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已成為中國西北五省(區)的重點發展戰略,西北五省(區)正在積極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規劃,對于我國3000萬穆斯林人口約占70%的西北五省(區),穆斯林民族清真的認同,給西北五省(區)與阿拉伯等穆斯林國家發展清真產業帶來了新的契機,清真產業也成為西北五省(區)和阿拉伯等穆斯林國家發展經貿關系重要的連接紐帶。在實證歸納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運用SWOT分析原理,對西北地區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找出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在新形勢發展背景下的比較優勢和劣勢,提出了提升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詞:清真產業;產業競爭力;SWOT原理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已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發展戰略,隨著中阿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中國與海合會自貿區談判進程的加速以及中阿博覽會等國家向西開放戰略的實施,伴隨國內外清真產業競爭不斷升級,要發揮的獨特優勢,不斷地挖掘整合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資源,不斷建設和創新清真產業,提高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的競爭力,對于深化發展西北五省(區)和阿拉伯等穆斯林國家的經貿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競爭力優劣勢比較
西北五省(區)及周邊五省擁有濃厚的穆斯林清真、遼闊的地域、豐富的土地資源和農產品以及龐大的畜牧業。近年來,清真產業在國家政策大力的支持下,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動態,每年的清真產業總產值以10%以上的比例增長,從《2012年中國餐飲業市場調查報告》中可以清晰的得出,清真產業的發展已經滲透到我國97.3%的縣市。巨大的市場需求量是清真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西北五省(區)及周邊五省大力發展清真產業,是提高各地區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選擇。
西北五省(區)及周邊五省清真產業競爭力優劣勢比較:
(一)優勢如下:
陜西:
1、區位優勢:陜西省東與山西隔黃河相望,西連西北五省(區)、甘肅、北鄰內蒙古,南連重慶、四川,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有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之便。
2資源優勢:農業資源豐富,正在打造畜牧業和林業產業強勢產業。煤、石油、天然氣三種支柱性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在全國位次分別為:媒全國第三;石油全國第七;天然氣全國第二。
3、產業優勢:工業基礎較好,產業體系較完整,人才資源豐富。
4、回族為主體,約占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的79%。
5、西北五省區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經濟實力最強地區。
6、西安國際清真食品工業園區康師傅、今麥郎、雙匯、金鑼等清真肉制品等知名企業陸續入園。
7、清真美食如羊肉泡饃、灌湯包子、臘羊肉、油茶等家喻戶曉。
甘肅:
1、區位優勢:西北交通咽喉地帶
2、風能資源豐富,風力資源居全國第5位;中國太陽能最為豐富的三個區域之一。
3、產業優勢: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蘭州牛肉拉面”有口碑。
4、會展經濟和基地建設:甘肅省張家川縣,通過舉辦清真食品節,全力打造清真食品美食之都和中國清真食品美食基地,臨夏清真食品業,初步形成以清真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飲品、農產品、副食品餐飲為主體,面向農牧區輻射東西部地區的生產經營格局。
寧夏:
1、區位優勢:地處東亞大陸和中國北部幾何中心,處在“雅布賴”國際航路開辟中東、歐洲和非洲空中通道的理想節點上,是中阿經貿物流的低成本通道。
2、伊斯蘭清真文化優勢:具有其他地區無法替代的伊斯蘭民族清真認同。
3、物產資源豐富:銀川平原引黃灌區是全國小麥、水稻高產區,人均產糧、蔬菜、水產品、鮮奶等西北地區位居前列。煤炭資源最大質優,儲量居全國第5位。煤、水能、油、氣齊全。
4、清真產業園區:賀蘭德勝工業園區和吳忠市清真食品工業園區,推進了寧夏清真產業的升級,構建產業集群,走集約化、規模化路線。
5、認證優勢:國家民委審批寧夏成立清真食品認證中心。與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清真HALAL認證機構達成相互認證協議。
6、經貿發展優勢:與中東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地區發展貿易往來的國家已經達到124個。
