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營改增”之前,我國一直實行營業稅和增值稅并行征收的政策,其中有很多的問題,因此國家開始實行稅制改革。在2012年1月1日開始從上海的建筑運輸業“營改增”試點,目前試點已從上海擴展到全國。對于“營改增”的意義及影響,企業應該怎么面對,是一個值得研究并非常有益的問題。建筑業作為“營改增”之前我國第二產業唯一一個征收營業稅的行業,它的經營活動關乎到機器制造業、租賃業等行業,甚至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有重大的影響,所以對于建筑業“營改增”的研究有利于建筑業本身的發展,同時對于國計民生也有重大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站在建筑施工企業的角度考慮,從稅改前建筑業的狀況、營改增過程中呈現的問題以及日后應該采取何種措施等三個方面來敘述本文研究的內容。
一、“營改增”之前建筑業營業稅管理的狀況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投資環境的逐步優化,建筑業發展如火如荼,建筑業已經成為地方稅收的骨干稅源。但由于建筑業具有項目建設周期長、環節多、施工企業組織形式復雜,工程作業流動分散等行業特點,向稅收管理提出嚴峻的挑戰,稅收征管中問題進一步凸顯。
(一)稅源控管范圍狹窄,部分工程項目控管缺位,稅源大量流失。傳統的建筑業稅收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對建筑企業的管理,忽視了對建設項目的精細化管理,稅務機關僅能從納稅申報表和財務報表獲取征管信息,在整體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費用、稅金、資金流動等財務指標,而對具體施工項目的納稅狀況難以準確掌握,造成大量工程項目稅收管理缺位。同時,施工單位即便是對建設項目進行了納稅申報,但也往往只就其人工費收入納稅,故意隱瞞甲方供料和提前完工及優質工程獎勵資金等應稅項目。
(二)稅源控管深度不夠,管理手段粗放,稅收偷漏問題嚴重。由于目前地稅機關征管專業化水平不高,征管流程設置尚待規范,各征收單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稅”手段,僅停留在對建筑業專用發票實行代開監管上。施工單位經常發生零申報、申報不實甚至不申報等現象,稅務機關即便大致掌握施工單位的總體經營情況,但對單個工程項目價格構成不能準確掌握,稅款流失或滯后現象仍很嚴重。
(三)欠缺部門配合機制,管理措施乏力,稅收政策執行困難。在建筑施工的前期管理中,相關法律法規中沒有規定稅務機關的先期參與權利,致使主管稅務機關無法及時掌握工程立項、招標、開工、資金投入、承包合約等相關情況,這就限制了稅務機關職能作用的最大限度發揮。稅務機關只有通過后期的問詢、觀察、檢查等來了解工程的具體情況,因而不可避免地發生直到施工已完成,稅務機關才著手進行調查的管理滯后問題,從而造成工作被動,稅收嚴重流失現象的發生。
(四)建筑安裝工程必須在建設單位指定地點進行,使得建筑工人和材料、設備必然在各個工地流動,異地施工普遍,材料采購時獲取發票情況很不樂觀,也存在不愿意提供發票的現象,原因是建筑企業不能抵扣稅款。
(五)建筑業施工環節眾多,管理鏈條漫長。在建設項目的施工過程中,有勘察設計、樁基、土建、水電暖氣、內外部裝修、裝飾燈光、消防、樓梯等眾多環節。單項工程跨年度作業現象較為普遍,項目存續期有的長達數年甚至更長時間。工程款項結算不及時,少申報和延期申報入庫稅款現象大量存在。
建筑企業管理難度大,特別是掛靠現象的廣泛存在,使得這一行業按規定計算準確的成本利潤非常困難。正是這樣一種現象的存在,也從另一方面佐證了建筑業實行營改增的迫切性。即加強稅收征管,減少國家稅源流失,規范常務核算,減輕企業負擔。
二、建筑施工企業實施營改增以來面臨的問題
建筑業營改增實施已經近幾個月了,在實務中企業在內部和外部都出現了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稅負不降反升,成本費用可抵扣進項稅嚴重不足。營改增后,建筑企業由3%的營業稅改為11%的增值稅,要實現實際稅負降低,就必須保證有銷售總額8%以上的進項稅來抵減,但是無論是之前試點階段的北京、江蘇等,還是全面實施后的全國各地,建筑企業能夠獲取的可抵扣進項稅額尚不足銷售額6%,即使其購買的原材料均可按17%的進項稅額抵扣。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1.人工成本不在抵扣范圍,其所對應的進項稅無法取得。人工成本是建筑企業成本提供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施工成本的1/3,而勞務公司或勞務隊目前不能增值稅專用發票,使得實際成本中的勞務成本幾乎不可能抵扣進項稅,最終該部分增值稅額轉嫁給了用工企業,勞務成本提高,即使能夠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其抵扣額也會遠遠低于11%的比例,導致不能充分抵扣。2.材料成本中業主單位“甲方供料”形式使建筑單位無法抵扣進項稅額,限制了增值稅的流轉抵扣。材料供應商給業主單位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增值稅改革前,施工方在確定營業額時應將業主單位提供的材料計算在內,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這種供料形式就會使得原材料進項稅難以抵扣。3.設備使用支出的費用涉及的增值稅進項稅難于抵扣。建筑企業自購的建筑用設備使用年限長,在營業稅改革為增值稅之前購入的,已經無法抵扣進項稅增值稅,而且,改革后建筑企業只承擔增值稅銷項稅, 而無法抵扣進項稅,從而了增加稅負。4.其他方面發生的成本,無法計算增值稅。這些成本包括水電費用、征地拆遷、 青苗補償、零星材料、臨時設施,這些費用大多數不能取得正規的增值稅發票的,甚至普通發票也不能取得,更談不上進項稅抵扣。綜上,營改增后,建筑企業實際稅負增加,與結構性減稅的理念沖突。
