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電商包括上行和下行兩部分。工業產品從城市送往農村,是下行;農產品銷往城市,是上行。對于農民來說,與下行相比,他們更需要的是上行。只有農民把農產品賣到城市賺了錢之后才會更多的需要城市的下行商品。農民身兼消費者與生產者雙重角色,其消費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生產能力與產品銷售情況。所以,由下至上之后再由上至下,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環。“把產品買進村”是一種責任,“把產品賣出村”是一種擔當,后者尤為重要、更為迫切。
關鍵詞:農村電商;農產品電商;思考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國務院辦公廳、商務部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部署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不管是政府還是電商企業領導人的講話,提到農村電商必然會提到:助力縣域經濟的蓬勃發展。市場蓬勃發展的時候,我們需要冷靜下來思考,發展農村電商的愿景是什么,現實是否與愿景錯位了?
農村電商包括上行和下行兩部分。工業產品從城市送往農村,是下行;農產品銷往城市,是上行。對于農民來說,與下行相比,他們更需要的是上行。只有農民把農產品賣到城市賺了錢之后才會更多的需要城市的下行商品。農民身兼消費者與生產者雙重角色,其消費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生產能力與產品銷售情況。所以,由下至上之后再由上至下,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環。“把產品買進村”是一種責任,“把產品賣出村”是一種擔當,后者尤為重要、更為迫切。
那么,怎樣才能讓農民把農產品更好更多的賣出去呢?怎樣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村電商呢?怎樣才能讓下行與上行進入良性循環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加大宣傳力度,轉變農民傳統意識。
農民的小農經濟意識根深蒂固,對電商缺乏足夠認識,需要各級政府加大對典型的農民電商創業成功案例的宣傳,結合當地特色因地制宜,讓農民認識了解接受農產品電商。
二、加強基層農民和涉農企業電商技能培訓,提供人才支撐。
農民文化水平有限,即使想做電商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難,縣鄉政府應有效利用國家農村專項培訓經費,聯合高校以及有能力的電商企業加強涉農電商培訓。引導大學生返鄉創業發揮專長,帶動示范。
三、創新思維,突破“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頸。
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快遞網點的鄉鎮覆蓋率僅為48%,還有一半左右的鄉鎮不通快遞。物流不暢,農產品自然就難賣出去。很多快遞公司不愿涉足鄉村快遞領域,源于成本太高。
如何才能打破物流瓶頸?政府部門可用政策鼓勵社會資本組建區域投遞公司,這種公司成立后,可招用區域投遞員,專門負責某幾個鄉村的快遞上門攬收、投遞業務。而快遞公司則可共用區域投遞員,按照投遞量支付其報酬。如此,既可解決農村電商“最初、最后一公里”難題,也能夠以集中配送方式,為各快遞公司攤薄成本。另外,冷鏈物流——與農產品電商無法割裂的難題,這是大部分縣城無法建設的。鄉鎮、縣一級政府都期待著進駐當地的電商企業去做物流的投資、電商人才以及特色農產品的包裝和質量追溯體系的建設等。但是,先看看一位縣委書記算的一筆賬是:一個縣從一窮二白到建立完整的溯源體系建設至少需要3-5年的周期,再加上冷鏈物流的建設,評估下來至少要30-50個億,最低也要10億-20億;而大部分縣級財政收入基本都是10億以下,財政收入全部砸進去都建不起來。所以,必須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創新思維將政府、企業、農戶以及線下零散冷庫、物流快遞公司等各方面資源整合,建立最初一公里的準冷鏈與冷庫倉儲,配合有效的包裝送達,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農產品新鮮品質。
四、應用大數據,解決供需對接問題。
農副產品存在供需缺乏有效對接的結構性問題,賣的賣不出去,想買的又買不到。農產品進城的痛點在于,農民缺乏銷售上架和運營能力,農村產品無法外售。利用大數據和物流網,將農民的農副產品與城市消費者的需求進行高效對接,將農副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送到城里人手中。如此,農民不但可以將農副產品賣掉,有時甚至還比賣給傳統經銷售獲得更高收益。
五、農村電商應向“品牌運營+網絡營銷+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精細化管理模式轉型。
農村電商門檻低,快速發展必然加劇市場競爭,品牌意識必然隨之漸漸形成,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趨勢。互聯網縱然可以打破地域界限,讓小鎮農產品也擁有連接世界的力量,但倘若沒有強有力的品牌支撐,要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并且下單,幾無可能。
要化解農村電商的經營“痛點”,需要具備更強的口碑效應。將優質資源整合,形成區域特色生態農產品集群,打造農村電商“升級版”,夯實產業體系,要著力建設電商產業平臺、提升農業主導產業、延伸農村電商觸角。農業觸網電商,若要實現跨越發展,那么經營者則需要轉變舊有思路,從“有多少賣多少”向“持續性供貨”轉變,從傳統的“獨戶分散經營”向專業化“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轉變。鼓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合當地的土地、品牌、營銷等資源,推動農產品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其次,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農產品電商標準制訂、標準化項目建設等標準化工作,并由有關部門或權威機構予以認證,推廣應用。通過推動農村電商的標準化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實現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正如農苗需要悉心呵護方可連綿成片,若要將“農字號”源源不斷地推向市場,打造農村電商的“升級版”,“觸網”農產品也需要在網絡土壤中 “精耕細作”,向“品牌運營+網絡營銷+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精細化管理模式轉型。
最后,在供需之間有效對接,幫農村將農副產品順利賣出去,只是農村電商的第一步,滿足于銷售商角色是不夠的。更進一步,提前介入、深度介入到農副產品的生產全過程中,譬如通過融資為農副產品生產提供充足資金;與風險投資或保險企業合作,降低生產風險;從最基礎的標準化、可追溯開始,對農副產品生產進行深度改造;與地方政府合作,把農村電商當作一項民生工程來抓……農村電商真是大有作為。
作者簡介: 劉丹(1981.9--),男,漢族,河北省石家莊人,研究生,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助教 ,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龍霞(1982.12--),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人,研究生,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軟文營銷、品牌建設。
楊柳(1983.4--),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人,研究生,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