7、寧夏2所阿拉伯語學校為清真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8、“中阿博覽會”為寧夏清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臺。
新疆:
1、區位優勢:中國向西開放重要門戶,也是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通道,與8個國家接壤,是中國陸地邊境線最長的省區,通往中亞的商貿集散地。
2、資源優勢:農牧業資源豐富。煤炭資源預測儲量位居全國首位。石油儲量居全國第二,天然氣探明資源量居全國首位。太陽能,居全國第二。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3、民族清真優勢:農牧產品加工產品基本上都是清真產品,具有天然的優勢。
4、維吾爾族、回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等穆斯林民族聚居地。
5、清真飲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清真美食烤全羊、烤全駝、烤羊肉串、手抓羊肉、大盤雞、手抓飯等美肴。在烏魯木齊共有8000多家清真食品生產企業。
6、會展經濟:新疆每年都要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服裝服飾文化節”和“中國烏魯木齊清真食品暨民族用品博覽會”。
青海:
1、政策優勢:清真產業已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來發展和扶持。
2、畜產品豐富、受污染很少,“綠色”生態產品品牌已有一定聲譽。水能儲量在國內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光能豐富。化石能源豐富。石油資源量達12億多噸,天然氣資源量是全國四大氣區之一。
3、會展優勢:從2007年起中國(青海)國際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覽會已經舉辦了9屆,規模大、規格高、影響力不斷增大。
4、穆斯林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清真產業歷史悠久,穆斯林人口有110多萬,占青海總人口數的1/5。
5、從事清真食品生產、加工的廠家達530多家,從事清真餐飲服務業的有4000多家。
6、清真食品產業的產品種類齊全:有傳統的糧、油、肉制品、清真方便食品、保健食品、調味品、清真生鮮食品、速凍食品、乳制品、民族特色商品、保健品、穆斯林服飾,在國內市場上占有重要的市場份額。
(二)劣勢如下:
陜西:
1、信仰伊斯蘭教人口比例低,缺乏發展清真產業的良好經濟、人文環境。
2、清真產業基礎薄弱,企業規模較小。
甘肅:
1、區位欠佳:清真產業主要分布在臨夏,交通閉塞,運輸不便。
2、競爭力較弱:產品質量較低,企業分散,規模較小,發展大型企業的潛力有限。
寧夏:
1、國際市場空缺嚴重,西北五省(區)對國際清真產品市場開發力度不夠,造成了國際市場的空缺。
2、市場媒體宣傳力度不大
3、“龍頭”企業少、規模小、聯帶作用小
新疆:
1、社會經濟環境受“東突”干擾破壞。
2、資源儲備不足:80%的天然草場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荒漠化土地面積逐年增加,牧業發展的后勁嚴重不足。
3、加工能力較弱、規模較小且分散。
4、產品質量較低,受到哈薩克斯坦等畜牧業發達國家的沖擊。
青海:
1、區位條件差,交通不便,對外貿易不便。
2、成本較高:畜牧業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域遼闊的天然草場,加工企業多分布于西寧等城市,畜產品的收購成本較高。
3、產品以低端市場為主,缺乏高端產品。
注:根據西北五省(區)統計年鑒(2013)數據整理所得
二、提升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競爭力對策
(一)構建人才培養中心
人才培養問題是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是否長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高校建設方面,西北五省(區)的大學和伊斯蘭教經學院,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開設相關專業和課程,例如清真產業發展急需清真產品科技研發設計才人、清真市場營銷人才、清真產品質量檢測人才、科技創新人才、伊斯蘭金融人才、伊斯蘭法研究人才以及阿拉伯語和英語的翻譯人才。積極吸引、培育國際化、專業化的人才隊伍,為清真產業發展形成核心的力量。
(二)開發創新現代化清真產品
西北五省(區)清真食品企業應開發適合病者、嬰兒、老人、婦女和學生的營養食品。為西北五省(區)旅游者提供攜帶方便當地特產。進一步開發“枸杞果膏、枸杞咖啡、八寶茶、風味牛肉干制品、風味淡水魚、軟包裝冷食牛羊肉、風味蔬菜、風味馬鈴薯干、沖泡即食水餃、面制品、油面茶”提高清真產品需求品種。開發便利化、綠色化、營養化的清真食品是滿足大量穆斯林消費需求。
(三)建立物流產業園區和物流服務平臺
利用國家高速公路網絡,提高西北五省(區)聯結東西,貫通南北的公路運輸樞紐地位。加強空港物流、陸路口岸建設,充分發揮綜合保稅區和內陸型經濟實驗區的功能,規劃優惠的海關關稅政策,以穆斯林民族宗教清真為紐帶,確保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的過程中符合HALAL認證的標準,構建清真物流產業園區。