(二)建筑企業財稅管理體系面臨挑戰,績效考核壓力加大。建筑企業的財務、稅務管理體制隨著營改增的推進,必須進行變革。實務中,企業多數只是先按照稅務部門的要求和指導,建立相關會計科目,由原來較為簡單的計算營業稅,改為相對復雜的增值稅。營改增后,企業財會部門只是會計核算方法上的改變,尚未來得及進行財稅管理體系的變革,由此出現了以下方面的問題:1.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提高,償債能力下降。營業稅是價內稅,而增值稅屬于價外稅,此次改革和,之前計入資產價值里的部分稅額需單獨列出,使得資產賬面價值降低。2.資金周轉難度更大,影響企業現金流管理。與其他行業相比,建筑業對資金占用的要求更大,而工程決算的程序使得即使業主單位未足額支付工程款,對方也要求建筑企業足額提高發票,此時雖未收到足額工程款, 但卻需要按足額工程款確認銷項稅額;再加上供應商的進項稅常常不能及時抵扣,建筑企業只能以大量自有資金資金墊付增值稅稅款,企業資金周轉更雪上加霜。3.增加企業績效考核指標的完成難度,使企業利潤有所下降。企業繳納營業稅時稅款計入“營業稅金及附加”科目,并在計算企業利潤時抵減。而改革后,增值稅作為價外稅計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單獨循環,使得企業利潤相對而言有所下降,所得稅也相應減少。同時,如前文所述,營改增后流轉環節產生的可抵扣進項稅嚴重不足,企業實際支付的增值稅增加,企業完成績效考核的難度上升。
(三)領導層不夠重視,其他部門配合不力。由于政策宣傳不到位,管理層未能意識到政策變革帶來的壓力;同時,財務部門只負責核算,而采購等其他部門以及項目部、子公司缺乏對增值稅專用發票及時獲取的意識,部門之間的壁壘,業務部門強大的慣性慣例,這些經營管理上的缺陷造成企業預決算機制收到挑戰,財務部門事倍功半,難以充分發揮稅收籌劃的作用,增加了企業不合理納稅。
三、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建議
(一)正確理解學習國家\"營改増\"政策,同時提升財務人員業務能力。 “營改增”的進行,必然伴隨著很多財務準則及稅務準則的變更,這就需要財務人員積極加強學習,對于“營改增”的政策積極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對于新進財務人員,進行相關的稅改培訓,同時進行專業知識考核,尤其是對于“營改增”的掌握。
(二)跟著會計準則的變革進行合理調整。受稅率不同的影響,企業的稅負成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所以企業要想維持之前的利潤水平就需要企業加強自身的營運能力。一方面通過企業自身加強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依靠市場營銷人員在擴大市場上下功夫。同時,在人工成本擴大的情況下,優化人員配置,提高機械化水平。同時,提高施工效率,縮短工期,加快進度。
(三)認識到合同談判的重要性。在合同談判前,與供應商充分溝通,與業主就主要材料的購買達成一致,不能簽訂甲供材的條款。讓自己成為主動的一方。同時在采購合同中,盡量采取含運費的采購價款的方式,這樣運費部分可以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按17%進行抵扣。在實際操作中,要讓各方收益,合同參與各方都有自己的發票政策, 增值稅專用發票更容易獲得,企業要加強發票管理,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
(四)合理利用抵扣政策。首先,對于主要通過為大型企業提供勞務獲取微薄利潤的建筑勞務企業,他們固定資產比較少,因此,抵扣額比較小,可以嘗試向國家申請6%的低檔稅率。對于單項價值高年限大的固定資產,應該重新確定計提折舊的周期。
盡量選擇具有增值稅納稅人資格的合作企業。在稅改之前,考慮到原料容易獲得,以及施工成本等因素,通常都會選擇當地的農民和個體戶零星采購,但是在稅改后,為了能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要盡量選擇具有增值稅納稅人資格的企業。財務人員要加強發票管理,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
(五) 加強資金供應鏈的管理。在稅改之后,增值稅發票的開據會加強管理,不能隨便開據。就企業本身來講,加強發票開據的管理。企業吸收資本要在預算人員制定周密的計劃的前提下,配合預算計劃,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在融資方面,多加比較,多向國家的優惠政策靠攏,選擇最優方案;在現金管理方面,不坐支現金,同時提高現金使用效率;在應收賬款的管理方面,加強應收的管理,合理確定周轉進度。
(六) 確定合理的組織機構模式。建筑工程企業可以考慮建設分公司,比如建立機械租賃、材料采購等專業子公司,以收集更加充分的增值稅發票,另外,提供專門的機械租賃業務,以租金方式獲得增值稅發票;或者采用母子公司總納稅的形式進行稅務籌劃,通過權衡母公司和各個子公司的權益,達到降低總體納稅額的效果。
(七)加強企業自身的稅務管理。對稅源各個環節進行強化管理,在稅改之前,建筑企業很多業務都是通過分包或者是項目經理形式進行分解,上下利益不一致,下屬機構為使得利益最大化,虛報納稅發生額,對于企業的稅務管理帶來很多困難,在稅改之后,這些問題都會一一呈現出來,甚至被放大,因此,企業應在各個環節加強稅務管理。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對分包及下屬單位的監督,同時加強增值稅發票管理。(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