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判性思維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維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它是繼承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的價值自覺,是應對信息社會的內在需要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遙相呼應。要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需要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改革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法,實施多元化的考試評價制度,共同營造良好的氛圍。
[關鍵詞]大學生 批判性思維 思辨缺席癥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5-0118-03
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基于對國內教育缺陷的反思,掀起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運動”,近年來,美國很多學校都開設了批判性思維課程,批判性思維教育貫穿于美國國民教育體系,成為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在我國,批判性思維的缺乏是制約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阿喀琉斯之踵”,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也明顯滯后,直到MBA、MPA入學考試興起,才引起相關學者的注意,從此人們開始逐漸重視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與應用。
一、批判性思維的內涵與意義
對于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目前采納比較廣泛的一個定義是羅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的觀點: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它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維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批判性思維精神體現為習慣性質疑,善于反思,具有創造性,善于聯想,評價觀點客觀、公正等思維習慣;批判性思維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解釋、歸納、演繹、評價和自我調控等。勇于批判是批判性思維精神的外在表現,善于批判是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內在要求。
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繼承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的價值自覺。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中指出,哲學的迫切任務是“對王國的批判就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二是應對信息社會的內在需要。面對汪洋大海般的信息世界,如果我們不進行鑒別與篩選,盲目地吸收信息,就會變成了別人的精神奴隸。三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直指當前我國教育的弊端,即按照同一個模式培養學生,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性。批判性思維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沒有批判性思維,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四是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遙相呼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習是學生通過實踐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收教師傳遞的信息。批判性思維強調獨立思考,倡導學生主動探討知識,要求學生從知識的接收者轉變成知識的生產者,從背誦者轉變為思想者,這是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呼應。
二、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現狀及形成原因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2012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從國內23所“985”高校中收集了2萬多份調查問卷,比較了中國“985”高校和美國研究型大學,發現20%以上的中國大學生從來沒有在課堂上提問或參與討論,而美國大學生只有3%存在這一現象;同時,只有 10%的中國大學生經常提問和很經常提問,而美國卻有63%的大學生經常提問和很經常提問。面對相差懸殊的調研數據,我們不禁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們的學生變成了記憶軟件,只學不問呢?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同質化
現在我國許多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片面追求大而全,基本上千校一面,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個性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傾向于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專業過細的弊端暴露得日益明顯。傳統的教學計劃沒有將批判性思維納入人才培養目標,片面重視課堂教學,形成了適應其專業特點的思維定式,缺乏對知識的質疑與更新。
(二)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的課堂教學依舊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角,學生學什么、怎么辦基本上都由教師控制,教師的任務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則被動地接收知識,師生之間缺乏平等對話,學生不會去質疑教師和書本上的觀點,不敢向權威挑戰。黃源深先生于1998 年把這一現象形象地稱為“思辨缺席癥”。
(三)單一的考試與評價制度
當前我國高校“為考試而考試”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考試形式較為單一,以理論考試、閉卷考試居多,主要以期末考試成績來檢測學生對知識及相關技能的掌握情況,考試內容多限制在教材甚至教師劃定的重點里,側重于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性思維較少關注。教師閱卷后往往側重統計分數,缺少對試卷結果的分析,考試評價的導向與激勵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四)傳統文化的影響
我國古代就孕育有批判性精神的萌芽,先秦時期的《禮記·中庸》曾指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強調批判性思維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這種批判性精神在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下逐漸被扼殺,經學獨斷論占據主導地位,社會強調的是權威而不是科學理性。
三、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對策
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全力配合。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導向,改革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法是主要內容,多元化的考試評價制度是根本保障。此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還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來營造良好的氛圍。
(一)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高校辦學治校的首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把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1996年的“德洛爾報告”,即21世紀國際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強調,教育要使每個人都能夠形成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及能力,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學習能力——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來更新和設計。要達到這個要求,人才培養計劃就必須得到整體優化,不僅僅傳授知識,而且要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