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收集、采集、處理,建立清真產品數據庫,開發立體式物流服務平臺構建,客戶與商家通過信譽評價、信息服務,建立友情的鏈接、論壇、在線客服、留言反饋,客戶能選擇出喜愛的物品,在線交易、會員服務、貨物跟蹤給買方提供便捷和優惠,智能配送、倉儲管理、系統管理、貨代管理是“清真”物流服務網絡內部控制,商家、企業也能從網站流量統計數據,分析企業營銷的策略。
(四)打造伊斯蘭金融中心
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積極開發伊斯蘭金融市場。逐步擴大西北五省(區)銀行伊斯蘭金融事業部業務,做好伊斯蘭金融業務的產品開發、風險管理和績效核算,積極穩妥地推進伊斯蘭銀行業務試點。積極吸引伊斯蘭國家保險、擔保等機構來寧發展非銀行金融業務。促進西北五省(區)金融創新,爭取在西北五省(區)建立伊斯蘭金融中心。
(五)加強國家食品安全機制
積極升級西北五省(區)清真食品認證為國家級認證,盡快取得“綠色食品”認證、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和“穆斯林食品”ISO14000健康認證。不斷加強、改進和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加強清真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要積極推動組建中國(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管理和協調,密切政府和企業間的溝通聯系,不斷增強政府管理服務的有效性。
(六)加強國內外互認合作
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要想真正地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要通過HALAL標準的考驗,這絕非輕而易舉。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國內標準的統一,健全國內權威清真認證體系,將西北五省(區)建設成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乃至中國西部地區的國際清真食品認證基地,制定出臺與國際接軌的清真食品衛生檢驗程序和國家技術標準,加強與伊斯蘭國家質檢清真產品互認證工作,積極組織開展國際清真食品認證服務工作。面向馬來西亞、印尼西亞、巴西斯坦、孟加拉等國,重點加強清真食品互認合作。建立健全的清真產業標準認證體系,從而搭建起中阿產品市場的準入平臺。
(七)確保清真產品質量
清真產品品牌的建立,應以質量為本,高質量的產品是西北五省(區)清真產品品牌大廈得以穩固的基石。為了避免清真產品“清真不清真”的問題,政府應加大對清真企業的管理和檢查,企業也應提高清真產品質量,企業之間相互監督。西北五省(區)清真產品加工企業應該從原材料生產、加工、銷售、運輸的整個過程來實行全面的質量管理,全產業鏈的“清真化”,確保清真產品質量。
(八)提升清真品牌價值
清真產品企業應該快速轉變傳統落后的市場營銷觀念,盡快改變數量多、規模小、管理雜,薄利多銷的銷售模式,重點扶持名牌產品,大力支持在國內外穆斯林地區建立分銷點,加大宣傳,通過國內外展會推廣,開辟電視專欄,建立門戶網站等多種途徑,大力宣傳“清真在西北五省(區)”,推動清真清真廣發傳播,提高西北五省(區)清真產品的區域品牌知名度,擴大中國清真產品的海外銷售規模。
參考文獻:
[1]夏合群. 寧夏建設清真、穆斯林產業出口基地的區域比較優勢及優化策略.北方經濟,2009,3.
[2]趙翊.競爭優勢視角下的少數民族產業規模化構建——以寧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為例.對外經貿,2012,3.
[3]李德寬.寧夏“清真產業”發展狀況、問題與關鍵性戰略.回族研究,2010,4.
[4]張耀武.寧夏清真產業品牌發展戰略研究.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
[5]馬佳. 清真食品認證與寧夏清真產業.中國民族,2012,6.
[6]馬鑫. 清真(Halal)產業對寧夏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研究.新疆財經,2012,3.
[7]劉天明, 李文慶. 寧夏構建國內國際清真產業集聚區域研究.回族研究,2013,1.
[8]田曉娟. 西北五省區清真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回族研究,2013,4.
[9]吳素芳. 寧夏清真產業外向型企業發展的路徑選擇.寧夏黨校學報,2013,6.
[10]趙會霞. 基于產業招商的西北地區清真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以寧夏清真產業發展為例.價值工程,2014,3.
[11]馬晶,溫麗.寧夏“清真產業”發展分析及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1,1
作者簡介:夏合群 (1960-),男,教授,碩導,河北河間市人,主要從事國際區域經濟與民族地區經濟與貿易的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西北地區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國家社科基金前期培育項目(2012QSP02);寧夏清真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項目(2013JS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