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生態相融合,衍生出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領域,其功能涵蓋網絡投資理財、互聯網借貸、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等。互聯網金融以其時尚新潮的理財理念和“低門檻、高收益、便存取”等特點迅速俘獲了眾多大學生的“芳心”,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理財觀念與行為。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理財教育,探索構建大學生理財教育的標準化體系尤為重要。
一、當今大學生理財的主要特征
(一)互聯網理財參與度高
時下,互聯網理財熱潮涌入校園,余額寶、現金寶、理財通、愛錢進、P2P等新興理財方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互聯網理財產品大大迎合了大學生投資、消費的需求,吸引他們紛紛“試水”互聯網理財。當前,大學生已經成為了互聯網理財的主要群體,90%以上的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產品進行理財,只有極少數大學生表示尚未接觸過互聯網理財產品。
(二)投資理財相對保守
大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投資理財意向,但由于自身理財意識薄弱、理財知識和技能欠缺、資金有限等因素,目前大學生投資理財仍處于較低水平,對于網絡投資理財則更為保守和謹慎。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網絡投資理財主要集中在余額寶等低風險的產品上。相較于投資的高收益,大學生普遍更傾向于理財的安全性。
(三)非理性消費現象普遍
消費是大學生理財的重要內容。當前,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現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現為:攀比消費、從眾消費、享樂消費以及沖動消費等。互聯網的發展更是極大地刺激了大學生的消費欲望,也為其非理性消費提供了溫床。一方面,網絡購物五花八門、促銷廣告鋪天蓋地,諸如天貓“雙十一”、京東“6.18”、海購網站“黑色星期五”等已成為大學生的購物狂歡節,不少大學生經不住網購的誘惑淪為“剁手黨”。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網上支付、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也為大學生網絡購物提供了方便。
(四)理財風險意識薄弱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互聯網+模式下,理財風險較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方面,傳統金融業的理財風險并沒有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消失,反而表現得更加復雜;另一方面,互聯網理財同樣風險重重,存在法律風險、技術風險、信用風險等問題。然而,大部分大學生對理財風險認識不深,對互聯網理財風險的認識更是有限,容易輕信所謂“固定收益”、“零風險”的承諾,盲目投資“高風險”理財產品,輕易泄露個人信息,誤信網絡中獎陷阱,隨手掃描不明二維碼,隨意進行網絡借貸等。
二、大學生理財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理財觀念與能力不僅決定著個人家庭財務的管理,更影響著未來金融市場的走向與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強大學生理財教育勢在必行。
(一)培養大學生理財觀的重要手段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對理財方面比較淡泊,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理財意識,高消費、亂花錢等現象泛濫。高校理財教育是彌補大學生理財短板的重要手段,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理財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投資觀,同時還可以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二)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創業難的重要途徑
當前形勢下,大學生群體“就業難”、“創業難”問題日益凸顯。畢業生面臨供大于求的市場行情,往往難以滿意的工作;而選擇自主創業既缺乏資金支持,又不具備較好的資金運作能力。理財教育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創業難的困境。一方面,理財課堂教育可以通過向大學生傳授投資理財的相關知識,幫助大學生正確評估創業項目的市場前景,評判可能出現的風險,從而更好地規避創業之路上的“陷阱”;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大賽等理財教育實踐活動可以鍛煉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他們的創業夢積累實戰經驗。此外,互聯網理財也給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方”。大量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出現,諸如P2P借貸平臺、眾籌平臺等,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無擔保、無抵押、低利息的貸款,有效解決大學生創業的資金問題。
(三)國民經濟穩鍵發展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是未來經濟社會的主要力量。美國經濟學教育國家委員會主席Robert F. Duvall認為:“對青年人進行經濟學和個人理財教育對建立一個擁有深謀遠慮的投資者和儲蓄者,有見識的消費者,高勞動生產率的勞動力,負責任公民和全球經濟有效參與者的國家是至關重要的。”高校理財教育既可以為未來金融市場提供高層次的專業人才,也可以向經濟社會輸送具備良好的理財觀念和較強的理財能力的公民。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理財教育有利于促進未來金融市場穩定運行與社會經濟穩健發展。
