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隨著大學的擴招,我國傳統的教育結構和知識體系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盡管國家高度重視和扶持學校建設和大學生培養,但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就業觀念滯后、就業心理素質差和就業經驗不足等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此,政府、社會、企業和大學生應該建立良好的大學生就業體系,努力實現高校大學生人才資源的價值,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就業困境 人才資源 科教興國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4-0034-03
在高校擴招、大學生數量膨脹和就業政策變革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就業難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問題、就業問題和學校問題,而是一個更深層次的體制問題和社會問題。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人才總量供過于求,就業環境處于一個尷尬的窘境。高校大學生作為普通的就業者和勞動者,就業優勢不再突出。因此,提高大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轉變企業用人難、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深化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提高大學生的知識素養和實踐能力,優化高校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環境,是解決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舉措。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城鄉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在國家政策扶持、社會企業救助和高校大學生自立的基礎上,我國的就業環境和就業形勢有了很大改觀,但整體的就業局勢不穩定,且就業風險和壓力巨大。目前,雖然就業率逐年上升,但失業率也日漸嚴重。隨著高校畢業生總數的劇增,高校大學生總量供過于求,造成空前的就業壓力。高校更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培養和應試教育管理,缺少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和職業規劃等方面的教育,造成企業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在產業結構布局的過程中,我國正在從粗放型、單一性管理向復合式、密集式和標準化管理轉變,高校大學生專業的選擇、興趣愛好的培養以及價值觀的塑造與我國現存的產業結構、就業體系失衡,從而造成就業形勢緊張。
1.高校大學生總數量供過于求。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大學生數量僅有21萬。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大學生人數劇增,已經從當初的精英教育理念轉化成大眾教育理念。在2004年,高校大學生突破2000萬人,且每年的畢業人數從2001年的115萬增加到2012年的680萬,失業人數從2001年的34萬增加到2012年的70.72萬。2013年,我國GDP增長為7.7%,低于前一年第四季度的增長率,經濟形勢開始下滑。在700萬大學畢業生隊伍中,僅有35%的畢業生找到工作。大學的擴招與企業的精簡形成鮮明的矛盾,造成高校大學生就業供過于求的局面。截至2014年底,民辦高校本科畢業生總數高達80.81萬人,民辦高校??飘厴I生總數達61.14萬人。數量龐大的高校畢業生走向社會,嚴重沖擊了社會的人才市場,在產業結構轉型和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更加劇了社會競爭。人力資源供給需求不平衡必然導致部分人才資源閑置和失業,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前景不樂觀。
2.高校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脫節。在經濟轉型和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就業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與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是分不開的。隨著大學數量的激增和大學生人數的擴招,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個人愛好、興趣和特長各異。在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的管理體制下,學生不得不應付考試,提高各科的均衡成績,從而造成“唯成績論”“唯分數論”,機械化教育方式的弊端日益凸顯,缺乏自由、獨立和輕松的學習氛圍。高校過度注重理論學習,忽視了實踐經驗和心理素質的鍛煉。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社會企業需要的是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就業經驗、良好的就業心態和崇高的職業道德的人才,但高校忽視對學生這方面素質的培養,把學生當成“全才”而不是“專才”進行培養。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理念和模式與企業需求嚴重脫節,造成企業用工荒與學生就業難。
3.產業結構與大學生的就業偏好失衡。在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并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平衡好產業發展的比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導致人才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由于高校的管理體制和教育機制改革遠遠落后于產業革新和調整的步伐,在專業設置、就業遠景設計和職業規劃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導致學生的就業選擇受限。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較大,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時往往選擇留在東部沿海城市、一線城市,造成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才資源過剩,而中、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嚴重不足。部分高校大學生出于心理需求、經濟發展和長遠規劃等方面的考慮,“寧要城市的一張床,也不要鄉鎮的一棟房”。這種地域性的擇業偏見,造成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源過剩,欠發達和貧窮地區的人力資源不足,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
二、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更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配置。高校大學生作為重要的人才資源,仍然面臨就業難、擇業難和就業機會小、就業成本高的困境。雖然國家針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也對產業結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逐步進行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但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依舊嚴峻。政府的宏觀調控不合理,高校大范圍的擴招以及諸多政策性障礙,導致高校大學生的數量激增,而開展的產業調整卻沒有大幅度增加就業崗位。加之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相對滯后,教育模式呆板、僵化,導致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強、專業素質不高、就業心態不穩。此外,由于部分大學生的專業素養不高,缺乏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與社會的實際需求存在偏差。
1.政府宏觀調控不合理,造成就業形勢嚴峻。政府雖然為了促進經濟的迅速增長,加速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但相配套的公共設施建設、制度建設和管理水平卻滯后于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雖然大學擴招能暫時緩解失業率過高的困境,但從長遠來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忽視了過度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社會弊端。就業競爭壓力大、就業機會不均、就業歧視、就業面過窄等問題依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導致高校大學生未就業的人數日益增多,就業環境緊張。在產業調整的過程中,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合理,導致就業崗位不足,尤其是第一、第二產業生產方式的革新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崗位縮小,而第三產業仍發展滯后,缺乏足夠的容納能力和承載力,就業需求不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就業形勢嚴峻。
