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企業是全民所有制下的國家公有經濟,執行國家的計劃和服從國家的統一領導,因此,在國有企業創立之初便和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國有企業為國家的經濟增長贏得利益,樹立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政府也保障國有企業的發展和鞏固,推進國有企業的成長,政企關系成為當今社會熱點的問題之一,縱看歷史,不同歷史時期的政企關系截然不同,更是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研究良好的政企關系不僅可以理清政府職能定位,也能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字:政企關系;計劃經濟;市場經濟
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經過了30多年的歷史變革,政企關系不僅涉及中國改革經濟體制,而且在建立市場經濟過程當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如今的政企關系已經漸漸地邊緣化,但在市場化改革的本身至始至終是政府制定的,政府的一舉一動牽制著市場經濟的動態和進程,波記者市場機制的作用范疇,所以,政府對企業的影響仍不容小覷。
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企關系
我國從1949年至1978年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前,實行的均是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是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主要通過指令性計劃進行直接管理,對企業的產品統購統銷、企業生產統一計劃、財政統收統支、人事統一調配,企業難以擁有自主權。國家實行的統收統支的財務制度,使得企業的營利額和所有財務大權牢牢地掌握在國家手中,企業也不由得在生產、銷售、管理方面全權的依靠著政府。因此,當時也有人稱國有企業為國營企業。
1958年隨著經濟形勢的略微變化,國務院提出了逐步減少指令性計劃,實行全額利潤分成制度,相繼也逐步擴大了企業的人事權、財權和機構設置權。1958年至1978年,國家的重心是發展經濟,因此,國家投資陸續建立規模各異、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的國有企業,構成了中國國有經濟的基礎。2這個階段國有企業呈現了經濟體制為“五定,五保”的特點,1961年中央頒布了《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在條例中明確規定國有企業的性質和基本任務,強調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經濟組織。國有企業的根本任務是營利和發展,國家的主要任務是扶持和推進,國企要完成國家所規定的計劃,研發社會產品,增加企業利潤,擴大企業規劃,促進企業發展。國家對國有企業實行了“五定”,企業也回應給國家“五保”。3
二、經濟體制轉軌期的政企關系
對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種種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央針對國有企業的弊端和缺陷提出了改革經濟體制,從企業制度改革、培育市場經濟主體、構筑市場經濟微觀機制入手,拉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序幕。4
在這個階段,中央政府對國有企業也轉變了自我角色定位,逐步由主動管理染化成間接管理,從統一管理轉變成為利用法律和經濟的手段間接管理。一方面,通過憲法規定國有企業的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政府通過市場調節有序的推進國有企業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在傳統經濟下的主要問題便是價格,所以轉型期政府為了滿足市場的供求關系,主要提出了采取計劃價格,促進市場迅速發展。
三、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企關系
鄧小平同志在南巡時候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說明要加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使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所謂進入新時期就是要開創新的領域,敢邁步伐,敢做大動作。國有企業改革也便是在市場經濟下的新代名詞,在所涉獵的改革領域有勞動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內部分配制度。同時,政府給予了企業更多的自主權,比如經營決策權、產品勞務定價權、產品銷售權、物資采購權、工資獎金分配權、留用資金分配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等等,即便下放諸多權力,但由于中國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國有企業一直以來是國家的一部分,政府發文要求政企分開,其結果不一定所有都要分開,根據國外的經驗,政府這雙“有形的手”掌控市場的“無形的手”時,該聯手即聯手,該放手應放手。
這一時期,現代企業制度、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相繼的浮出水面,成為了市場經濟的碩果,也因此才能促使現在國有企業的輝煌。這一時期政府和國有企業有著幾個特點:
由上下級隸屬關系轉變成產權所有關系。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明確規定,中國企業屬于國有資產,企業擁有國家出資的全部財產分配權,改革后的國有企業80%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政府和企業之間形成了產權關系的法律制約。
由國家掌權轉變成國資委統一管理。國家在2003年時成立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通過國資委的行政職能對國有企業有序運營起到管理和監督的功能,促進企業實現盈利和增值,國資委全權形式國家職能對企業進行管轄,決不允許其他部分對企業進行干涉。國資委的成立不僅推進和指導國有企業的改革和重組,也對國有企業的結構和布局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未來政府和企業的關系
政企關系至始至終都是“藕斷絲連”,其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工程,政企關系更是與改革是相伴相生的關鍵詞,政企關系良好的互動能夠決定國家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發展模式。在發展中的市場經濟,政府對企業的生存之道和發展之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企業來說政府可為“幫助之手”,但也能成為“無用之手”,甚至成為“掠奪之手”,這便要明確好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二者理應積極的成為“政企共謀”的關系,政府對市場進行積極的宏觀調控,避免出現市場失靈現象;而企業也要積極的為政府創造價值,贏得競爭力和影響力,避免出現負面效應,建立一個政府和企業的共贏關系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張卓元,鄭海航.中國國有企業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22.
[2]梅偉霞,我國轉型期政企關系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5,44.
[3]喬均,國有企業改革研究,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5:243.
1侯路(1983—),女,民族:滿族,籍貫:遼寧遼陽,學歷: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畢業,職務:中國五洲工程設計集團,董事會辦公室行政秘書。
2張卓元,鄭海航.中國國有企業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22.
3梅偉霞,我國轉型期政企關系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5,44.
4喬均,國有企業改革研究,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