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春蠶”“蠟炬”,美好的稱呼“神化”了教師的職業形象。教師既是知識的象征,又是道德的標桿,無所不能。當教師有所訴求時,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責備;當教育出現問題時,家長、公眾不是理性地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懷疑教師的職業操守。所以,在當今社會,讓“教師走下神壇,學校走向常態”是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一、教師職業被“神化”的原因
1. 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打下了基礎。早在2000多年前,《呂氏春秋·勸學》中就有“疾學在于尊師”的說法。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近代,譚嗣同在《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中寫道,“為學莫重于尊師”。“尊師重教”本沒有錯,但是“愚尊愚重”就滋養了教師被“神化”的土壤。
2. 知識不均的社會生活培育了氛圍。在二三十年前,教師是知識的化身,特別在偏遠的鄉村,老百姓遇上修個收音機、代寫份書信等生活小事,也常常請附近學校的教師來幫忙,甚至家庭矛盾、鄰里糾紛,也請老師來評個是非對錯。群眾在信任教師的知識能力和道德操守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把教師推上更高的精神“祭臺”。
3.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擴充了條件。學校為了提高中考、高考的分數,實施封閉式、軍事化的管理,把原本應該是家庭教育、社會管理范疇的事統統攬了下來,久而久之,學校的職權范圍越來越大,家長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教師(尤其知名教師)也就成了公眾心目中無所不能的“神仙”。
4. 片面宣傳的社會輿論誤導了評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社會輿論擴大了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職責的范疇,在對優秀教師的表彰宣傳中,淡化教師的專業標準,過多渲染一些非教師專業的行為,異化了教師職業形象,拔高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底線。誤導公眾對教師職業評判的標準,認為老師就應該像媽媽,應該放棄休息為學生無償補課,應該解決學生成長中的一切問題……而且,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這眾多的因素一步步把教師“神化”。“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師由此就成了“托起明天太陽”的人。
二、當今教師面臨的挑戰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科學文化知識普及,交通發達,信息傳播便捷,教師的知識儲備與技能水平再也不是“鶴立雞群”,神壇上的教師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發展、學生、學生家庭和社會的多方挑戰。
1.面臨職業發展的挑戰。當今社會,師范不再是大學熱門的專業,教師也不像以前那樣在社會生活中“瀟灑自如,游刃有余”。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素養極速下降,青年教師本身也大多是獨生子女,同樣具備獨生子女一些不良的秉性,加上家庭背景、人生成長經歷的不同,教師在工作中的追求也不同。現在有些青年教師家庭條件寬裕,吃用不愁,上班責任性不強,工作浮于表面,沒有職業發展的規劃;一些中老年教師,因歷史原因或自身的能力局限,在職業發展上早已“日落西山”,經常發發牢騷,數落學校的不是;還有些教師(特別是女教師)生了二胎,精力和時間不夠,很快就錯過了專業發展的“黃金階段”。此外,由于績效工資的實行,崗位設置的限定,工作的不確定性大增等原因,帶來教師的工作成就感逐年遞減,加速了教師的職業倦怠。不要說做“神”一般的教師,即便是當人一樣的教師,其根基也還不一定穩當。
2.面臨學生的挑戰。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個性張揚。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寵愛使得他們更加自私任性。如今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豐富,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唯一通道,孩子對教師的嚴格管理和悉心教育往往持排斥態度,常為生活、學習中的一點小事,挑釁教師,甚至打罵教師。有時,家長對孩子任性行為的寵溺縱容,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說我們的傳統是尊師重教的話,那么當下的學生無疑是在挑戰傳統。教師在教育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太多的挑戰。
3. 面臨學生家庭的挑戰。教師被神化也助長了家庭教育責任的推卸。有一點教育知識的人都知道,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文化對孩子的影響,最好的老師是家長行為方式對孩子的引領。過去,由于交通不便、人員流動不頻繁,所以孩子與家長共同生活的時間長,家庭互動的機會多,家長質樸勤勞的品質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現在的學生家庭情況更為復雜。離婚的、單親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的,甚至寄養在親戚家的,這些都大有人在。家長素質也參差不齊。面對形形色色的家庭,我們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在與這些“特殊”家庭聯系時,一次兩次費力點還行,多次碰壁之后,最終選擇了放棄。家庭教育的缺失,帶來了“5+2=0”結果。另外,本應是孩子監護人的家長,平時沒有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但如果孩子離家出走,乃至自殘自殺,卻常常會到學校滋事,討說法、要補償。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中,其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4.面臨社會公眾的挑戰。首先,由于社會對學生管理、教育功能的弱化,一些本應該社會承擔的責任也就落到了教師身上,比如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營業性娛樂場所等等,學校不管,教師不盯,幾乎沒人管。但是,如今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教師還管得了,還管得住嗎?其次,教師在公眾心中似乎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教師一旦有所訴求,受到的都是輿論的譴責和謾罵。再次,發生在校園內的各種事件,經家長曝光后,很快就會成為媒體報道、網友議論的熱點,不斷地被放大甚至歪曲,給當事的教師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
三、教師回歸常態任重道遠
教師是一種職業,總要有人投身其中,那么怎樣才能讓教師去“神化”,讓學校走向常態呢?
