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維權是工會工作的基本職責,“組織起來,切實維權”是新時期工會工作的方針。文中闡釋了合法權益的內涵,分析當前中國工會維權職能的局限性及原因,從加強源頭參與、提升職工素質、推進維權制度建設、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等方面,重點探究工會切實履行維權職責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中國工會;維權;基本職責;局限性;對策
一、工會維權的多元解讀
合法權益是指所有法律法規賦予公民的各種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以下簡稱《工會法》)規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
有研究者認為:“合法”指權益之法,不僅包括勞動法律法規,還包括其他一切涉及職工權益的法律法規。但反觀現實,我國頒布的各種法律法規已達3000多部,凡涉及職工權益的內容,只要職工受到了損害,工會都應當予以維護。筆者認為這種解讀過于寬泛也不太切合工作實際。工會是群眾性組織,其職能與權力范圍是有限的,無法承擔維護職工一切合法權益的職責?!豆ā返诹鶙l將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以下簡稱“維權”)的手段和具體內容界定為:“通過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協調勞動關系,維護企業職工勞動權益;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組織職工參與本單位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聽取和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關心職工的生活,幫助職工解決困難,全心全意為職工服務。”從文字表述中不難看出,工會維權的重點還是針對維護職工的勞動權益和民主權利。
二、工會維權工作的局限性及原因分析
(一)經濟發展衍生了多種勞動關系并存的局面。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非公有制經濟迅速成長。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入,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將長期存在。生產方式、用工方式的轉變與生產結構的調整,呈現出了多元勞動關系并存的復雜局面。在企業,拖欠工資、隨意解聘、工傷無保障、孕期解聘等勞動爭議案件更是日漸增加,職工維權的社會需求強烈,相比于日益強大的商會組織而言,工會組織顯得很弱勢,履行職能困難重重甚至備感無力,維權工作的實際效果差強人意,難以真正成為職工切實維權的依靠。
(二)工會維權機制不夠健全。制度是維持組織健康正常運行的保障。面對日益復雜的勞動關系,根據《工會法》的規定,集體合同、職代會是工會維權的重要機制,但在企事業單位尤其是大量非公有制企業中,這兩個機制的建立很不完善,形式主義傾向嚴重。主要表現為缺少協商機制、缺少監督機制、缺少聯動干預機制、職代會制度建設不完善這幾點。
(三)工會維權的局限性?;鶎庸M織維權效果差強人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工會的政治屬性與社會管理屬性之間沒有協調好也是重要的原因。一是準行政化的特點決定了工會自身還不具備足夠的維權實力。中國工會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其在現實社會體系中較強的依附性。工會是黨領導下的職工群眾自愿結合的組織,必須堅定地服從并服務于大局,因此,當工人的漲薪要求與維護穩定大局不一致時,工會如何發揮黨聯系群眾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服務大局與突出維權如何統一起來成為一大難點。二是社會管理屬性弱化。合法的工會組織都以“自上而下”的體系構成,中國工會是一元化的體制:全總-省總-市(縣、區)總-基層工會。雖屬于獨立體制,但其人員編制、工資待遇等隸屬于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會領導由行政領導兼任,政治屬性突出,企業管理者兼任工會主席既符合制度規定也符合體制要求。工會的獨立法人地位大多被捆綁在企事業單位中,不難理解,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企業管理者怎么可能將“以維權為主”的工會職能貫徹到企業管理中呢。因為,維護權益是要求利益均衡的表達,是以損失企業管理者的部分市場利潤為代價的。
三、切實維權的對策思考
(一)加強源頭參與和理論研究。工會維權的源頭應該既有意識形態的理論源頭又有物質形態的方式方法。中國工會在國家政治地位中占有獨特的優勢,是國家政權的支柱,各級工會組織和廣大工會干部應當充分認識并發揮制度優勢,潛心研究中國特色的工運理論,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工會的維權經驗,在如何完善和豐富維權理論上下功夫,建立一套較完整的維權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綱舉目張。通過物質形態的源頭參與,從根本上維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發揮工會“大學?!钡淖饔?,提升職工的素質。工會的教育職能從工會一產生就相伴隨,列寧最早對工會的這一屬性作了準確的論述,他稱工會是工人階級的“大學?!?。面對勞動者參差不齊的素質和勞動技能水平高下的差異,工會要擔負起普及法律法規知識的責任,組織職工學習國家的基本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合同法》《合同法實施條例》等,教育引導職工在自身權益受損時能夠依法表達訴求,依法維護自身的合理利益,提高維權能力。各級工會要制定出提升職工素質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行業特點組織各具特色的技術比武、勞動技能競賽、崗位創先爭優等活動,提升職工隊伍的技能水平。
(三)加快推進工會維權的制度建設
1.建立并完善職代會制度。職代會是我國加強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制度,是職工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利、參與民主管理與監督的主要渠道,是工會組織維權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職代會制度和廠務公開制度,將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話語權、監督權落到實處。做到出臺、實施重大改革方案必須經職代會討論通過,涉及收入、獎金分配、獎懲制度等職工切身利益的方案要提交職代會票決通過,企業政務和財務要公開并在職代會上進行報告,使職代會制度成為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一部分和促進企業發展的有力補充。
2.推進工資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工資是勞動者的核心經濟利益,也是工會組織開展維權工作的重點。推進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就是從根本上維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集體合同的簽訂首先要保證合同內容的準確表述,不可簡單地套用相應的法規,界定模糊。對職工的勞動報酬、勞動權益、保險福利、勞動安全和合同解除等內容,都應該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使之成為職工維權的主要依據。
(四)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工會應積極作為。維權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社會、企業、勞動者甚至法律機構等方方面面,因此,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工會的共同參與。工會要敢于打破傳統思維,創新開展工作,貫徹全總提出的“兩個普遍”的工作方針,充分發揮橋梁與紐帶的作用,提高維權能力并增強維權實效。
四、結語
維權工作是內外兼修的工程,其理論與實踐都是需要長期探討的課題。工會組織在維權工作中既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工會道路,把維護職工群眾具體利益同維護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又要承擔起責任,善于運籌帷幄,科學思考、勇于實踐;既要保護好、維護好、發展好職工的合法權益,又要旗幟鮮明地支持企業改革發展,努力將二者統一起來,勇于在維權工作中探索、創新,共建和諧勞動關系,才能使維權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2001年修正)[EB/OL].(2011-10-27)[2012-12-10].
[2]王祝山.淺析新形勢下的工會組織維權的工作[EB/OL].(2009-10-09)[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