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證券、期貨市場和產業的擴大,證券、期貨內幕交易在我國普遍的存在導致出現許多亂像,探討內幕交易的內涵及立現狀依據、原理,現存的立法缺陷以及及如何完善立法中現存缺陷,來保護證券、期貨市場的正常管理秩序和證券、期貨投資人的合法利益。其中著重討論如何完善內幕交易刑事責任的立法,并以美國、德國的立法模式進行對比研究,從中發現適合我國國情的借鑒之處進行探討。該討論有利于我國證券、期貨市場正常健康平穩的運行。
一、關于我國內幕交易罪的立法現狀及依據
(一)立法現狀:內幕交易是證券、期貨犯罪中最常見的犯罪形式,主要指證券、期貨的內幕人員或其他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員以獲取一些不當的利益為目標,無論是自己利用內幕信息還是建議他人使用內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該信息進行證券交易產生不利后果的都屬于內幕犯罪。一直以來是否將內幕交易納入刑事法律的調整的體系中,都是學界爭議較多的一個問題。在市場的角度看,市場應有足夠自由氛圍,希望減少干預。而在公共的角度證券市場需要監管與控制。當然,就筆者想法而言內幕交易罪的刑事立法與完善是必要的。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廣泛立法模式選擇的是附屬刑法的這種形式,我國根據證券、期貨市場的情況采用的是刑法典與附屬刑法規定相結合的一種刑事立法模式。
(二)立法依據:首先,內幕交易這種違法行為會對證券、期貨整個管理秩序造成不利影響,我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發展的對立法有客觀需要。我們現在處于開放的市場中,是各種資金與信息共同流通的開放市場,如果對其操控不到位,內幕交易就會破壞整個證券、期貨市場公正的秩序與原則。其次,想要完善法律對證券、期貨市場體系的調控,內幕交易必須受到刑法規范。 中國初期用行政的方法結合其他手段對經濟市場進行管理。也是初期的市場開發時一種妥協性的政策。一國的金融市場如果想有所規范應在法制化的環境發展,內幕交易必須要在刑法的調整范圍之內發揮它威懾防止犯罪的作用。最后,內幕交易直接侵害的是投資者的正當合法權益,禁止內幕交易將其納入刑法規范是維護投資者利益的需要。
二、中國關于內幕交易罪刑事責任立法缺陷分析
從我國對證券、期貨市場內幕交易罪的立法上看,到現在為止,這方面的立法處于一個發展中的階段,刑事立法上的不足尤為突出。相關法規出臺時間較短和規定范圍較狹隘。
(一)立法模糊
首先,我國的刑法對內幕交易罪的規定中有情節嚴重的與情節特別嚴重的情況檔次設定。然而現行立法中關于內幕交易罪中何為“情節嚴重”或“情節特別嚴重”作了一些司法解釋, 如《內幕交易犯罪解釋》第6條、第7條的規定情節嚴重應滿足的數額以及犯罪次數有了一些細致的規定。但沒有對應有的具體的多項指標進行規定,并且在實踐中有許多數額遠超指定數額的案件只進入了行政追溯程序,實際上并沒有做出有效的作為和追責措施,但這是定罪量刑的極其重要標準,這個標準的無法推定使犯罪行為在實踐中認定時存在一定模糊性。
其次,根據刑法規定,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有重大影響的信息掌握在手,尚未公開前進行違法行為的可以視作觸犯了內幕交易罪。然而“重大影響”與“未公開的信息”的認定都具有相當的模糊性,內幕信息的重要程度如何判斷?內幕信息公開的程度又如何認定?證券、期貨市場瞬息萬變,多重大的損失或利潤可以給予其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投資者對于重大信息的知曉途徑和時間是應當相同的,這兩方面的認定明顯就會欠缺解釋與規定。如何去認定內幕信息是否公開和信息公開程度,有一些學說如 :形式公開或實質上的公開,是公開的方式依托的方法不同。法律對法定公開有這樣的規定如在《證券法》第 70 條有寫到:信息應當在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的媒體發布,同時將其置備方便供社會公眾查閱,但具體認定還需多加考慮。
(二)立法有效性不足
第一,我國的刑法對內幕交易罪的規定中無論是自然人還是單位犯內幕交易罪,都只有拘役和有期徒刑兩個主刑刑種和罰金一個附加刑刑種可供選擇。從刑種來看選擇面較為狹窄。內幕交易罪的實際操作中的情況多種多樣,但刑法種類如此單一,需要進行調整。對規模較大的公司來說,內幕交易如果是單位犯罪,可以給予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附加刑方式對于防止其利用便利條件實施繼續內幕交易犯罪有警醒與防范作用;針對一些實施內幕交易情節特別嚴重的犯罪分子,繳納定額的罰金不足或不夠引起警醒作用時,增加沒收財產這一形式的刑法有更深遠意義。可以根治犯罪、投機人士再次實施犯罪的一切條件.
