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作為審計監督體系之中的基礎,國家審計作為審計監督體系之中的主體,兩者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側重,在目標、職能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何合理整合這兩者的審計資源是當下研究的重難點。本文對基層區縣政府內部審計模式進行了探索,使之能與國家審計統籌、協調發展。
一、基層區縣政府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完善,對內部審計工作重視不夠。
相比于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在我國的產生較晚,發展也較為緩慢。內部審計由于是單位內部機構,獨立性差且需要占用單位資源及編制,因此一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許多單位未設置內部審計機構。
(二)國家審計與政府內部審計統籌困難。
我國存在著大量的國有企事業單位,這些單位都是國家審計的監督對象,然而,由于國家審計機關的資源有限,不可能同時做到對所有審計對象的監督。所以,這就需要統籌國家審計與政府內部審計資源,但是如何更好的統籌國家審計與政府內部審計,使兩者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直是一個難點。
(三)政府內部審計的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屏障。
由于不同單位、企業的性質不同,所處的行業不同,都是對各自的數據進行獨立的收集、整理與運用。各個部門之間并沒有信息的傳遞與共享,各個單位存在著嚴重的信息壁壘。單位之間無法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比較,許多好的經驗與方法沒有得到及時地推廣與普及。
(四)對政府內部審計的指導與監督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論。
國家審計具有較高的法律地位和較為廣泛的審計監督范圍,對內部審計也負有指導與監督的職責。在學術界,許多著名的專家與學者都探究了如何更好地對內部審計進行指導與監督,但是一直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和切實可行的實務方法,許多地方的實踐也多停留在探索階段。
二、基層區縣政府內部審計模式的探索
(一)內部審計機構框架體系。
1.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各街道、各部門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在一些大的系統如區教委、區衛計委、區農委等單獨設立審計中心負責整個系統的內部審計工作;其余區級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與其監督職能相近的機構合并設置;各個鎮街的紀檢監察室加掛審計室牌子,以審計室名義開展本鎮街內部審計工作。
2.內部審計人員的配備及資格。區編辦、區人力社保局和區審計局可根據各個單位的實際情況,為各個區級單位和街鎮的內部審計機構配備專職內部審計人員名額。專職內部審計人員應具備政治過硬、公道正派、熟悉內部審計業務和財經法規,不得從事財務工作,其審批表需報區審計局進行審批。
3.內部審計人員待遇。專職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培訓、考試并取得內審資格格證的,從事內部審計工作期間,經區審計局、區人力社保局批準,可享受審計津貼。
(二)內部審計工作的指導、監督和統籌。
1.指導制定并統籌政府內部審計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區審計局指導內部審計機構制定本單位的五年輪審規劃,并報區審計局備案,將內部審計規劃納入五年輪審規劃,以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內部審計機構制定的年度工作計劃、項目審計結果、年終總結報本單位行政主要負責人及黨委(黨組)、紀委(紀檢組)、區審計局,并接受區審計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2.制定內部審計工作考核辦法、業務工作規程和工作指導意見。考核辦法的考核內容包括:內部審計工作保障情況、成果情況、基礎質量情況、統計宣傳情況等方面,每一個大的方面可設置多個小的細項和相應的分值。考核方式每年可采取自查、復核相結合的辦法,并將考核結果進行通報,連續三年考核排名最后的單位,取消該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的內審資格。業務工作規程可根據內部審計工作的相關規定、準則和區縣內部審計工作的相關要求制定,并附相關的內部審計模板。工作指導意見主要對各年度的工作提出總體要求,明確目標和任務。
3.每年定期開展培訓和“以審代訓”。區審計局每年安排中層干部和業務骨干對內部審計人員開展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投資審計等方面的培訓,介紹相關審計經驗和實例。并根據內部審計人員所在單位和個人的需求,抽調內部審計人員參與區審計局實施的審計項目,實行“以審代訓”。
(三)內部審計工作重點。
開展政府內部審計工作要適應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的要求,圍繞本系統本單位的發展戰略、工作規劃和改革目標。按照本單位制定的五年輪審規劃,將資金量大、收費多、群眾反映大的單位作為審計重點。重點開展以下審計:
1.財務收支審計。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的財務收支和有關經濟管理活動進行審計,注重糾錯防弊,保證各項收支真實、合法、有效。加強對各項事業和專項資金使用的審計,防止貪污侵占和擠占挪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對資產并購處置、股權收購轉讓、對外投資聯營擔保等重大事項審計,保障國有資產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2.項目投資審計。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項目投資送審金額100萬元(或一定金額)以下的項目,由項目主管部門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審計或由項目主管部門具有專業勝任能力的內部審計機構審計。審計時,重點關注資金來源、融資成本、投資方向、投資效果和償債能力,確保資金安全,促進優化投融資結構,防范和控制投融資風險。
3.經濟責任審計。對本系統本部門所屬單位領導干部開展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任中審計和離任審計相結合,圍繞權力運行和職責履行,重點對經濟政策執行、重大決策事項、重大項目投資、大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并將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三公”經費管理支出情況納入審計內容。
4.內部控制審計。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審,全面關注組織風險,檢查風險管理、風險防范情況,及時發現管理漏洞,揭示資金和資產流失、損失浪費、管理失范等問題,提出加強管理和控制的建議,提高管理水平。(作者單位為重慶市綦江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