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視域下推進大學生審美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審美教育空間的內在要求,應以提高網絡素養為契機,讓大學生發現美;要以校園文化為引領,借助網絡媒介,讓大學生感受美;要以校園信息平臺為基礎,讓大學生理解美。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4-0115-03
大學生是網民的主要群體,他們利用網絡增加知識、提高能力、拓寬視野,但他們也在網絡世界里迷失,這與他們的網絡素養密不可分。審美教育對大學生成才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網絡已經普及并深入影響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今天,學校很有必要借助網絡媒介,在全面提高學生網絡素養的同時,大力推進審美教育,給審美教育帶去新的活力。
一、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審美教育面臨的困境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把大學生審美教育帶進了一個新的環境,在這個新環境里,大學生審美教育的主體、客體和介體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使大學生審美教育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一方面,面對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重合與分裂,大學生越來越難以辨認美與丑,甚至混淆美丑的界限。另一方面,在快速變換的信息流中,大學生越來越難以真切、深刻、全面地感受美,他們的感覺被短暫的碎片式的美吸引,不斷感受體驗短暫的美,而在那些恒久、崇高的美面前卻無動于衷,學生已難以真切、深刻、全面地感受一切美的形象。另外,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雙向互構中,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都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美也在這一過程中變化著,而對美的理解、對美的闡釋、對美的追求也在網民狂歡式的解構中變得與以往不同,大學生不僅越來越難以理解美的產生和美的結構,也難以理解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僅難以理解美的本質,也難以理解美的價值。雖然他們在藝術之美、現實之美、網絡之美等不同的美中得到驚喜,卻難以全面體悟它們,這一切都使大學生審美教育在互聯網時代陷入了困境。
二、互聯網視域下推進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1.審美教育是大學生提高網絡素養的必然要求。大學生網絡素養形成于大學生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是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綜合素質在網絡虛擬世界的體現,包括認知層面、技術層面和文化意識層面,即包括對網絡媒介的“認知、操作和利用能力”,以及“網絡信息解讀批判意識、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倫理道德和利用網絡進行自我學習發展的創新意識等”。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既是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客觀需要,也是幫助大學生成才成長的內在需要。審美教育以現實的個人為教育對象,滲透著感性、體驗與想象、對話、創新性表達、和諧精神,對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審美教育激發人的感官活力,提升人的感性能力,促進人對形式美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網絡基本結構、基本技術、基本功能、基本規律的認識。另一方面,審美教育注重體驗、想象、對話,激發人體驗不同事物的興趣,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溝通對話能力,有利于大學生在網絡媒介體驗中逐步提高網絡操作能力和網絡利用能力。另外,審美教育尊重大學生的人格,“以熏陶而非灌輸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心靈世界和精神世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獨立人格和文化批判意識,有利于大學生辨別網絡信息,遵守網絡倫理道德和網絡規范,進而形成良好的網絡素養。
2.審美教育是拓展審美教育空間的內在要求。 互聯網的出現及普遍應用,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生活空間——虛擬世界,這是一個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的新空間,是現實世界在虛擬世界的投射,與現實世界一樣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惡。在互聯網時代,把審美教育局限于現實世界對于大學生的成才成長是有局限的,必須在把握基于現實世界的審美教育的同時,拓展審美教育空間。良好的網絡素養能喚起社會責任感,增強網絡自律意識,形成正確利用網絡的習慣。一方面,一個人有良好的網絡素養表明其對網絡有著較為理性、全面的認識,能正確認識到網絡及網絡信息的重要作用,能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假美丑善惡。網絡時代的審美教育本身就不能離開網絡,離開了良好的網絡素養,就很難有效開展審美教育。另一方面,一個人有良好的網絡素養表明其熟練掌握相關網絡技術,能充分利用網絡服務他人和服務自我,有了良好的網絡素養作保障,大學生能有效利用網絡技術發現美、體驗美、傳播美,進而有利于審美教育。另外,良好的網絡素養還意味著對網絡文化持理性態度、有良好的網絡道德、遵守網絡規范,能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主動獲取審美體驗,進而使審美教育空間得以拓展。
三、網絡條件下大學生審美教育途徑分析
1.以提高網絡素養為契機,讓大學生發現美。首先,以提高網絡素養為契機,讓大學生進一步認知美。網絡時代的到來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美的事物和美的場景,也衍生了不同的審美觀念、審美體驗、審美趣味。學校應以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為契機,引導大學生立足現實生活,在理性認知網絡虛擬世界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知網絡虛擬世界的美。同時也要引導大學生走出網絡虛擬世界,進一步認知現實生活中的美,并引導他們把現實生活之美與網絡虛擬世界之美進行比較分析,使他們對美有更深入、更全面、更理性的認知。
