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2015年濱州醫學院的新生報到數據表明,2013年山東省進行的普通本專科學費標準調整沒有對學生的棄學行為產生顯著影響,學生的就學行為在目前的價格區間上表現出較強的價格剛性。專業之間的棄學率差異源自各個專業自身特點,而非學費的多少。增加高等學校學費定價的自主區間有利于高校優勢學科、特色專業優先創新發展。
2014年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印發山東省深化價格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推進高校學費改革,完善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收費形成機制,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將現行公辦普通高校收費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管理,擴大高校收費自主權。完善高校收費動態調整機制,適當拉開不同專業之間學費差距,形成合理的比價關系,優化學費結構,鼓勵優勢學科、特色專業優先創新發展,適應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需要。
我國學術界關于高校學費的研究,從數量上來看,較為少見;從時間上來看,主要研究都在2010年之前,距今時間較長;從研究方法上來看,主要側重于理論分析。在經濟社會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有重新梳理的必要。在高校收費對學生求學行為影響的研究方面,僅有的研究都表明學費是影響學生求學行為的重要因素。
通過濱州醫學院2012-2015年學生報到數據,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首先,在控制了專業差異之后,2014年的收費標準調整對同一專業學生的棄學率沒有顯著影響;第二,專業之間學費的差異,沒有對棄學率造成顯著影響;第三,造成棄學率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專業本身之間的差別。
除第一部分為引言,介紹研究背景外,本文其余部分結構如下:第二部分說明學費調整的制度背景以及本研究的數據來源;第三部分說明本研究采用的回歸方程與模型;第四部分列出檢驗結果并對檢驗結果進行了解釋;第五部分中對模型的穩健性和內生性進行了討論;第六部分總結本文的研究結論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一、制度背景與數據來源
山東省自2000至2013年的高等學校普通本科學費收費標準源自山東省政府2000年頒布的《關于調整大中專院校收費標準的報告的通知》。此次調整主要是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精神,根據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的。自2000年高校收費調整之后,山東省高等學校普通本專科收費一直沿用上述標準至2013年。2013年,經山東省政府同意, 山東省物價局、財政廳和教育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優化普通高校學費結構有關事宜的通知》,對山東省普通高校學費標準進行了結構性調整。調整了學費標準專業類別,將學費標準專業類別由5類調整為4類,并在此基礎上,對普通本專科學費標準進行了調整。
濱州醫學院是山東省省屬普通高等醫學院校,面向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招生。設有14個院(系)。29個本科專業方向,學科門類較為齊全,可以作為山東省普通二本高校的典型進行研究。由于專業調整和院系增加,學校部分專業在特定年度沒有招生,因此本研究中僅包含了在2012-2015年度連續招生的專業。為排除招生地域因素及高中文理分科的影響,本研究僅取當年在山東省錄取的理科本科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符合上述標準的專業共有14個,包括9個醫學專業:臨床醫學、中醫學、醫學影像學、口腔醫學、護理學、康復治療學、藥學、預防醫學和麻醉學;2個文史類專業:英語和應用心理學;3個理工類專業:生物技術、眼視光學和統計學。由于濱州醫學院的主要生源來自山東本省,且在研究區間內的錄取地區分布相對穩定,其他省份相對投放名額較少,因此山東考生可以作為本校生源的最典型的代表。
本文當中的棄學率是指各專業當年新生被錄取后未來報到或報到后在1個月之內退學的學生數量與各專業錄取學生總數的比值。本研究的數據來自濱州醫學院的新生報到數據。
二、模型
我們使用以下基本方程對學費與棄學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
其中Quitr為各年度每個專業棄學率,為各專業棄學學生數與錄取學生數的比值。Tuition為當年各專業的學費金額(千元),Classj為虛擬變量,控制各專業所屬大類,按收費大類分為醫學類、理工管理類和文史類。模型中同時用向量Zi,t控制了生均財政撥款(gov)和各年度各專業錄取分數與二本線的差值(scg),生均財政撥款與學費共同反映了不同專業的學生培養投入,各年度各專業錄取分數線與二本線的差值反映了各個專業的熱門程度;這兩者也可能對學生的就學行為產生影響。f為時間固定效應,控制其他隨時間變化而不隨專業變化的宏觀經濟變量(如各年度通貨膨脹率、人均GDP、可支配收入等)。
進一步,以2014年為界將數據分為學費調整前和調整后,并對調整前后學費與棄學率之間的關系進行chow檢驗,以此比較收費調整前后學生的就學(棄學)行為是否出現了顯著的結構性變化。然后用pooled ols對方程進行估計。
在基本模型檢驗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研究了不同性別學生是否存在差異。根據性別將不同專業學生分成兩組,設置虛擬變量Male,當錄取考生為男性時Male=1,否則為0,然后分別計算男性學生和女性學生的棄學率,并以以下模型進行檢驗:
三、檢驗結果
對收費標準與棄學率關系的檢驗結果列于表1.從檢驗結果來看,收費標準對棄學率的影響不顯著,僅性別、年度和專業大類解釋了棄學率變化的22.81%,檢驗結果表明,男性考生的棄學率顯著高于女性考生,在模型(3)的基礎上,我們增加了學費與性別的交互項,結果交互項的系數不顯著,即二者對學費變動在棄學率的變化上沒有顯著的差異,為節約篇幅起見,回歸結果未在表中列示。
由于高等教育的準公共用品屬性,一直以來,高等學校收費由政府定價,并非高等教育的市場價格,因此高等教育收費的標準長期以來低于其市場均衡價格。從棄學率的數據來看,在目前的價格區間內,高等教育的需求具有相當大的價格剛性,學費的變化沒有影響到學生就學行為。但學費價格低于均衡水平會導致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給不足,從而導致各地對錄取名額的激烈爭奪,這一點在優質教育資源上體現得更為突出。學費僅僅是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所付出成本的小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成本來自于放棄4-5年的工作收入和工作經驗的機會成本。從上述檢驗結果來看,男性的棄學率高于女性,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男性的風險偏好更強,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更容易進行風險較高的選擇,因而男性更可能選擇復讀或不接受高等教育直接工作,而另一方面,男性平均收入高于女性也可能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僅僅按照2012年山東省最低工資標準950元/月計算,接收高等教育的機會成本也遠高于現行普通本專科學費標準。
以往的研究都表明學費是影響學生求學行為的重要因素,但與以往研究相反,本研究沒有發現當前學費的增長顯著影響就學行為的證據。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兩點:
第一,研究的時間區間不同,以往研究的時間較為久遠,大多發生在2000年高校收費改革之后的幾年內,距今已有十幾年的時間,在這段時期內我國的國民收入和經濟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高等教育收費卻一直維持原有標準未有相應的變動;第二,以往的研究大多側重理論分析,未能進行實證研究,而進行的調研在樣本選擇上也具有一定的偏差,僅包含了在校學生,而且調研當中也可能出現回答上的偏差;本研究是基于學生的實際就學行為進行的,因而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學生的真實選擇。
2013年山東省學費調整從相對幅度來看,各本科專業平均上升了20%左右,但這一調整并未顯著影響學生的就學行為,學生的就學行為顯示出相當大的價格剛性。學生就學行為的差異主要源自各個專業自身的特點而非學費的多少。
四、模型穩健性與內生性的討論
為檢驗模型的穩健性,我們同時使用學費變化率Delta=Tuitiont/Tuitiont-1-1衡量了年度間的學費變動幅度。另外,在考慮了通貨膨脹之后,將所有價格以山東省消費價格指數(CPI)將各年度學費有關變量折算至2012年價格后重新對模型進行了估計。用不同變量進行回歸的結果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
本研究中可能出現的內生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遺漏變量和模型識別問題。在基本模型中對可能遺漏的變量通過雙向固定效應固定了專業和年度變量,但為進一步控制模型可能出現的遺漏變量而造成估計的學費系數出現的下偏,我們使用固定效應模型(FE)控制了隨專業特征不同而變化的變量,對上述方程重新進行了估計。經過以上處理之后,結論均未發生實質性變化。由于山東省學費標準自2003年調整以來未發生變動,因此模型中不存在識別問題導致的內生性。而2014年度的學費調整也是以專業大類為基礎進行的普遍調整,此項決策并非源自專業之間的棄學率差異,因而不會導致模型的內生性問題。
五、研究結論與不足之處
從2014年山東省實施的高等學校收費標準調整帶來的影響來看,在現有的價格區間內,學費的調整并沒有引起學生就學行為的顯著變化,學生的就學行為在此價格區間內顯示出較強的價格剛性,這一方面源自學費在學生求學總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較小,另一方面源自從2000年以后學費標準未隨居民收入進行調整,從而長期偏低。從目前情況來看,學費缺乏彈性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學校在特色發展和優勢學科發展上的激勵,導致學校的優勢學科可能投入不足,而非優勢專業投入過多。目前高等學校發展“大而全”的現象與學費標準彈性不足有一定的關聯。增強高等學校學費標準的彈性,根據不同的專業特征放寬學費的浮動區間,鼓勵高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可以激勵學校在優勢專業上進行更多的投入,從而有利于學校辦出自身特色,適應應用型大學建設的趨勢。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于,本研究只基于濱州醫學院的各年新生錄取數據,但學費調整對其他類型的高校影響是否相同則無法確定;專科學校受到的影響是否顯著,一本高校是否沒有受到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另外,盡管濱州醫學院涵蓋了大部分的學科門類,但綜合性高校的數據可能更能具有代表性。盡管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濱州醫學院可以作為普通二本學校的代表,本研究的結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單位為濱州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