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倡導創新創業是經濟新常態的邏輯必然。創新與創業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創新是創業的動力源泉,創業是創新的價值體現。高校創新創業者人格素養表現為卓越的領導能力、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突出的創新能力、堅定的意志執行力。培育高校創新創業者人格素養應以市場為導向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以實踐為基礎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以責任使命為感召促進大學生心智成熟,以創新為指向營造校園創業氛圍。
[關鍵詞]高校 創新創業 人格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5-0115-03
一、幾個概念的界定
1.人格素養。《辭海》對“素養”一詞的定義有兩個方面:(1)經常修習涵養。如《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2)平素所供養。如《后漢書·劉表傳》:“越有所素養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眾來。”素質只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素養則是指一個人在品德、知識、才能和體格等諸方面先天條件和后天學習與鍛煉的綜合結果。素養比素質具有更為廣泛的內涵和外延。
2.創新、創造、創業與創造力。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道,就業需要依靠創業來帶動。當前,創新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特征,在創新的驅動下,全國尤其是高校都掀起了創業潮。據統計,201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60萬人,創業人數17萬人,占畢業生總數的2.58%;201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80萬人,創業人數23萬人,占畢業生總數的3.38%;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99萬人,創業人數31萬人,占畢業生總數的4.44%;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727萬人,創業人數40萬人,占畢業生總數的5.50%。雖然畢業生創業人數占大學畢業生總量比逐年遞增,但是實際上這一比例仍然較低,創業人數增加幅度仍有較大空間。
其一,創新是創業的動力源泉,創業是創新的價值體現。創新與創業之間的關系,是近年來學界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創業的本質是創新”“創新是創業的靈魂”(本質論)等觀點受到普遍認同。毋庸置疑,這些觀點有其合理性,但很多學者往往對創新與創業的關系產生了一些“僵硬”的看法,得出“沒有創新就沒有創業”(前提論)的結論,更有甚者將“創新=發明創造”,將創新狹義地理解為技術創新,將創新與模仿完全對立起來,這些觀念容易束縛創業者的手腳,不利于創業的開展。因此,無論是“本質論”還是“前提論”,都不能準確描述創新、創業之間的關系。創新不是創業的前提,也不是創業的本質,創業不一定要靠創新,創新只是創業的內因要素,創業是創新的價值體現,是創業的動力源泉。
其二,創造是創新的內在實質,創新是創造的量變延續。創造和創新都是人類的本質屬性,創造和創新的主體相同,但二者又有本質上的不同。首先,創造是一種從無到有的過程,創新是在創造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是對原有事物“從有到好”的改進和“從有到用”的延伸。其次,就發展的深度和時間維度而言,創造相對短暫淺薄,創新則相對長遠深厚。最后,創造是為了人類普遍生存需要而產生的行為,創新則存在于競爭型社會中,其產生與發展依賴于創造。
其三,創造力是創新、創造和創業者素養的綜合體現。創造和創新都是人類的本質屬性,二者主體相同,即創新、創造的主體都是人。不過,能成為創新、創造,甚至是創業的主體,必然有其他個體所不具有的能力,筆者稱之為“創造力”,創造力是創業者個體綜合素養的體現,包括機會發現能力、應變能力、價值創造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
二、高校創新創業者人格素養的特征分析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38次提到“創新”,13次提到“創業”,2次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創業最關鍵的問題是解決人的創新問題,沒有創新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創業的成功,而沒有創新的教育也不可能有創新的人才。高校作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基地,無疑肩負著特殊使命。
創新創業者人格素養是指創新創業者能夠運用專業技能、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從事一定的創業實踐活動,取得相應的創業成績。高校創新創業者應該對自身的職業生涯有明確的目標,并具有與其他社會個體所不同的人格素養。
1.卓越的協調、領導能力。高校創新創業者往往具有其他同屬性的個體所不同的人格素養,這種人格素養的形成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與個體知識多少并無太大關聯,甚至有可能在學業上落后于其他同屬性的個體,但其創新思維卻具備一定的社會和群眾基礎,能得到其他人的認同,進而以自身為核心形成創新創業團隊,在創新創業團隊運作中游刃有余,能夠協調團隊各成員之間的關系,并以自身為中心形成良好有序的運作體系。
2.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市場經濟時代,不是缺乏市場,而是缺少發現。成功的創新創業者總會面臨一個自相矛盾的困境:無法預知千變萬化的市場,但掌握市場信息又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創新創業者必須具有敏銳的市場觀察力,這是每一個創新創業者必備的人格素養。
3.突出的創新能力。創新創業的本質是創造富有新穎性特點的事物,不能墨守成規、人云亦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創新能力與個體知識儲備量無太大關聯,相反知識儲備太多可能會束縛社會個體的創新思維。正如培根所說:“知識本身并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創新創業者要具有獨立思維和批判意識,這是具備創新能力的前提。
4.堅定的意志執行力。實現由創業思維到創業成果的轉化,必須經歷創業實踐。創業實踐是連接創業思維和創業成果的中間階段,沒有創業實踐,一切美好的創新思維都不能實現“物化”,而只能停留在思維層面。因此,高校創新創業者必須將創新思維付諸于創新實踐,在實踐中發揮自身的領導能力、溝通能力、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機會發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執行能力。
三、我國高校創新創業者人格素養提升面臨的困境
