年增加了11個, 增長2.25%,在數量增加的情況下,公有制經濟基本單位占全區的比重只有16.38%,比 2008 年減少約 10個百分點。
2.非公單位占比上升。 屬于非公經濟的基本單位數量從 2008年的1377 個增加到 2013年的2553個,增長85.41%, 占2013年末基本單位總數的83.63%;從業人員達到6.9萬人,比重為61.98%。在非公經濟成份中,私營企業的比重最大,其基本單位數達1457個,占非公經濟的57.07%;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私營經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也將越來越大,在本區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日趨明顯。
(四)中心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三產得到快速發展。五年來,運河區在積極發展第二產業的同時,更加重視對第三產業的支持和發展,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區的服務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一個總量增長與結構調整相互促進、二三產業互動并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良好格局已經形成,2013年經濟普查結果表明,運河區第二產業法人單位406家,第三產業法人單位2208家,一產因運河區處于滄州中心區,農民們多以從事服務業經營為主,一產的法人單位數只有一家,比重很小。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區基本單位總量雖然保持較快增長,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等方面得到了一定調整,但也要看到基本單位在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問題,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單位規模較小。2013年,全區基本單位平均從業人員為 36.49 人,基本單位規模較小。不足 10 人的基本單位多達1962個,占全區基本單位總數的64.27%,其中以批發零售業為主。這些小單位大多從事傳統服務業,處于“養家糊口”階段,對全區經濟的貢獻十分有限,而且變動頻繁。
(二)新興行業發展滯后。近幾年來,全區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但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新型行業發展相對滯后等原因仍影響著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三、發展建議
基本單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元素,它們的行業分布、組織結構等方面的情況如何,將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競爭能力。(一)做大做強重點企業,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政府部門要在政策、環境、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引導、資源配置、市場調節,對小型企業實施重大調整,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成長促進機制和退出機制,推進企業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對一些發展前景好、業績突出、產品市場占有率高、輻射能力較強、品牌效益較好的企業要重點扶持,通過扶持一批,帶動一批,幫助一批,加快企業經濟的發展步伐。
(二)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提升產業層次。信息傳輸、計算機和軟件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研與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目前在運河區仍較為弱小。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服務業內部結構的不斷優化,對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壯大。運河區中小企業數量多,占比大,并且大多為私營企業,這些企業大多資金不足、人才匱乏、管理水平低、市場競爭力不強,需要政府扶持。因此,今后我們應在做大做強支柱企業、充分發揮其支撐作用的同時,積極扶持、引導有前景的中小企業發展,將具有一定規模且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作為重點加以扶持和培養,使其成長為中、大型企業;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成長促進機制和退出機制;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者單位為滄州市運河區南環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