其次,以提高網絡素養為契機,提高大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各種生產技術、市場手段和傳媒文化通過商品與符號,大規模地進入、改造和建構人們的感官、日常生活環境及其生存體驗”,使得“審美化產品的生產、推銷與消費”成為可能,而“我們也就最終進入了一個五光十色、五彩繽紛、讓人炫目的審美世界中”①。這是一個紛繁復雜的“審美世界”,既有大眾化的“審美化產品”,也有小眾的“審美化產品”;既有主流的、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審美化產品”,也有邊緣的、默默無聞的“審美化產品”;既有存在于現實生活的美,也有隱藏于網絡世界的美,而在網絡時代,這一切幾乎都被納入了無邊無際的網絡世界。因而,學校必須以提高網絡素養為契機,通過課堂教學、專門培訓、網絡技術技能大賽、校園社團主題活動等,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操作技能和相關信息技術水平,提高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分析能力和使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發現網絡世界之美的能力。
最后,以提高網絡素養為契機,讓大學生發現網絡承載的美。如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美的事物和美的場景在海量信息中或隱或顯,而大學生又很容易為一些不良信息所迷惑,因而,必須以提高網絡素養為契機,通過知識競賽、網上實踐操作、網絡體驗、知識講座、主題演講等方式,幫助大學生提高網絡文化批判意識、網絡思想道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科學利用網絡信息意識,幫助大學生提高網絡審美意識,進而讓大學生發現網絡承載的美,推進審美教育的發展。
2.以校園文化為引領,讓大學生感受美。首先,以校園文化為引領,讓大學生感受校園之美。校園文化在大學校園中形成,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統一體,深刻地體現著美的意蘊,是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資源。在網絡時代下推進審美教育,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尤其要依托校園自然景觀和校園建筑,使校園文化得以彰顯。一方面,要塑造優美的校園自然環境,不僅要有流觴曲水,還要有亭臺樓榭,不僅要種植綠樹,還要種植花草,構建花園式校園,使學校處處有風景。另一方面,要科學布局校園建筑,不僅要使單獨的建筑具有美感,校園建筑群也要有整體美感,使人工之美與自然之美相得益彰。美的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的校園環境能吸引大學生從室內走出來,從網絡中走出來,能有效消解網絡世界帶來的瘋狂、冷漠、自私、齷齪與封閉,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將因此獲得更大的成功。
其次,以校園文化為引領,讓大學生感受生活之美。校園是大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他們感受生活之美的起點。和諧的校園生活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借助微博、QQ等網絡渠道,促進不同高校學生的線上線下互動,以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競賽和社團等為紐帶,加強學生之間的聯系,使他們的校園生活充滿活力和情趣。
最后,以校園文化為引領,讓大學生感受人生之美。雖然審美“不能是很久的態度”,但“如同經常進入神的世界使精神不斷得到洗滌凈化而有益于人生一樣,審美亦如此,它在你一生中的反復來去,就極大地豐富了你的現實人生”。②沒有文化的引領,沒有精神的引領,美就無法在人的一生中“反復來去”。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設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讓其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核,形成開放的姿態,具有寬容的品質,讓大學生在多元化和創新性表達中感受到人生之美。
3.以校園信息平臺為基礎,讓大學生理解美。首先,以校園信息平臺為基礎,讓大學生理解藝術之美。一方面,要借助博客、微博、主題網站等網絡媒介,讓藝術之美呈現于網絡,讓大學生對藝術之美有直觀的認知。另一方面,要利用網絡技術和相關信息技術,把具有較高藝術審美價值的作品制作成電子書,發布在校園信息平臺上,以便讓更多的大學生接觸藝術經典,領略藝術經典之美,理解藝術之美。另外,還要發揮校園信息平臺的互動功能,以校園網絡輿論的意見領袖為中心,帶動大家參與藝術經典和藝術之美的對話。
其次,以校園信息平臺為基礎,讓大學生理解現實之美。“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領域存在于人的現實生活之中”③,而“美學的一切問題,都應該放在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中來考察”④,因而,在讓大學生理解藝術之美的同時,還應以校園信息平臺為基礎,讓他們理解現實之美。在班主任或輔導員的指導下,學生們可以以班級、社團為單位,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尋找現實之美,并將相關記錄傳播到校園信息平臺,為更多的大學生理解現實之美創造條件。也可以由學生自發組織團隊,自籌經費或企業贊助或學校資金支持,走進現實生活捕捉美的事物和美的場景,加深對現實之美的理解。
最后,以校園信息平臺為基礎,讓大學生理解網絡之美。網絡條件下推進審美教育繞不開網絡之美,即網絡形式美、網絡內容美、網絡技術美等。理解網絡之美建立在發現網絡之美的基礎上,一方面,要加大校園網絡信息平臺的開放性,讓更多的學生進入校園信息平臺,為理解網絡之美建立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信息平臺的互動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網絡美的對話和體驗中,增加對網絡之美的理解。
[注釋]
①周霞.“日常生活審美化”與當代美育策略[J].江西社會科學,2008(5):65.
②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三聯書店,1999:108.
③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06.
④蔣孔陽.美在創造中[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
[參考文獻]
[1]歐陽九根.對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
[2]蔡春.當美育觀念的轉變與策略選擇[J].中國德育,2014(2).
[3]熊艷.網絡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15).
[4]黃發友.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機制的構建[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