第二,《刑法》第180條在修正案(七)中增加了一種犯罪情況:“明示、暗示他人從事上述交易活動”,即一種建議行為。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取證極其困難,難以捕捉證據。在司法實踐中,有關內幕交易人員泄露內幕信息的犯罪都已經有很大難取證難度,更何況“暗示”形式的透露信息。故沒有具體的司法解釋對這一條款作具體的認定是非常遺憾的,筆者認為對于明示、暗示他人從事證券、期貨的內幕交易行為起碼得有一個操作標準否則難以認定,更別提有效的實施。
三、中國關于內幕交易罪刑事責任立法完善建議
(一)立法模式的完善
第一,美國的證券、期貨市場發展成熟,因此它的發展歷史和經驗都有一定可借鑒性。而美國采用立法模式是的是附屬刑法與單行刑法規定結合型。這個的特點是除專門法律法規的規定,還有單行刑法對內幕交易罪對其進行規定。我國的立法模式與美國初期有些相似,上個世紀 80 年代以后,證券市場上發展的同時也更難管理起來。期貨市場早期,美國希望市場能夠自由發揮但后期因為市場波動強烈也頒布了專門的《期貨管理委員會法》和《期貨交易法》來進行調控和管理。對比我國與美國關于證券、期貨內幕交易罪的刑事立法模式來說,因為其背景和市場條件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美國規制內幕交易罪的法律規范是隨著證券、期貨市場發展而由證券、期貨市場自發形成的,與它的經濟政策有關。而中國關于證券、期貨市場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但現在內幕交易的情況發展以及難以遏制,可以考慮出臺單獨的單行法規的模式來重點針對內幕交易罪的不利后果,并將單行法規與刑法180條緊密聯系起來,加強懲罰的力度。
第二,德國對內幕交易罪的設定也是采用了附屬刑法的立法方式但與我國有些不同。德國延續一貫的穩定與嚴謹的風格,德國立法者為了保持刑法典的相對穩定性一般不會輕易修改刑法典,在94年時在《德國有價證券交易法》在14條明確禁止了內幕交易的行為,并且在法規的38條中規定了內幕交易行的刑事責任,沒有將其加入刑法典中,只是作為附屬的刑法。但德國對于內幕交易罪的內幕交易罪執行機構十分有效,由聯邦有價證券交易監督部 證券交易所以及檢察機關三者組成連接緊密,規范力度大,雖然都以以監督職能為主但注重方向具體功能有所不同。 我國雖使用刑法典與附屬刑法規定相結合形式上比德國對內幕交易罪的打擊要重視但實際很多或大或小的犯罪都不能被及時發現。且我國雖然在《證券法》、《期貨管理交易條例》指明了內幕交易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構成犯罪 但卻并未對此單獨分配相應的法定刑,而僅以“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眮硪还P帶過,實際操作效果并不理想。故筆者認為應詳細規定其對應的量刑標準來解決《證券法》、《期貨管理交易條例》和刑法之間的連接問題。
(二)立法具體標準的完善
第一,由于我國證券、期貨市場內幕交易犯罪其實數量比較龐大,但與此不相適應的是“情節嚴重”等定罪標準設置過低,內幕交易犯罪“情節嚴重”標準應對指標較少,應設立多指標對應,如對成交資金、占用數額等。至于“重大影響”可以將具體為秩序的實際影響引起了公眾秩序的混亂應當優化應當納入司法解釋中,“未公開信息”的認定較復雜,取證難度很大,實踐中應當謹慎認定,運用形式和實質的雙重判斷方法,并且設置當事人悔罪從寬處理情節,這樣才可以在實踐中更具有操作性,而不是形同虛設。
第二,根據刑法的修正案(七)中規定的,“明示、暗示他人從事上述交易活動”也構成內幕交易罪,那么意思是內幕信息的有特定身份的知情人和無特定身份人都將被定罪,但在法定量刑上應當有所區別而不是在統一處罰標準。我國刑法沒有對間接正犯的一般規定。但可以參考德國《刑法》第 25 條第 1 款規定,“自己實施的犯罪,或通過他人實施犯罪的,依正犯論處?!眱饶蝗藛T對信息的泄露違反了他對發行人的信賴義務,從這個角度出發罪行更大,根據罪刑相適應原則,筆者認為在這個情況內,有特定身份的知情人員構成間接正犯,無特定身份人員構成幫助犯,故量刑標準應當有所區別,幫助犯應當從寬處理。
第三,對于刑種的具體規定應根據具體情況與需要進行細化。著重追究內幕犯罪行為的非刑事責任?,F實情況下內幕交易犯罪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并不多,但內幕交易的行為卻層出不窮,故把重心放在非刑事責任上也可以說是適合的選擇。我國刑法對自然人犯內幕交易罪的情況下,罰金刑時是以“違法所得”為標準,而事實上犯罪的情況可以細化為很多種。因為內幕人自己實施、向他人泄露內幕信息的行為、建議他人從事內幕交易的行為三者的意圖和造成的社會后果都是不同的,應具體參考后得出標準而不是單純去以違法所得來衡量。而且違法所得跟據解釋不包括消極地避免損失有時會出現無錢可罰的情況,所以可以增加沒收財產這一附加刑防止這種鉆空子的情況。
第四,特別是著重追究內幕犯罪行為的非刑事責任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現實情況下內幕交易犯罪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并不多,但內幕交易的行為卻層出不窮,故把重心放在非刑事責任上也可以說是適合的選擇。特別是通過對所有相對交易方的一些賠償,可以將數額定到比較高的位置,一方面,剝奪違法者非法利益,另一方面,對很多市場中的正在違法或試圖違法的人起到有效的心理阻嚇與遏作用不會比刑事手段小。民事責任助于補足行政、刑事處罰的一些不足,有些方面來說警示作用更強。
(三)立法與監督機構的銜接------強化證監會的作用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維護證券期貨市場秩序,保障其合法運行。根據《證券法》167、168條證監會有調查權、行政處罰權等多項權利。在內幕交易只有公安機關與證監會才有查處的權利,但實際上控制的力度很小,僅限有限的預防作用。這點可以體現在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權證管理暫行辦法第44條:證券交易所只能對本所對權證交易進行實時監控而非監管。與國外的證監會相比,特別是德國的聯邦有價證券交易監督形式相同實權卻弱了許多。證監會隸屬于國務院管理,其在行使權力的無疑會收到行政部門的牽制。證監會是否享有行政機構制定規章、發布政令的權力,也存在疑問。賦予證監會行政機關主體地位并賦予證券交易所監管職能是規范內幕交易的必然之路。(作者單位為中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