2.高校的管理理念滯后,教育模式呆板、僵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加以改革。計劃經濟時代,高等院校專業課程的設置和人才資源的培養完全服從國家的安排,缺乏相應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其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業面過窄、專業分工過細,不利于長遠就業格局的建立。雖然我國已進行教育體制改革,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改革進程緩慢,高校的管理理念仍相對滯后,部分高校仍沿襲傳統的教育模式。雖然一直號召高?!叭バ姓保壳案咝5男姓嗜匀粷夂?,學校管理和教學缺乏相應的獨立性,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與社會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如果僅注重學科的發展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和心理素質,那么就會讓高校學生喪失就業競爭優勢,從而加劇就業困難。此外,部分高校過分重視學生的專業成績,主張“唯成績論,唯分數論”,不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缺乏對就業規劃的正確引導,導致學生就業時的心態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強,不能以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心理素質迎接就業競爭。
3.大學生的專業素養不高,實踐能力欠缺。隨著高校的增多和大學的擴招,高校的師資力量、教學管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面臨嚴峻的挑戰。高校大學生的含金量降低,高校教育質量參差不齊,高校管理行政化嚴重,高校教育創新機制滯后等,“放養式的管理模式”,都導致大學生出現專業素養不高、實踐能力欠缺等問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大多數學生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就業優勢,沒有提升專業素養,專業水平沒有達到社會和企業的要求,與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脫節。部分高校大學生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相應的社會實踐,實踐能力不強。此外,高校學生也很少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缺乏實踐經驗,導致進入社會以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環境,不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順利轉化成實踐能力。
三、解決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路徑
解決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大學生自身的責任,也是高校、企業和政府的責任。在新形勢下,健全政府的宏觀調控模式,首先要積極為就業者營造良好的創業、就業環境;其次,促進高校教學體制的改革,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最后,大學生作為求職的主體,應端正求職心態,在提高專業素養、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同時,加強心理素質和職業規劃的訓練,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1.健全政府宏觀調控模式,營造良好的創業、就業氛圍。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在大力發展經濟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應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創造更寬松的就業環境和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取消戶口對大學生就業的限制,構建順暢的就業信息渠道,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保障。同時,要加強建立就業法規,維護高校學生的合法權益,規范就業市場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促進就業機會公平、公正。要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步伐,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和政策優勢,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積極擴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鼓勵高校畢業生向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發展,積極實現高校畢業生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2.完善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學與實踐的協調配合。加快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在加快學科建設的同時,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打破“唯成績論,唯分數論”的陳舊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和心理素質。高校應該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臺。同時,高校應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和教學管理方面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高學校辦學的硬、軟件水平。高校還應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和職業規劃的指導,關注市場的人才需求形勢和社會發展需求,將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進行緊密結合,積極創造就業機會,為學生的擇業、就業和創業提供相應的培訓和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創業。此外,高校還要加強實踐教學,完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水平。
3.端正求職心態,提高專業素養和實踐水平。當代大學畢業生應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就業心態,在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和提升專業素養的過程中,主動端正求職心態,樹立正確的求職觀、道德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水平。高校要幫助學生客觀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和特長,不斷縮小自身的實際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同時,學生還要明確職業生涯目標,加強對自身實踐能力的鍛煉,不斷豐富社會經驗,提高自己在職場上應急、應變的能力,增強求職時的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積極彌補自身存在的缺點與不足,加強學習,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增加就業競爭力。
四、結語
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和就業制度的改進,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重要的后備人才資源,是實現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中堅力量,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國家富強的重要保障。加快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是政府提高現代化治理水平、轉變政府服務理念的關鍵。在新形勢下,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再是單一的教育問題,而是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因此,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執行者,只有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完善產業結構布局,不斷擴寬就業渠道,完善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端正求職心態,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才能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賀平.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思考[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2011(1).
[2]劉康.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4.
[3]劉妮.湖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的分析與對策研究——基于長沙市調研[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4]黃莉.基于模擬環境的高職創業教育實踐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
[5]黃莉.高職創業教育模擬環境建設的研究與設計[J].教育與職業,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