三、互聯網+視域下構建大學生理財教育標準化體系的可行路徑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理財觀念和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新形勢下,大學生理財教育應當緊跟互聯網+潮流,從大學生的理財需求與實際出發,積極構建課堂教學、教育實踐與理財文化三位一體的理財教育標準化體系,形成線上線下教育互補、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全方位育人局面。
(一)雙重渠道設置理財教育課程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理財教育的主渠道。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理財課程的設置也應與時俱進,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二者齊頭并進、功能互補,更好地夯實大學生理財的理論基礎知識。
第一,開設線上線下教學課程。高校應采取傳統課堂與網絡教學并重的方式開展理財教育。一方面,充分發揮傳統課堂的重要作用,采用必修課、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對財經類專業與非財經類的學生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構建理財教育網絡課程,積極挖掘學校現有網絡理財資源,引進校外網上公開課,完善理財教育的網絡教學。
第二,更新理財教育課程內容。當前大學生理財教育課程內容要及時更新,做到傳統理財課程和互聯網金融知識相互融合。具體說來,就是要在開設《宏觀經濟學》、《金融風險管理》、《證券投資學》、《投資理財理論與實務》等傳統理財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互聯網理財經濟學》、《新型投資方式分析》、《創業投資》等相關內容。
第三,重視理財投資風險教育。互聯網+境遇下,理財投資風險重重、暗礁密布,加之大學生自身風險意識薄弱,故而頻頻出現支付寶被盜刷、投資理財產品血本無歸、高利網貸無法償還等困境。因此,提高大學生理財投資風險意識尤為重要,高校要把理財投資風險教育作為大學生理財教育的第一課,增加理財產品風險分析、互聯網金融風險揭示等內容,幫助大學生認清投資理財的本質,培養大學生規避理財風險的意識與能力。
(二)三管齊下開展理財實踐教學
理財教育是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建設大學生理財教育標準化體系應當遵循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為大學生理財教育創造良好的實踐平臺與基地。
第一,建立校內理財教育實驗室。高校可以創造條件建立理財實驗室,購買理財軟件系統,完善實驗室設備;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或實務證券投資、模擬金融市場運作。通過理財情景式教學,提升大學生的財富觀念,幫助其更好地找準投資理財方向。
第二,校企合作共建理財實訓基地。高校理財教育實踐基地的建立要善于借助社會力量,開展校企合作,優勢互補,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理財教育。高校要積極與銀行、證券公司、互聯網理財平臺等金融機構廣泛合作,為大學生提供見習、實習、調研的機會,豐富大學生理財的實戰經驗。
第三,創設網絡理財實踐平臺。互聯網+時代,網絡投資理財實踐平臺是大學生理財教育有效的實踐平臺。高校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網絡虛擬投資、虛擬交易、個人資金賬戶管理平臺等方式進行實踐,幫助大學生熟悉網絡投資的運作模式,進一步了解各類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特性,學會規避理財風險;總結投資理財的經驗教訓。
(三)多措并舉打造校園理財文化
校園理財文化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營造濃厚的校園理財氛圍對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理財觀念與習慣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第一,校園媒體宣傳造勢。高校可以利用校園網、微博、微信公眾平臺、電視臺、廣播站、報紙、電子屏等校園媒體傳播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價值觀,大力推介理財相關資訊與校園理財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理財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理財觀。
第二,創新校園理財文化活動。高校可以設立校園理財文化節,組織以消費、投資等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富有特色的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模擬炒股大賽、創業設計大賽等,增加理財教育的趣味性,調動大學生理財的積極性。
第三,管理校園理財社團。高校應鼓勵和引導學校理財社團的成立,聘請專業老師擔任社團的指導與顧問,支持社團開展豐富多樣的理財活動,盡可能地為其提供經費、場地保障等。
第四,開展理財論壇與講座。高校可以邀請校內外理財專家學者舉辦理財講座,以校外投資理財人士為主,例如銀行、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互聯網理財平臺等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向同學們宣講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大熱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最前沿的理財專業知識和自身實戰經驗等。(作者單位為湖南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