“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命題,這里的“人”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它既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也強調人的才能、個性的發展。因此,高校培養人才要從“以知識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從專業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從以智力為中心的教育轉變為德、智、體、美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的教育,把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作為教育的重點目標,讓批判性思維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學生學會自主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要考慮學生合理的個性需求,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不同類型的高校要根據自身實際,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目標,找準定位。研究型大學要以培養創新意識強烈、基礎知識深厚、自主研究能力和動手能力良好的通識性人才為目標,在通識教育基礎上開展寬口徑專業教育;教學研究型大學要以培養有研究潛力、具有一定復合知識、以技術應用與開發為基礎的高級人才為目標;教學型大學要以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較寬、有較強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具有特色、個性突出的各類人才,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全方位的需求。
(二)改革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法
改革課程設置,訓練學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已貫穿在西方教育的全過程,“批判性思維”課在西方很多大學已成為本科生的一門公共課。在我國,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等幾所高校開設了以訓練批判性思維為主要目標的非形式邏輯課程。除了開設專門的課程以外,也可以設計跨學科課程。從20世紀中后期開始,美國高校普遍開設了通識教育課,其課程主要包括人文、社會、自然三個方面,它不是培養學生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而是整合不同領域內的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健全的人格,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也在嘗試開展通識教育,但大多尚處于摸索階段,可以借鑒美國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成熟的做法,以主題或問題的形式整合課程,打破課程壁壘,通過設置一組跨學科的高品質的核心課程,加強文理科滲透,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科學理性的思維能力。
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蘇格拉底問答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蘇格拉底是西方批判性思維的鼻祖,他認為教師作為思想的“助產士”,應通過揭露對立觀點的沖突,引導學生提出新的事例,從而尋找、歸納概念的含義,使學生在互動中獲得啟發。可以借鑒“蘇格拉底問答法”,樹立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觀念,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通過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進而指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并自主地解決問題,最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反思。把問題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教師不再具有“話語霸權”,師生之間平等交流、批判性對話,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式教學也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依據教學目的創設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案例,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學生通過查閱案例材料、體驗案例角色、集中討論、自我總結等階段,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充分論證,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完成對知識的建構。案例式教學的本質不在于使學生相信什么觀點,而在于怎么相信;不在于結論,而在于論證的過程。不管采取何種教學方法,教師都要“善喻”,要啟發學生思考,課堂有了師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才會閃爍著批判性思維的光芒,正如《學記》所提到的:“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三)多元化的考試評價制度
要改變我國現有的考試評價制度,可采取閉卷、開卷、答辯、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核;在內容上,不拘泥于課本,要靈活多樣,增加一些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材料提出不同的觀點,或者采取不同的方法來分析同一現象,啟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的學者主張“三的規則”:對同一問題至少要從三種角度去思考、提出三種方案去解決、尋找三個事例來表達同一個概念、考察三種反駁你的觀點等,因為“尋找三個或者更多的方法會幫助你反思自己的思考,迫使你跳出框框來看問題”。
在考試分數評定上,既注重學習結果也注重學習過程,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統一。結合學生課堂發言、案例分析、書面作業、平時測驗、期末成績等綜合評估,全面衡量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能力、情感動機和價值觀,彌補“唯卷唯分”的不足。這樣的評價方式能激勵學生樂觀向上,不斷挖掘隱藏的學習潛能,超越自我。不要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標準答案里,對于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只要學生的答題思路正確,能自圓其說,就要適當給予認可,并向學生闡釋其觀點哪些有創意,哪些存在不足,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的思辨意識。在考試信息反饋上,要發揮診斷作用,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批一個分數,而要針對學生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提出較為詳細的評語,引導學生深刻反思自我,改進學習方法。
(四)營造批判性思維的良好氛圍
批判性思維是批判性思維精神與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完美結合,不是短期內就能通過課堂教學得到提高的,而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長期過程,需要外部環境的熏陶。在美國,一位年輕的母親因幼兒園阿姨教自己的孩子認識英文字母而向法院起訴,最終這位母親勝訴了,勝訴的背后傳達出這樣的理念:拋棄灌輸式教育,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校要營造一個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圍,大膽地鼓勵學生質疑,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對提出標新立異觀點的學生要平等相待,不得歧視或嘲笑;不僅要引導學生敢于質疑,而且要培養他們的解疑能力。校園文化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載體,要引導學生成立各類高品位的社團組織,舉辦豐富多彩的創新大賽,充分發揮學生的稟賦,深刻體會“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內涵。辯論就是一種很好的批判性思維培訓方法,正反雙方就某一知識內容唇槍舌劍,提出鮮明的觀點,開展嚴密的論證,通過反駁對方從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過辯論幫助聽眾完成了批判的過程,更容易實現對真理的追求。社會是最大的隱形課堂,當今時代是充滿信息的時代,也是充滿問題的時代,應該鼓勵人們用批判性思維看待周圍事物和思考問題,在無所不在的網絡中沖破盲從,理性地關注社會熱點,而不是人云亦云。
2012年教育部頒發的《高等教育專題規劃》(教高[2012]5號)強調,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性,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高校要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到大學教學的全過程,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社會要營造日益濃厚的批判性思維氛圍,使之成為公民的必備素養。
[參考文獻]
[1]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
[2](加)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朱熹.讀書法[M].//朱熹.朱子語類:卷11.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5]Hunter D.A practical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Deciding what to do and believe[M].John Wiley Son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