1.提升認識,以專業發展引領職業生涯。教師要把職業光環看作提高師德修養、提升專業素養的動力,不斷學習進取,適應社會、家庭、學生對教育的需求。要用高超的教書育人的專業技能取信于人,樹立教師應有的正常形象。比如,學校視學生攜帶手機如同洪水猛獸,圍追堵截,由此誘發師生關系緊張。但是,手機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已經離不開它,與其嚴禁攜帶,不如合理引導。學校可以建立學習平臺,讓手機成為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工具。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正確的價值評判,更需要教師有與時俱進的專業能力。同時,教師專業化程度越高,處理非專業事件也更加得心應手。假如,教師簡單地把教育工作看作一份“掙錢養家糊口”的活,忘記了教師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擔當,不思進取、不學無術、唯利是圖、損人利己,這樣的教師必將被淘汰。所以,教師可將公眾的期待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全社會的“尊師重教”。
2.悅納包容,以專業智慧踐行社會責任。人們對教師和學校的認知是長期形成的,所以,教師、學校不能因為承擔不了養育、管理孩子的全部責任而簡單推卸,相反,要從專業化的角度向公眾解釋普及教育常識,引導社會輿論。比如,學生食堂常常是家長、社會議論的焦點,但是學校面對上千學生,要滿足所有孩子、家長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有的學校千方百計想把食堂弄好,但是缺少專業化的管理,不但搞不好,反而提高了家長、學生對食堂的期望值,食堂始終不能滿足公眾要求。也有學校認為經營食堂本不是學校的事,就簡單地實行學生餐飲社會化,導致菜價虛高、飲食安全存在隱患等問題。正確的做法是,學校在保證膳食營養、安全的前提下,提出“師生同桌共餐”,“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吃一樣的飯菜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等等,校長每餐為一個班級分菜盛飯,與孩子一起就餐、聊天,聽取他們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等等。這些做法把就餐過程變成了一種教育行為和管理,久而久之,家長接受、公眾認可了,學校就不會因為食堂而受到無端指責。
3. 換位思考,以專業知識做好家教指導。家長不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教師在與家長的交往中,不要老是盯住學生的分數,不要學生出事了就找家長來出氣;應該用教師的專業知識影響家長,告訴家長怎么來教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讓家長明白,影響孩子成長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庭,學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教師不是孩子的父母,教師的為人師表代替不了家長的以身作則。比如,一個有自閉傾向的學生,同學和老師沒有辦法跟他交流,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時不時地做一些怪異的事,有時還表現出暴力傾向。家長認為孩子內向,寄希望于孩子懂事后會改變這種狀況。教師雖治不好孩子的自閉癥,但可以告訴家長,孩子目前的狀況如果任其持續下去,將來會造成怎樣的惡果,跟家長說明自閉癥的危害,建議就醫的方法和途徑,等等。假如教師不聞不問,或以對待一般違紀孩子的方法處理發生在自閉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會給學生和自己帶來不利的影響。
4. 輿情引導,以專業素養樹立良好形象。教育是公眾關注的熱點,教師是公眾熱議的對象。學校出事被媒體曝光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學校、教師處理得當,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公眾形象。發生在學校、教師身上的公共事件,除了少數是教育失當外,大多數是學校、教師專業范疇內無法妥善處理的事件。我們要讓教師走下神壇、學校回歸常態,輿論引導十分重要。比如,臨近中考,一位被非法領養的孩子,戶籍一直沒法落地,辦不了學籍,孩子也無法參加中考。班主任簡單處理,讓孩子回原籍參加考試。家長投訴到當地電視臺,欄目組來實地調查。接待的校長首先請記者不用偷拍,面對攝像機公開接受采訪、提問;其次,承認老師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妥;第三,說明問題的癥結。問題在于公安部門辦戶籍需要民政部門的領養證明,民政部門出具領養證需要公安部門證明孩子不是被拐賣的,雙方相互推諉才導致孩子戶籍辦不下來。結果,采訪播出后,在媒體的推動下,事情很快就辦妥了。因此,只要我們尊重家長、尊重媒體、正確應對,不僅能夠淡化事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能提升學校積極負責的正面形象。對于公共事件,如果只顧找借口踢皮球,盡管學校和教師沒有責任,但還是會引起公眾的熱議和指責。
總之,教師職業千年傳承,有光環,也有困局,只有放下包袱,調整心態,回歸專業化發展,才能與時俱進;學校教育歷久彌新,要創新,也要擔當,只有不回避,不放棄,才能攻堅克難,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楊勇誠為江蘇省中學物理特級教師、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笠澤實驗初級中學校長;朱偉為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副校長)