1.強調人才培養,忽略市場需求。我國從1999年開始大學擴招,據《199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59.68萬人,截至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已逾700萬人。高校擴招經過15年的發展,招生人數已經是擴招前的4.4倍,但與之不相匹配的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與當前市場需求脫節,忽視人才培養規律,不能適應市場機制的要求,陷入了片面強調人才培養數量,忽視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市場需求的怪圈,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
當前,對創新創業者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高校里的創新創業者被貼上“異類”“不務正業”的標簽,缺乏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對創新創業者人格素養形成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很多高校創新創業者的創新創業想法還沒有付諸實施就被扼殺在萌芽中。
2.倡導成功教育,反對失敗教育。“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是誰都不愿意做失敗者。在整個教育環境里,成功者受到大肆熱捧,卻缺乏對“失敗英雄”的贊美教育。“失敗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失敗承受力,“成功教育”的弊端在于導致創新創業者的潛意識里只有成功,經受不起挫折,面對挫折會出現消極、氣餒的精神狀態,這對創新創業者而言恰恰是最大的教育失敗。
3.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輕視創新創業實踐。2015年12月4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5]12號),要求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在校大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并納入學分管理;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開設創業指導及實訓類課程。可見,教育部門對創業教育很重視,但創業理論教育與創業實踐教育嚴重脫節,全國大部分高校的創業孵化基地未產生實際的創業效果,缺乏機制保障,其作用只限于提供了創業鍛煉平臺。
4.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忽視創新創業支持。營造創新創業氛圍的實質是高校學風的轉變。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必須將創新創業理念內化為學生的價值取向,將創新創業思維外化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這是高校支持創新創業的首要任務。大部分高校都已在或者正在致力于此,但鮮有高校在物質或者資金上肯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支持,或者說支持力度不夠。不過,值得欣喜的是,高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者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正逐漸在校園內形成一種創新創業氛圍。
四、我國高校創新創業者人格素養的培育與塑造
1.以市場為導向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要求高校因材施教,不唯成績,注重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不僅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而且事關民族創新能力的增強。
高校應時刻把握市場的脈搏,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把握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規律,以創新能力來衡量和要求大學生, 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創新教育,在創新創業教學改革、開展創新創業技能培訓等方面下功夫,使學生明白創新能力是人才的本質屬性,進行創新性勞動必須具備“創新人格”。
2.以實踐為基礎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創新創業實踐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關鍵。高校應將創新創業實踐作為學生畢業的考核標準之一,可以開展假期社會實踐,將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并在此基礎上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支持,將創新創業實踐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3.以責任使命為感召促進大學生心智成熟。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由學校到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當前就讀的大學生以“90后”為主,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考慮問題浮于表面。另外,大多數的在校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存在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全大局、缺少愛心等人格缺陷。高校幫助在校大學生,尤其是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格素養,責無旁貸。
4.以創新為指向營造校園創業氛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重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高校責無旁貸,這也是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首要任務。
創新氛圍是高校文化形態的外在表現,通常以校風、學風等多種形式影響著學校的每一個成員,進而構建起高校獨特的價值觀。高校創新創業氛圍的形成離不開優良的校風、學風,因此,狠抓校風、學風建設是高校形成創新創業氛圍的根本。
[參考文獻]
[1]王敏,孫波.試論大學生創新人格的塑造[J].中國冶金教育,2002(5).
[2]莊壽強.普通行為創造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3.
[3]李明建.創新創業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及其培養[J].中國高校科技,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