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文在對我國城市化、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三農”問題為切入點,著重分析了如何在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之間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問題,提供幾點個人意見與建議,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三化;三農;機制建設;建議
一、引言
眾所周知,自建國伊始至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在經濟上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農村發展缺乏活力,農民物質生活相對比較匱乏。當然,這一現象是由一系列主客觀因素導致產生的。改革開放以后,尤其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后,“三農”問題成為國家戰略發展優先考慮的問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這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物質生活。
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起,伴隨著國家城市化、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民失地現象越來越多,負面新聞經常見諸報端。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部分地區在“三化”過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工作方式,對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采取一次性買斷形式,導致缺乏謀生能力的失地農民在土地補償金全部消費掉之后生活難以為繼,進而產生上訪、非理性游行等事件的產生。更有甚者,導致極端惡性事件的產生。對失地農民而言,解決以后的工作、生活問題,乃至年老以后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問題有利于其幸福感指數的提高;對國家而言,如何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與農民參與的利益共享機制,事關黨的公信力、執行力,乃至國家長治久安問題。
為研究國家城市化、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及“三農”問題,國內不少專家、學者做了這方面的大量工作。如文認為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文[2-4]也針對我國“三化”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上述文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
二、以“三農”問題為切入點,關于國家大力推行城市化、城鎮化與工業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結合筆者在國家推行“三化”過程中的感受,從宏觀與微觀角度提出幾點意見與建議僅供參考:
(一)從宏觀角度講,應該考慮建立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均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筆者認為,地方政府,尤其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中東部地區的地方政府逐步扭轉以GDP發展為綱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追求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把國家“三化”過程中農民的滿意度指數與幸福感指數作為地方政府考核的一個關鍵指標。對企業而言,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創造稅收與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不妨將失地農民的未來發展問題納入企業的考量指標。同時,以英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的做法為借鑒,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實現利益共享。進一步地,對失地農民而言,學會用市場經濟的眼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用市場經濟的做法融入國家“三化”過程里面來,重視長遠利益,而不僅僅是當前利益。
(二)從微觀角度講,采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解決政府、企業與農民的發展問題。
1.鼓勵農民參與企業價值鏈流程價值創造,堅決反對“一刀切”式的土地買賣行為。對失地農民而言,失去土地意味著失去將來賴以生存的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尤其是在缺乏完善的醫療保障與社會保障的情況下,其未來生活壓力可想而知。基于此,在國家實行“三化”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失地農民未來的出路問題。在這里,筆者堅決反對“一刀切”式的土地買斷行為。農民,或者即將在“三化”過程中失去土地的農民,應該考慮與政府或者企業建立長效的合作共贏機制。眾所周知,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工商產業鏈條時代,農民作為工商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應該充分參與企業價值鏈流程的價值創造,如同投資者購買企業公開發行的股票、債券等,能夠從企業未來的發展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紅利。從一定程度上講,參與企業價值鏈流程價值創造,對于失地農民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2.企業與失地農民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采取措施鼓勵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對于企業而言,假如不考慮企業的產權屬性的情況下,企業生產經營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根據利潤等于企業收益減去成本的計算公式,貌似企業關注失地農民的利益會增加企業成本,從而降低企業利潤。實則不然,通過研究分析發現,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獲利能力更高。眾所周知,我國現在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社會處于矛盾上升期。企業發展需要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市場,農村市場是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企業與失地農民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反過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企業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從而達到雙贏局面。
3.以立法的形式,規范政府、企業與失地農民三方的行為。從國家大力推行法治化建設的層面考慮,迫切需要以行政立法的形式規范政府、企業與失地農民三方的行為。既堅決反對土地強買強賣,規范政府與企業的土地征用行為,切實保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含遠期利益),也杜絕極少部分失地農民對政府與企業的惡意勒索行為,還有助于社會風氣的凈化。進一步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出臺相關規定,對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要實行部分的優惠措施,如降低稅率等,主動引導企業的經營行為。
三、結語
本文以“三農”問題為切入點,針對國家在推行城市化、城鎮化與工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意見。即從宏觀角度講,應該考慮建立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均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從微觀角度講,首先鼓勵農民參與企業價值鏈流程價值創造,從企業未來發展中獲得紅利;其次企業與失地農民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采取措施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再次以立法的形式,規范政府、企業與失地農民三方的行為。筆者在分析過程中,如果存在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劉麗紅.統籌城鄉發展的對策建議[J].經濟導刊,2012年02期.
[2]張暉.我國統籌城鄉發展模式的反思及矯正建議[J].中州學刊,2012年06期.
[3]李振京.調整城鄉二元結構 統籌城鄉發展[J].中國經貿導刊,2011年16期.
[4]宋葛龍.中國統籌城鄉發展改革路徑研究 ——以重慶為例[D].遼寧大學,2012年.
作者簡介:燕春友(1983-3—),男,漢族,山東廣饒人,管理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教學、科研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